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路径及内容分析*

2022-07-21 02:15郝建江
现代教育技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素养发展教育

郝建江 郭 炯

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路径及内容分析*

郝建江 郭 炯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诉求不断发展。为理清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与逻辑,文章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了前期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四个阶段中不同技术的教育应用对教师素养提出的诉求,对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分析。随后,文章分析了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路径,即技术演进促进知识传播功能拓展、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转变、促发教育内部要素升级。最后,文章总结了教师素养发展在技术应用、教育场景、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变”,以及在教学能力、教育目标、标准维度、技术伦理等方面的“不变”,对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期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为当前技术的升级发展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素养的明确提供参考。

技术演进;教师素养;信息技术;智能技术

“技术演进”又称“技术范式”或“技术轨道”,是指在特定技术变量、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根据一定的技术范式进行技术创新的多种可能途径[1]。技术演进推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教师素养相关概念及其内容的不断推陈出新。回顾教育中技术应用对教师的素养诉求,其经历了教育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素养、智能教育素养等的演进发展,而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师提出了数字素养诉求,以应对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挑战[2]。教师素养研究既要考虑当前技术对教育赋能作用所引发的教师素养诉求,也要从时间维度梳理、总结不同技术应用对教师素养诉求的升级转变,并明晰教师素养诉求发展的延续性、继承性、拓展性等特点,以避免单一技术视角下教师素养内涵的窄化。基于此,本研究将从时间维度分析教育中技术演进对教师素养的诉求,试图理清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路径及内容,以期为明晰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规律、预测数字化转型下教师素养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并为面向未来教育的职前教师培养、职后教师培训及专业发展提供目标指引。

一 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分析

进行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分析,首先要明确教育中技术演进的阶段划分,相关观点有阿什比[3]提出的“四次智力革命”学说(即教育职能由家庭转移到基督教会或犹太教会、书作为教育工具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上世纪教学中开始采用唱片等新技术)、波兹曼[4]提出的媒介变革引发西方教育“三次危机”(即从口头文化到字母书写文化、印刷机的出现、电子媒介的出现所引发的教育危机)、南国农[5]提出的教育传播技术研究四阶段理论(即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此外,郭文革[6]从教育媒体技术发展史的视角出发,划分出口传时代、手工抄写时代、印刷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五个阶段;伯格曼[7]将技术分为前技术时代(非电子器物)和现代技术时代(电子器物)两个阶段。分析上述教育中技术演进的阶段划分,可以发现其依据主要有:①教育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书、印刷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②教育形态的重大转变,如教育活动从社会活动中独立出来、教育中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③技术形态特征的转变,如从非电子技术发展到电子技术。

参考上述观点,同时考虑到前期研究者受限于其所处的时代,而缺乏对当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分析探讨,本研究从技术形态、教育发展双重视角,结合不同阶段技术教育应用对教师素养诉求的关键性转变,按照教育中主导技术及其在教育中普及应用的先后顺序,将教育中的技术演进划分为前期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四个阶段。基于以上四个阶段的划分,本研究对不同阶段的教师素养诉求进行分析。另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育的实践者,其需具备的素养会随着技术演进驱动下的知识传播与教育发展而有新的诉求。也就是说,不同技术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中介在于技术教育应用所引发的教育转变(如教育环境、资源、教学活动、评价方式等的转变),以及技术应用对教育知识传播的赋能。因此,本研究对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分析,主要从技术教育应用的内容分析和技术对知识传播的赋能作用两方面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技术应用驱动下的教师素养发展。

1 前期技术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分析

前期技术包括口语、文字书写、印刷等非电子技术。前期技术阶段的知识传播、教育应用、教师素养诉求分析如下:①本阶段的知识传播包括早期面对面的口耳相传,以及文字、纸张、印刷术等发明之后基于文字纸张的书籍传播、印刷传播[8]。传播媒介从自然记忆媒介向传统物化媒介的发展,使知识传播范围突破了“面对面”的限制,并随着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而日趋扩大。②本阶段的教育方式包括讲授型教学和自主阅读,特别是印刷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人类借助书籍学习成为普遍方式。文化教育中读书方法论的繁荣和提倡专精的读书导向[9],助力书院教育制度走向成熟,并推动教育的普及和科举规模的扩张。在教育评价方面,主要借助纸质考试方式开展。③本阶段教师的技术应用尚未与人类社会其他职业人员的技术应用进行区分。教师开展教学主要依托其学识(即学科内容知识)和口耳相传的方法、技巧的应用(即教学法知识),如“产婆术”所倡导的问答、辩论技巧等。在前期技术阶段,教师的技术应用素养诉求尚未涉及具体的技术知识或技术应用能力,而主要是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特别是教师个体学识、口头表达、修辞技巧方面的诉求。

2 电子技术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分析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电子管、无线电等电子技术,使得人类对信息媒介的开发、利用进入现代媒介阶段[10],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内容。电子技术阶段的知识传播、教育应用、教师素养诉求分析如下:①电子技术应用推动知识记录的方式走向图形图像、音视频等视听媒介,依托无线电模拟信号进行知识传播,推动知识传递方式升级,知识传播范围也得以扩展。②本阶段学校开始配备幻灯机、投影器、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放相机、录像制作设备等,教育资源从纸质书本资源走向电子化,出现了幻灯片、教学影片、教育录音等。教师借助电子技术,以视听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或传播手段,可以将教学内容更高效、更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但是,教学组织方面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教学结构[11]。③电子技术的教育应用,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设备操作使用技能,能基于教学需要开发相应的资源,并利用其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技术应用的基础素养、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等内容,成为了本阶段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信息技术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分析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在信息技术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的过程中,知识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等[12],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引发了教育变革。信息技术阶段的知识传播、教育应用、教师素养诉求分析如下:①知识记录依托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方式实现,存储介质为磁盘、硬盘等,而知识记录符号包括文字、图形图像、音视频等。借助网络技术,知识得以更高效、更广范围地传播。从Web 1.0到Web 2.0的网络技术升级,使普通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13];知识传播也从以往的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交互,并推动知识传播范围的拓展与知识生成方式的创新。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也为随时随地开展知识传播提供了可能。②本阶段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网等进入校园,教室中传统的黑板、讲桌被多媒体交互设备终端替代。在教育资源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内容的组织结构以非线性方式链接,形成超媒体结构,资源的传输和共享得以更加高速、便捷[14];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资源制作、获取,通过“建网、建库、建资源”[15],教学资源逐渐走向软件化、平台化。在教学方式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呈现教学材料,并开展多元互动交流、探究学习等;同时,基于网络社区搭建教学、学习共同体,并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在教学评价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育的机器评价成为可能,借助信息技术编制试题、组卷、批阅客观题等,提高了评价效率。③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需要教师具备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并能熟练地应用相关技术的软硬件产品。教师的素养诉求从早期的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发展为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打造、学科教学软件的使用等,需要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获取、教学准备、教学组织与管理、学习评估与诊断等,以支持自身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

4 智能技术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分析

智能技术是以信息硬件设备为基础,具有感知、分析、处理、计算、逻辑能力的人工性技术,云存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都属于智能技术的范畴[16]。智能技术阶段的知识传播、教育应用、教师素养诉求分析如下:①知识记录在原有文字、图形等信息存储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的智能记录、自动生成,以及不同形式的快速转换(如语音和文字)。知识存储借助云存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海量的信息记录、知识积累。知识传播借助VR、AR、MR等人机交互技术,实现了更逼真、更有体验感的人性化自然交互。基于数据分析挖掘,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知识传播走向精准化、个性化,并为知识挖掘、知识发现提供支持,突破了以往单纯依靠人类自身的知识生产方式,推动知识创造走向人机协同。②在教育目标方面,智能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职业结构的转变,促逼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升级转向,从知识走向素养,并关注学习者社会生存与个体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评估、元学习等要素[17]。在教学方式方面,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因材施教、精准教学提供了可能,使教师教学走向数据支持的人机协同教学,从而推动教育环境、资源、组织、评价等发生变革,进而引发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18],推动教育教学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促逼教育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等的系统结构变化[19]。③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智能教育素养、数据素养、数字素养等,这就需要教师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范式,明晰智能技术的教育赋能作用,具备借助智能技术开展人机协同教学的能力,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智能技术支持的新型教学模式、方法、策略,助力其教学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驱动、因材施教。

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梳理并总结了不同技术演进阶段的知识传播、教育应用及教师素养诉求,如表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下一技术演进阶段并非是对上一技术演进阶段相关内容的全盘否定,而是会有选择地继承部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创新。

表1 不同技术演进阶段的知识传播、教育应用及教师素养诉求

二 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路径分析

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受多重路径的综合影响,包括知识传播、社会实践、教育要素等。从技术赋能与教育活动的本质来看,技术演进拓展知识传播的相关功能,为知识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从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外在影响来看,技术演进推动社会系统中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从而对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产生影响,对教师教学开展提出新的要求,进而间接对教师素养提出新的诉求;从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内在影响来看,技术演进促发教育系统中环境、资源、活动、评价等要素的升级,赋能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而对教师素养提出新的诉求。

1 技术演进促进知识传播功能拓展

技术演进促进了知识存储、承载、获取与传播等功能的拓展,为教师开展知识传播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进而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①知识存储记录方式扩增。技术发展推动知识存储记录的方式不断增多,已从早期依靠符号的存储记录方式拓展到信息时代的图形图像、视音频等多媒体方式;同时,知识记录的效率也逐步提升,已从手工录入发展为人机协同录入、机器自动录入,为知识传播提供了基础支撑。

②知识传播媒介载体丰富。知识传播媒介已经历了从纸质书本到电子媒介再到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为知识的快速传播、即时传播、精准传播提供了载体。

③知识传播内容扩展。技术演进使知识传播内容得以丰富,知识传播所涵盖的信息成倍扩增。富文本、富媒体等的出现,使知识传播所涵盖的内容类型、信息容量进一步扩展。

④知识获取方式拓展。知识获取方式已从早期依赖人类个体、书本的知识获取,走向依托互联网的实时知识获取、查询。尤其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知识获取从“人找知识”走向“知识找人”。依托技术的推荐,精准、个性化的知识获取成为现实,且知识获取效率大大提高。

⑤知识传播方式升级。传播内容的扩展、传播速度的加快、传播范围的扩大、传播失真度的降低,为知识传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好支持。实时的远程互动教学、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虚实融合学习等学习形式,为教育知识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2 技术演进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转变

社会实践是一种技术性实践,需要一定的专门技术[20]。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生产要素扩增、生产关系转变,进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转变。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转变影响人类对知识价值的判断,从而对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引发教育目标的转变,进而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目标价值导向产生影响,驱动教师素养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目标观,将其渗透并贯穿于自身的教育教学中。

同时,教育目标的转变引发评价标准的转变,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评价观并用于指导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此外,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转变,也对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开展理念、方式、策略等提出了新要求。而网络技术在社会层面所引发的工作模式转变,也会在教育中引发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新型教育活动的出现。因此,技术在推动社会实践转变的同时,对教育活动本身也会有一定的间接影响。综合来看,技术发展推动社会形态变迁,社会形态变迁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教育形态[21],因此教师素养需要满足教育形态变迁的需求。

3 技术演进促发教育内部要素升级

教育内部要素是构成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教育评价等内容。技术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推动下的学校、教室变革,使教育中的隐性技术逐步发展为显性技术,并以具体器物的形式进入教育空间、作用于教育内部要素。

①技术演进引发教育环境的升级。教育中的新技术引入,推动各类软硬件在教育环境中的升级应用,如电子技术的出现推动学校教室中幻灯机、录音机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出现推动教室中网络的接入、多媒体设备的配备等。新技术带来新的设备软件环境,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不断升级的教育环境。

②技术演进引发教育资源的变迁。从纸质书本资源到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再到PPT、电子教案、动画、网络课程等,体现了技术演进引发的教育资源发展。技术发展推动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的信息承载方式、内容呈现形式、组织形态等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整合者、使用者,而教育资源的变迁要求教师具备技术支持下资源的获取、制作、修改、应用、评价等能力。

③技术演进引发教学活动的拓展。从讲授教学到自主学习,再到WebQuest教学模式、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体现了技术演进引发的教学活动发展。教育中的技术演进推动新型教学活动的出现,同时由于教学方式的本质是不同教学活动的序列组合,因此教学活动的拓展也为新型教学方式的创生提供了条件,要求教师具备利用技术开展新型教学活动、探索应用新型教学方式的能力。

④技术演进引发教育评价的完善。教育评价的开展需要有相应的评价工具支持,包括评价内容设计工具、评价过程开展支持工具、评价结果分析判断工具等。技术演进推动教育评价从纸质测评走向电子测评、从线下转为线上线下混合、从人评走向机评、从评价知识扩展到评价能力等,为评价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等提供了越来越多元的方式选择和工具支持,进而对教师利用技术开展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素养诉求。

三 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内容分析

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存在“变”与“不变”两方面的内容,两者是基于不同技术演进阶段教师素养维度、素养内容之间的相对比较,其内在逻辑是技术作用于教育,进而对教师素养提出新诉求,涉及技术、技术应用推动、教育三个层面,具体如图1所示。教师素养的发展实际上是“变”与“不变”的共同作用,即“变”的延伸拓展与“不变”的继承延续。对“变”与“不变”的分析能够明晰教师素养内容发展的规律,研判后续技术演进下的教师素养诉求发展,从而明晰不同技术演进阶段教师素养培养的侧重点,为职前教师培养、职后教师培训及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图1 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变”与“不变”

1 教师素养发展之“变”的内容

教师素养发展之“变”,体现为随着技术演进教师素养中出现了一些新增、删减或程度深化的内容。基于上述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分析和路径分析,可将技术演进引发教师素养转变的内容分为技术应用深度拓展、教育场景延伸丰富、教育教学创新升级三个方面。

①在技术应用深度拓展方面,技术应用经历了从早期技术掌握到技术应用再到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过程,早期的技术工具论也逐渐发展为技术融合变革论,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技术本身具有隐匿性。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技术应用的深入,旧技术会逐步“下沉”。二是教师基础技术应用能力的普遍习得,原有的素养诉求已经得到满足,相关技术的操作使用已经普及,不再具有上位的指引作用。技术操作由“会使用”向“创造性使用”转变,技术水平也由低阶向高阶转变。

②在教育场景延伸丰富方面,表现为技术演进对教师工作融入范围的逐渐拓展,从工具应用发展到资源获取,从支持教师授课、批改作业等基础性工作逐步拓展到备课、评价、专业发展等内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赋能作用逐渐增强,对教师自身业务的影响也日益加大,且渐渐渗透到教师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故对教师的素养诉求也日渐多元。同时,教师借助技术开展教育应用也会产生新的教育场景需求,而新的教育场景需求同样会引发新的技术出现,两者相互促逼发展,进而对教师素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③在教育教学创新升级方面,表现为技术演进逐步延伸了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的素养,对教师利用新技术开展创新教学、评价、专业发展等的素养要求也逐渐提高。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由早期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培养转为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人才的要求从精通单一硬技术转为软硬技术综合发展,这就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科学等的发展,促使教育理念发生转变,进而引发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变革,并不断推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技术的深度应用,重塑了教育流程、重构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及其关系,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而引发教师素养的发展。

2 教师素养发展之“不变”的内容

技术演进在推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对不变的内容。“不变”是指教师素养中相对稳定或持续关注的内容,不变具有相对性,可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上述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分析和路径分析,教师素养发展“不变”的内容可从四个技术阶段的整体分析和不同技术阶段的分层分析两个方面展开。

(1)四个技术阶段的整体分析

整体来看,四个技术阶段教育目标紧密追踪社会需求,且持续关注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体现了教师素养发展的“不变”。

①教育目标紧密追踪社会需求。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尽管四个技术阶段设置的教育目标各有不同,但都紧密追踪其所处阶段的社会需求。技术发展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育目标要紧密追踪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优化自身目标定位,以保障培养的学习者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②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持续关注。技术的核心功能是服务教学,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是其技术应用的基础,四个技术阶段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如此教师才能有效借助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例如,前期技术阶段的教师讲授能力,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三个阶段仍然是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稍有不同的是教师能够借助的工具越来越先进、资源越来越丰富。

(2)不同技术阶段的分层分析

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三个阶段,技术作为外在物化的存在,对教师提出了技术应用的基础素养诉求,即教师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基础知识、操作应用能力,并树立科学的应用态度与意识。例如,电子技术阶段对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视听媒体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阶段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智能技术阶段对智能工具、教育机器人等的使用,都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技术应用基础素养。

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两个阶段,信息素养、ICT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智能教育素养、数字素养等概念相继提出,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但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些素养中也存在相对不变的内容,主要有:①标准维度相对稳定。教师素养标准的制定,多依据教师工作业务的类型,如教学、科研、专业发展;或基于教师工作业务流程的划分,如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组织开展、评估诊断;或从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加工处理、信息转换和交流、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等方面考虑。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变革对教师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但其本质依旧是围绕技术支持教学的不同场景、不同环节提出诉求。同时,教师素养标准维度相对保持不变,可为后续新标准的维度确定提供参考。②技术伦理持续关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育空间从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数字空间、教育元宇宙,师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成为常态,这就要求教师持续关注技术可能带来的隐私风险、信息安全、道德伦理甚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需具备合理、规范应用技术的意识、态度与责任,遵守技术应用伦理安全的底线与红线,以避免技术应用带来风险。

四 结语

技术演进助力知识传播不断升级,实现了知识存储从人到物再到智能体的转变。知识传递从口耳相传转为依托电信号和光信号的快速、精准、高效传递,知识生产从单独依靠人转为依托技术的挖掘、发现等,为教育知识传播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教育所处的社会系统转型发展,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技术应用所引发的教育系统性变革,其实质是技术作用于教育外部社会实践与教育内部构成要素之双重影响的结果。基于此,教师素养的发展既要继承原有的核心素养,也要随技术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在“变”与“不变”的互动过程中推动教师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深度思考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对知识传播、社会实践、教育发展的综合影响,遵循技术演进驱动教师素养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符合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教师素养诉求,以期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及相关培训工作的开展等提供支持,助力教师胜任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创新教学工作。

[1]颜端武,白敬毅,李晨晨,等.科技领域技术演进的多路径识别及创新特性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11):99-107.

[2]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25.

[3](英)阿什比著.滕大春,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7.

[4](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8-189、20、198.

[5]南国农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6]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137-157.

[7]Borgmann A.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 A philosophical inquir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41.

[8]王伦信.从纸的发明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技术向度的中国教育史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78-85.

[9]王伦信.从印刷术的应用看媒介演进对教育的影响——技术向度的中国教育史考察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88-95.

[10]王崇德著.情报学引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223.

[11]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12]南国农著.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

[13]郭绍青,贺相春,张进良,等.关键技术驱动的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一[J].电化教育研究,2017,(5):28-35.

[14]李克东著.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4.

[15]南国农著.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26.

[16]赵萌.智能技术驱动下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9,(7):105-108.

[17](美)查尔斯·菲德尔,玛雅·比亚利克,乔纳森·马丁等著.舒越,陈伦菊,金琦钦,等译.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与评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3-8.

[18]赵兴龙,许林,李雅瑄.5G之教育应用:内涵探解与场景创新——兼论新兴信息技术优化育人生态的新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9,(4):5-9.

[19]陈晓珊,戚万学.“技术”何以重塑教育[J].教育研究,2021,(10):45-61.

[20]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3.

[21]郭绍青.“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25-37.

The Process, Path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Teachers’ Literacy Development Driven by Technology Evolution

HAO Jian-jiang GUO Jiong

The technology evolution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driv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literacy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rocesses and logic of teachers’ literacy development caused by technology evolution, this paper firstly adopted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demands of teachers’ literacy for the education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technologies in the four stages of early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hen, the paths of the teachers’ literacy development driven by technology evolution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which was that technology evolution accelerated the expansion of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nt and form of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triggered the upgrading of internal elements of educ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nges” of teachers’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ducation scenario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fixedness”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ability, education objective, standard dimension and technology ethics. In addition, the content of teachers’ literacy development driven by technology evolution was analyzed.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teachers’ literacy in the current technology 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evolution; teachers’ literac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lligent technology

G40-057

A

1009—8097(2022)07—0022—09

10.3969/j.issn.1009-8097.2022.07.00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双师课堂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BCA210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郝建江,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邮箱为jianjianghao@163.com。

2022年3月15日

编辑:小米

猜你喜欢
素养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