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211800) 沈业标
统编语文教材突出“三位一体”的编排体系,精读课强调学习阅读策略,略读课强调运用阅读策略,而课外阅读则重在拓展与延伸。同时,统编语文教材非常注重阅读策略的教学。勾连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它具有自主性、积极性、习得性的特点,以习得、运用、延伸的清晰思路活跃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体系的建构。
“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建构,首先要让学生从精读课文中习得方法。运用勾连策略,是推动想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如果说想象是奔跑的思维,那么勾连策略就是最初的拐杖。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教师通过勾连策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一边读一边想象,如果给这座美丽的城市拍张照片,你最想拍什么?
生1:拍一张又窄又深的小艇照。
生2:拍形式不同的石桥。
生3:拍技术高超的船夫。
生4:拍两岸高大的石头建筑。
(不难看出,学生提出的照片取景角度都基于课文的描写,缺少自身的创造力,想象不够丰富)
师:我们的镜头要学会捕捉细节,拍出景物变幻的瞬间;学会改变拍摄的角度,兼顾动静的画面,尝试把动态的风景定格在画面里;甚至可以抓住其他的感官体验,将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用画面记录下来。
生5:拍一张行船过后荡漾的河水的照片,这样就捕捉了小船行驶的动态,颇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
生6:我要拍下河道分岔处挥手告别的人们。看到这一场景,耳边仿佛传来告别的声音,相片就有声有色了。
生7:拍月色笼罩下的威尼斯水城——俯拍的镜头,从空中的视角展示水城的韵味。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强调对文本的感知、体会和领悟,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通过品味语言,欣赏领悟作品的内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和情感体验的需要,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勾连策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出塞》《凉州词》这两首边塞诗时,为使学生体会到“玉门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情感,教师这样展开课堂教学。
师: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同一个地方,是哪里?
生:玉门关。
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边关?
(播放视频介绍玉门关,随后出示相关诗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
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
——戎昱《苦哉行》
师: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1:战士们杀敌卫国的决心。
生2:以身报国,何惧生死!
生3:玉门关,有去无回,成了“鬼门关”!
在这一组勾连的诗句中,玉门关意味着凄凉、分别和相思,承载着将士们的爱国豪情,也寄托着他们对故土的眷恋。在对玉门关的意象进行充分品味、感悟之后,学生的家国情怀被激发,情感体验水到渠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一文,作者写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瓜地刺猹”在文中先后出现两次,分别是“我”眼中的画面和闰土讲述的故事。教学时,可以将其前后勾连,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感受鲁迅先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师:课文开篇写了“我”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闰土看瓜刺猹。自由读第1 自然段,说说什么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我”看到了项戴银圈、手捏钢叉,尽力刺猹的少年闰土。
生2:“我”看到了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这是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
师:这幅“瓜地刺猹图”先写静态的景,再写动态的人,最后写狡猾的猹。你看,猹的“扭”“逃”与闰土的“捏”“刺”,真是相映成趣啊!再读一读课文第12 和第15 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内容与第1 自然描写的区别。
生3:感觉不同。第1 自然段把人物放在海边的美景中,画面感很强;而闰土讲述的新鲜事“瓜地刺猹”着重强调刺猹的好玩有趣,令人向往。
生4:经历不一样。第1 自然段是“我”想象中的一幅画面,闰土讲述的是他的亲身经历。
生5:语言表达不同。第1 自然段是描述性的语言,优美生动;闰土的讲述是口语化的,就像讲故事,很容易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虽是同一件事,但关注点不同,表达就会完全不一样。这就是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前后描写进行勾连,引导学生辨析比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建构,其次是运用所习得的阅读策略,学习略读课文。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便是‘略读’。”教学中使用勾连策略,使学生的阅读经验有效迁移至略读课文中,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编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其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勾连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在教学精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新鲜感”是多角度的,如陌生的词语、新奇的表达、不同于往常的句子等。《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是一首生动的散文诗。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拟人化表达,指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感受新鲜感的词语、句子。教学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时,教师可以采用勾连的策略,引导学生运用在前两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并多读几遍。最后,教师归纳提炼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精读课文是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阅读方法的载体;略读课文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学习,迁移运用方法、策略的载体。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并给予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勾连习得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一文时,教师可将它和《去年的树》一文进行对比,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组织交流汇报,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童话故事的经验。(如下表所示)
内容《那一定会很好》1.主人公是一粒种子变成的各种事物2.结局是幸运的《去年的树》1.主人公是鸟儿和树2.结局比较悲伤勾连结论同:1.童话2.树异:1.主人公有变化过程不同2.结局不同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的指导不宜细致,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勾连已有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在自主阅读中,学生灵活运用阅读的方法,收获了自主阅读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总体目标中提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这个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是阅读。教师可运用勾连策略联结课堂内外,由单篇到整本书,拓展学生阅读面。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寓言故事单元,阅读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习课文《守株待兔》后,教师可链接《南辕北辙》,让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这样通过勾连寓意相似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寓意的相似性。随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除了我国的寓言故事,我们还可以读读其他国家的寓言故事。有些故事似曾相识,但又被作者赋予新的意义。”教师通过小结,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
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不懂就要问》这一略读课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谈学习的方法: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及时问。随后,教师链接《鲁迅的读书方法》一文,让学生阅读。学生读后迅速归纳读书十法:泛览、硬看、专精、活读、参读、设问、跳读、背书、剪报、重读。
师:你认为书中提到的哪种方法可以用于今天的课文学习中?
生1:设问法。读书不仅要在不懂的地方问,还要在读前设问,先想后读,这样收获更多。
生2:跳读法。不懂的地方可以不急着问,先自己思考,跳过去读完全文,如果还不懂再问。
……
补充阅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读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勾连策略,及时勾连相关的内容和方法,迁移阅读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内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统编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选编节选类课文,这些课文大多节选自名家名著。节选类课文的学习绝不能局限于读懂课文,而要以节选课文为原点、出发点,帮助学生走进整本书的阅读,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祖父的园子》一文,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学生能感受到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以及对祖父的怀念之情。但就整本书而言,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勾连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难发现萧红的写作意图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的不幸,在众多亲人中,唯有祖父给她孤寂苦闷的童年带来了自由与快乐。这样的勾连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热情,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外阅读最大的难点是不可控、不可查。一些教师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花在阅读推荐与导读上,对于学生的阅读过程、阅读结果则很少关注,这样导致阅读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为此,教师要注重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复述故事是本单元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教师可以在每一课的不同环节勾连课外阅读,让学生掌握复述的方法,形成复述的能力。例如,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趣的民间故事,并利用课前5 分钟讲一讲。这样,勾连课内学到的复述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复述,锻炼了学生的复述能力。
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有梯度的,方法的习得也是有步骤的,学生阅读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因此,教师要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不断细化并恰当地运用勾连策略,引导学生的阅读逐步走向深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