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建设及专业课程内容的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的思考与探索①

2022-07-21 09:15:50倪朝辉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长春130021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医学育人

倪朝辉 刘 彬 贺 丹 李 凡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长春 130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医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医学微生物学这一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为例,将教学团队在以专业教材和课程内容作为思政载体,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专业角度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做一总结。

1 充分发挥教材在铸魂育人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教材是高校课程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课程与教材内容一体化设计和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2]。纵观2020 年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的召开,可以看到随着一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设立和教材研究奖励制度的兴起,我国的教材建设与研究工作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高质量教材建设和深层次规律性研究已成为服务党和国家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需求。将教材建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坚持立德树人,突出思想引领,充分发挥教材的培根铸魂作用是当前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

专业课程教材不但是课程建设的基本支撑,也是铸魂育人的基本依托[3]。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为例,该教材是在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陆德源教授主编的基础上,由国内“985”“211”高校权威专家和教授们编写完成,经过不断修订、再版,已由1979 年的第一版到今天的第九版,被全国各高校医学生广泛使用。由李凡教授主编的《医学微生学》(第九版)在今年刚刚结束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李凡教授及课程团队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和教材建设过程中,不但注重知识的更新与完善,还不断探索课程思政与教材思政的一体化融合,着重思考课程之“魂”。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聚焦思政元素,融入科学思辨、伦理道德、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思政蕴意,以新时代的视角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一体化设计、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为“干细胞”教材增加了亮点与创新点,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课程教材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医学微生物学》的教材编写既传承了我国老一代微生物学专家的知识体系,又将各种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诊断、防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不断进行更新,兼顾知识的基础性、先进性、前瞻性与实用性。教材编写团队补充更新了各类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病原研究进展,如SARS 冠状病毒、MERS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等,还加入了生物安全与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介绍。教材作为传染病的先导和基础教材,尤其是在目前新冠疫情背景下更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应用价值,为抗击各类突发传染病做出了有效的铺垫。在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编写团队还注重通过教材内容启迪学生的辩证思维,加强对事物两面性的认识,如在教材中既有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危害又有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既有免疫防御在机体抗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又有免疫应答对机体所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等。育人德为先,编者们将近代微生物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如巴斯德、郭霍,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黄祯祥以及因微生物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等科学家的事例引入《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不仅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还将科学精神、爱国情怀等思政教育融入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专业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提炼

课程团队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依托教材以“课程”为“思政”的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4]。微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特别是2020年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全世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带来重大影响,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对微生物及相关研究的重视。而在微生物学研究及传染病防控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思辨、客观理性、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皆可成为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为开展思政育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资源和优势。

通过梳理教材内容,课程团队深入挖掘了各类思政元素,建立典型思政案例库,对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形式进行设计和调整,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传递了前沿进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抗疫精神”“微生物诺奖”等思政元素的融入育德于教。由此在教育全过程中融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时代使命;珍惜生命、平等互助的人文情怀以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素养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人才。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见表1。

表1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Tab.1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科学挖掘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制定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是实现思政教育“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关键。专业教师还要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优化,不断增强课程的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努力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续表1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医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医学的进步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医学、生命科学类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14期)2014-02-27 14:12:22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