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秋秋(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造成新生儿黄疸的因素较多,而胆红素生成过多及代谢障碍是引发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因素[1],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且足月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达80%左右[2]。新生儿黄疸对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因此积极监测和干预对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生理性黄疸一般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退;病理性黄疸不仅会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如治疗不及时还可能会诱发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3]。目前临床治疗病理性黄疸的方法较多,如药物治疗、蓝光等。微生态制剂可通过补充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来调节其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起到治疗和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是由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组成的活菌制剂,在新生儿中应用较多。笔者为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应用于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特作以下研究。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抽取60例黄疸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采用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4],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日龄的胆红素值,以及有无高危因素的干预标准,进行蓝光、换血等治疗,如黄疸出现时间在24h内,血清胆红素浓度>103umol/L;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21umol/L;病情持续时间超过2周且病情反复或呈进行性加重等。
纳入标准:足月儿新生儿;除胆红素值升高外其余各项生命指征基本正常;母亲身体健康;母亲孕期及分娩过程中无特殊疾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排除标准:日龄>28d者;早产儿;存在先天性疾病或伴其他严重疾病;存在脏器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先天性畸形患者;存在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窒息缺氧、G6PD酶缺乏症、新生儿溶血病、细菌或病毒感染等患者;胆红素达换血水平且行换血治疗患者;住院期间使用苯巴比妥、白蛋白、球蛋白或其他微生态制剂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母孕期有高血压、胆汁淤积、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或链球菌感染等。
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25d,平均(5.7±0.5)d;病程2-4周,平均(2.9±0.2)周。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d,平均(5.8±0.6)d;病程2-4周,平均(2.8±0.3)周。两组新生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如蓝光、补液等),胆红素水平达到蓝光照射治疗标准时给予蓝光治疗,将患儿放置于蓝光治疗箱内,采用黑布罩盖其双眼和会阴等部位,箱内温度控制在30℃,湿度控制在55%-65%;根据2013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发布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5]进行补液治疗。
双面蓝光箱生产产家:宁波戴维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型号:YP-90AC。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每次半包(0.5g/次),2次/d,冲服时水温<40℃。
1.3 指标观察 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SB水平,抽取空腹静脉血2mL,使用含肝素钠的抗凝管,3000r/min条件下分离血清,离心半径10cm,低温环境下待用,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记录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依据《实用新生儿学》进行判定,临床疗效根据患儿TSB水平判断,显效:黄疸消退,TSB水平明显降低。有效:大部分黄疸消失,TSB指标仍偏高,但得到了改善。无效:病情未改善,甚至加重[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24.0版本,使用卡方值χ2检验计数资料[n(%)],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s),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TSB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TS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TSB平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患儿TSB水平平均为(68.36±2.25)umol/L低于对照组平均水平(107.85±6.23)umol/L,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SB水平比较(±s,umol/L)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SB水平比较(±s,umol/L)
组别(n=30)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16.98±32.36 68.36±2.25 41.979 0.000对照组 317.03±33.41 107.85±6.23 33.712 0.000 t 0.006 32.654 P 0.995 0.000
2.2 两组黄疸消退平均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平均时间为(7.06±0.75)d、平均住院时间为(7.35±1.24)d,均短于对照组的(9.32±1.88)d及(10.71±1.97)d,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黄疸消退平均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患儿黄疸消退平均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s,d)
组别(n=30) 黄疸消退平均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 7.06±0.75 7.35±1.24对照组 9.32±1.88 10.71±1.97 t 6.116 7.906 P 0.000 0.000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5天后抽血查TSB值,比较治疗前后患儿黄疸消退情况;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障碍、肠肝循环增加等导致胆红素生成和排出不均衡所引起[7-8]。多数新生儿可肉眼观察到黄疸,生理性黄疸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退,无需处理;而病理性黄疸需积极对症治疗,以免引发并发症而危及新生儿健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若未给予积极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展为急性胆红素脑病,进而对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压力和负担。急性胆红素脑病一般发生于新生儿出生后3-7d,过多的游离胆红素穿过血脑屏障导致脑细胞损害,主要是因家属对新生儿黄疸重视程度不够或未及时诊治所致。因此早期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是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手段。新生儿黄疸临床上多使用蓝光治疗,蓝光可与胆红素生成光化学反应,从而促进胆红素排出,常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其易致患儿出现腹泻和皮疹等不良反应,同时患儿耐受性差等,因此需辅以其他方式进行治疗。
笔者研究发现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应用于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明显,可促进患儿康复,缩短其住院时间,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安全性。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主要由嗜酸乳杆菌、长双歧杆菌以及粪肠球菌所组成,这三种菌种均是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新生儿服用后可重新在人体肠道内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并快速建立肠道正常菌群,降低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减少肠肝循环,同时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胆红素排出体外。患儿服用该微生态制剂后,可在人体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屏障,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降低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
总之,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综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