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在糖尿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意义分析

2022-07-21 06:04陈云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胰岛比值功能障碍

陈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检验科,福建厦门 361003

糖尿病的发生受到多种复杂病因的影响, 引起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难以有效控制血糖,进而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糖尿病引发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对患者的健康形成极大的危害,并会长期、持续困扰患者的日常生活[1]。糖尿病起病、进展缓慢,早期并无显著的症状表现。糖尿病的早期防治,需要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高龄老人、肥胖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患者,尽早检出疾病,及时展开治疗。 糖尿病临床诊断中观察患者有无糖尿病典型症状,在此基础上,检测患者随机血糖、空腹血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 h 血糖等指标, 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的情况,评估糖尿病的发生风险[2]。根据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等指标对糖尿病进行确诊。 糖尿病临床诊断需要考虑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针对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进行评估,应该结合胰岛素原、胰岛素的检测结果做出判断。胰岛素原、胰岛素的分泌异常反映出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根据相应指标的动态变化,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3]。选取该院2020 年5 月—2021 年10 月收治的72 例糖尿病患者及同期接受检查的70 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受检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72 例糖尿病患者及同期接受检查的70 名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39 例,女33 例;年龄 45~76 岁,平均(62.81±4.85)岁。 对照组男 38 名,女 32 名;年龄 47~79 岁,平均(63.02±5.13)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糖尿病患者表现为“三多一少”的糖尿病典型症状,通过随机血糖检验(≥11.1 mmol/L)、空腹血糖检验(≥7.0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 mmol/L),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对疾病的诊断标准;②精神和认知正常,意识清晰。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严重心、肝、肺、肾疾病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72 例糖尿病患者及70 名健康体检者均接受胰岛素原、胰岛素等指标检测。采集两组受检者的空腹静脉血。应用Personal LAB CLIA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亚特斯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和胰岛素测定试剂盒(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有限公司),进行胰岛素的检测(化学发光法)。应用F.A.M.E.16/20 全自动酶标仪和胰岛素原测定试剂盒, 进行胰岛素原的检测(酶联免疫法)。 测得胰岛素原、胰岛素后,计算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

对72 例糖尿病患者实施药物治疗。 在餐前15~30 min,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国药准字H2020 3361)0.5 g/次(3 次/d)+瑞格列奈片(国药准字H200 00362)1.0 mg/次(3 次/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胰岛素原、胰岛素及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等指标。

治疗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原、 胰岛素等指标检测(检测方法同上),对比治疗前后的胰岛素原、胰岛素及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的胰岛素原、胰岛素以及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胰岛素原及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等指标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受检者的胰岛素原、 胰岛素以及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对比()

表1 两组受检者的胰岛素原、 胰岛素以及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对比()

组别 胰岛素原(pmol/L)胰岛素(IU/mL)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观察组(n=72)对照组(n=70)t 值P 值14.17±1.35 7.63±1.72 25.243<0.05 11.39±1.06 11.45±1.67 0.256>0.05 1.24±0.30 0.67±0.26 12.085<0.05

2.2 治疗前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水平、餐后2 h 血糖(2 hPG)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效果对比[(),mmol/L]

表2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效果对比[(),mmol/L]

时间FPG 2 hPG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9.34±1.42 7.02±1.57 9.299<0.05 12.74±1.63 9.73±1.59 11.217<0.05

2.3 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胰岛素原、 胰岛素及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 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胰岛素原及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等指标均显著降低,胰岛素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胰岛素原、胰岛素及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比较()

表3 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胰岛素原、胰岛素及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比较()

时间 胰岛素原(pmol/L) 胰岛素(IU/mL) 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14.17±1.35 8.56±1.49 23.675<0.05 11.39±1.06 13.92±1.46 11.899<0.05 1.24±0.30 0.61±0.32 12.107<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慢性全身性代谢内分泌疾病,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对糖尿病的发生、进展产生重要的影响[4]。在糖尿病患者发生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出现胰岛素分泌缺乏或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的情况。 胰岛素具有降血糖功能, 能对机体血糖水平进行调节和控制[5]。糖尿病发生后,出现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机体无法自动进行血糖调节, 导致血糖水平的异常升高[6]。 糖尿病的危害性在于高血糖引发的并发症。急性血糖升高、代谢紊乱,容易引起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7]。 长期受到慢性高血糖、代谢紊乱的影响,则会引起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组织形成损害,疾病的危害性显著增加。 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地接受诊治,控制血糖水平的稳定,预防并发症发生,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的损害[8]。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难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做出判断,需要以患者的血糖水平作为参考。该过程应该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筛查。 考虑到影响糖尿病发生的各方面因素,如年龄、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 观察高危患者有无糖尿病症状, 检测其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糖尿病前期患者会出现糖调节受损的情况。根据患者血糖检测结果, 空腹血糖为6.1~7.0 mmol/L,葡萄糖负荷后2 h 血糖<7.8 mmol/L, 提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7.0 mmol/L,葡萄糖负荷后2 h 血糖为7.8~11.1 mmol/L,则提示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的发生均反映出糖调节受损。 糖调节受损患者病情的持续进展,导致糖尿病的发生[9]。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理特征,评估疾病发生风险,判断疾病的发生、进展情况。 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异常升高。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可以通过评估胰岛β 细胞功能做出判断[10]。胰岛β 细胞功能的评估,一般应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结合β 细胞功能指数(稳态模型评估法)进行判断。但以上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操作较为复杂,精确度难以得到保障。 为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地评估胰岛β 细胞功能,需要进行胰岛素原、胰岛素的检测,将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作为诊断依据[11]。

糖尿病的发生、进展过程中,胰岛素原向胰岛素的转化会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的提升。 相关研究指出,TCF7L2、CDKN2A/B 等糖尿病易感基因,对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产生重要的影响。易感基因的变异会导致胰岛素原、胰岛素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引起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的提升[12]。人体发生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的不同阶段,胰岛素原、胰岛素分泌情况也会存在一定差异,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因此而发生变化, 可以将其作为评估胰岛β 细胞功能的依据。 疾病发生、进展的过程中,先发生胰岛素原水平的异常改变, 而后出现血糖水平的变化[13]。 通过对胰岛素原、胰岛素的检测,可以更加及时发现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评估糖尿病发生风险,判断病情的进展情况。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应用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在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可以发挥促进胰岛素分泌, 增加外周组织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作用,降低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14]。在糖尿病发生早期,可以结合患者的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 评估疾病的发生风险。 在病情进展的过程中,患者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可以反映出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评价疾病的危险程度[15]。 糖尿病患者接受降糖药物治疗后,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依据。在糖尿病的风险评估、临床诊断、治疗评价等工作中,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6]。

该研究结果显示, 对72 例糖尿病患者及70 名健康体检者中进行胰岛素原、胰岛素等指标检测,计算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原为(14.17±1.35)pmol/L,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为(1.24±0.30),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两组受检者的胰岛素指标相近(P>0.05)。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相对更高,说明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是判断糖尿病发生的重要依据。 72 例糖尿病患者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后,FPG 水平由(9.34±1.42)mmol/L 降低至(7.02±1.57)mmol/L、2 hPG 水平由(12.74±1.63)mmol/L降低至(9.73±1.59)mmol/L,说明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血糖水平的降低,患者胰岛素原降低至(8.56±1.49)pmol/L,胰岛素提升至(13.92±1.46)IU/mL, 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降低至 (0.61±0.32)。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发生显著变化,说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恢复,可以根据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的变化情况, 判断其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胰岛素原/胰岛素比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便于准确进行疾病风险评估,准确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判断疾病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胰岛比值功能障碍
临床胰岛移植发展与现状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比值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阈值确定(插图)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
双电机比值联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