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唯恒 华依莎/文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比研究汉日英寒暄语中的礼貌原则,旨在更好地服务全球三大经济体之间的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及民间友好交流。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礼貌问题,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谈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帮助有效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关系及助推商贸合作,显得日益重要。美国、中国、日本分别作为世界第一、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在国际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从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对比研究世界三大经济体的寒暄语中的礼貌原则,旨在更好地服务全球三大经济体之间的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及民间友好交流。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汉语的词汇量约70万。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流通面积最广的语言,是学习最广泛的第二语言,是国际主导语言之一,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Indo-european language),是表音文字。英语的词汇量约99万。日语又称日本语,为日本国的官方语言。日语的起源一直争论不断,并无定论。日语是一种黏着语,笔者更偏向学者白桂思的看法,即日语属于扶余语系。日语的词汇量约40万。
寒暄语属于问候语,指见面时彼此问候或者泛聊某一话题(如天气、饮食)等的应酬话。寒暄语是人际交往中的“开胃菜”。寒暄语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寒暄语交谈可以填补语言空白;寒暄语能促进去区域认同,如“你吃了吗”。寒暄用语的出现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环境,被民族认可的寒暄原则实际上是这个民族所承载文化的折射。
语言的深层次是文化,文化背后是思维。如表1中所示,汉日英三种语言都有很丰富的寒暄语类型,但因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同一类寒暄语也会有所不同。
在问候型寒暄语中,中文经常说“你好”“(姓氏/职称/头衔)+早啊”;英语中常说“How are you”;日语中的“こんにち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就是日语当中极其常用的寒暄语,日本人在同样的语境当中几乎使用同样的交际语言形式,甚至在会话双方的寒暄中反复使用。相较而言,中国人几乎不用对译于日语“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的“您早”,而多选用不受年龄、性别等制约的“称呼型”用语(如王老师等)。
在致意型寒暄语中,当别人帮了你很多时,中国人除了说“谢谢”“感激”之类的话外,更多的是讲“真是太不好意思了”或“真是麻烦你了”。这体现了中国人更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觉得自己给别人添了麻烦或者增加了负担,因此衡量别人的过多帮助的表现似乎成了一种“亏欠”。而在英语当中,“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则在语言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如在“Thanks a billion!”的表述中,“billion”指的是“十亿”,和金钱数字有关,这体现了英美等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的资本主义的特性;在“I really owe you too much.”的表述中,“I”体现了英语文化的“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too much”也是和钱有关,也体现了物质主义。而日语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和“大変ご迷惑をかけました”则更多体现了日语是一个讲礼貌的语言,日本是一个讲等级的民族。
表 1 汉日英中常见的寒暄语表
在攀任型寒暄语中,中文的“老乡”文化繁衍生息了千年之久,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当两个中国人在交谈中发现彼此是老乡时,就莫名地生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就会有聊不完的话题,对建立信任和友谊起到了筑基的作用。而在英美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英雄崇拜主义占据上风,因此没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文化,“老乡”也因此沦为“熟人”的概念。在日本文化中,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日本的“老乡”文化没有中国的深重,但绝对比英美的凸显。
在幽默型寒暄语中,长久没见到一个朋友或熟人中国人可能会讲“好久不见啊,还以为你搬走了”;英语中则会讲 “Hello stranger! Have you moved or something”;日语中则可能会用简体或省略的表达来表示。幽默程度如果像世界第一、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一样排名的话,英语表达属于一级幽默(stranger),汉语表达属于二级幽默(搬走),日语表达属于三级幽默。这也与英美文化开放、汉语文化中庸、日语文化严谨刻板遥相呼应。
英国学者G.Leech在其Principles of Pragmatics《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礼貌原则”,它的六条准则是:(1)得体准则(The Maxim of Tact):最小限制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制地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The Maxim of Generosity):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3)赞誉准则(The Maxim of Approbation/Flattery):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The Maxim of Modesty):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The Maxim of Agreement):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制;(6)同情准则(The Maxim of Sympathy):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人际交往第一步的寒暄语必须遵循礼貌原则。由对比分析可知,汉日英寒暄语中都遵循一定的礼貌原则。
由表2可知,日语深受汉语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与汉语相似,如文化固定化寒暄语都遵循同情原则。美国和日本都属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某些关照型寒暄语上都能体现出慷慨准则。但汉日英所遵循的礼貌原则的侧重点又不尽相同。
表2 汉日英寒暄语中的礼貌原则
由表3可知,汉语交际侧重中庸至上、结果至上、道德至上、关系至上的原则;英语交际侧重个人主义至上、过程至上、物质至上、个人能力至上的原则;日语交际侧重礼貌至上、结果至上、时间至上、奋斗至上的原则。因此,在汉日英(双语或三语)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基本遵循各方交际的礼貌原则,从而实现有效沟通、完成使命、建立关系等目的。
表3 汉日英寒暄语的侧重点
首先,应注重语言本身的差异。如汉语的“你好”和“您好”针对的对象完全不同。“你好”可用于平辈的人或陌生的但与说话人年龄相仿的人;“您好”则用于表示尊重,多用于年龄大的人、职位比说话人高的人等。英语中的“please”放在一句话的前面和后面所蕴含的礼貌值是不同的,如“Sit down,please.”比“Please sit down.”更有礼貌。日语语言中也分敬体和简体,用以表达敬语和口语。如语言以“です、ます”结尾就是敬体,以“でございます”结尾就是敬语。
其次,注重文化习俗的差异。包括民族文化、企业文化等。如中国人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的士大夫屈原,中国人在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如果一个日本人或美国人在和中国人交际的时候,非要说端午节发源于韩国或日本,这就是不尊重中国的民族文化,因此交际注定以失败结尾。在英美文化中,“dog”往往具有正向积极的含义,如英美人夸人就用“a lucky dog”,但在中文里人们经常会把“狗”和负面消极的内容联系起来,如“狗杂种”“狗腿子”“狗娘养的”等。日语中的“いぬ”“犬”都是“狗”的意思。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语中“狗”的含义同中国的比较类似,如“警察の犬”,指的是“警察的狗腿子”。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日本的贸易往来频繁。美国和日本的很多企业在中国都有分公司和办事处,如肯德基、麦当劳、富士通、丰田等,美、日尊重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国尊重美、日的企业文化,合作交流会更长久顺畅。如日本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培养(如诚信)、企业环境建设及产品质量打造,如果中国的企业想与日本的企业快速建立合作关系,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要注重公司的企业文化培养和环境建设。
再者,尊重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的差异。如日本人相信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所以中国人在和日本人交际的时候不要肯定地讲日本人就是中国人徐福的后裔;再如,和澳大利亚人交际的时候也不要轻易问澳大利亚人的祖先的事宜。
正确判断历史和政治因素。如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和美国人、日本人谈到台湾的时候,一定要捍卫立场和主权,即“Taiwan Province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a.”和“台湾が中華人民共和国の領土の不可分の一部です。”如果对方对中国台湾存在任何表述上的错误,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及时纠正并教育。
最后,要尊重思维方式和处事风格的差异。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迂回,做事三思后行;美国人思维直接,处事开门见山;日本人善于学习和发现,强调共性,强调等级制度体系等。
汉日英三种语言背后对应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三大经济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商贸联系频繁。从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对比研究汉日英寒暄语中的礼貌原则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汉日英在语言本身上、文化上差异显著,三种语言的寒暄语中蕴含的礼貌原则也大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21世纪,从语言本身出发,研究语言表达中的礼貌原则,对跨文化交际向纵深发展具有破冰意义。■
引用
[1] Spolsky Beenard.Sociolinguis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Malinowski,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G].In Supplement to Ogden C.K.and Richard I.A.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3:62.
[3] 程瑞兰.汉英寒暄语比较研究——从汉语“你吃了吗”与英语“Hello”谈起[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9-131.
[4] 闫文静.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语用差异[J].语文建设,2016(9):87-88.
[5] 李金瑞.关于汉日见面场合下寒暄表达的对比研究[J].品味.经典,2021(22):64-67.
[6] 施晖.汉日礼貌语言行为的比较——以学校为中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8-132.
[7] Leech.Geoffrey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3.
[8] 张才秀.浅析汉英寒暄语中礼貌原则运用的异同[J].时代教育,2014(9):28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