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苏梅 王晓波
“秧田式”是我国最普遍的座位编排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方便教师管理班级,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班主任应在“秧田式”基础之上,尽可能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座位,让交流随时发生,让学习无处不在,让关系温暖美好,让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可自由组合的座位,让交流随时发生
我经常坐在教室一角,静静地观察孩子们。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一起玩的孩子身高都差不多。按身高排座让身高相近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相应地,他们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座位安排固化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将社交局限于周围的几个人。那么,可不可以让学生流动起来,增加那些原本无交集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呢?
我们班共有54名学生,我采用的是“三三制”排位,即将全班分成3大组,每组3列,每列由6名学生组成,6名学生按照身高排列。在语、数、外等一般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学生前后6人一组合作讨论;在综合实践课及劳动课上,学生9人一组开展实践。9人一组时,全班共分为6大组,分别冠以“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等称号,而我置于教室最后方一角的座位则被孩子们戏称为“大洋洲”。看似一个不经意的称呼,却激发了孩子们对地理的兴趣。
除此以外,我还会考虑用餐、实验操作等情况下的座位安排,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和其他53名同学在不同场合产生交流和碰撞,以达到“走近彼此、相互了解”的目的。当教室成为“世界”,座位变成区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链接”就生成了,空气里就有了社会性和交互性。
教师安排座位,座位塑造学生。一间教室的座位會以某种方式教会学生许多社交、情感和生活的技能。
增设“第三空间”座位,让学习无处不在
心理学家把第三空间描述为家庭和工作之外的场所,在那里,人们交谈、饮食、阅读和学习,放松身心。我在教室后方的书吧和教室外的阳台上随意放置了一些由家长采购的休闲桌椅,这些座位成了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好地方。无论是课间还是午后,总能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交谈,他们或围着地球仪研究某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或下棋、看书、写作业。当然,也经常能看到学生独自坐在阳台上发呆、休息……这种非正式座位弥补了教室座位固定不变的缺陷,让原本没有交集的同学有了互动,也让始终处于人群中的学生有了独处的机会。
设置“第三空间”座位,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另一方面,教师成了学习的向导和支持者,而不是学习的负责人。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在阳台上截住某位老师,一起探讨题目;家长等孩子放学时,看着孩子们在阳台上种植的植物,也时常变身为种植导师……学习无处不在,随时发生。
可自主申请的调位,让关系温暖美好
座位安排好以后,并非固定不变。除了教师有意识地根据交往、学习的需要进行调整之外,学生也拥有申请自主调位的权利。
我在排座位时会将学习习惯较好和学习习惯稍微差点的学生放在一起,将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但是,教师的安排是否是学生内心所希望的?有时并非如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座位安排还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如果学生提出的申请能够说服我,我会尊重他们的选择。以下是Z的调座申请,基于他帮助同学的初衷,我同意了他的申请。
去“非洲”,我考虑了很多遍。您也知道,我去“非洲”是为了帮助小罗。王老师告诉我做好自己更重要。刘老师说过,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升自我。于是,我有了新的想法:“帮+固”,帮助他人,加固自己。所以,恳请王老师同意我的请求。
——Z
有时,当我未同意申请时,学生也会用承诺、《同桌条约》以及可见的进步来说服我。以下是两名女生自拟的《同桌条约》,我之前担心她们坐在一块儿讲话,影响听讲。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她们用《同桌条约》约束自己,双双获得了进步。所以,只要相信孩子,座位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同桌条约》
1. 我们要做学习的主人。做完自己的作业后可以帮助别人。
2. 上课不能开小差,互相提醒,少说悄悄话。
3. 认真完成作业,不能抄作业。
4. 不能斤斤计较,要宽容相处。
5. 要相互帮助,对方有困难,必须伸出援助之手。
6. 课间不要嬉戏打闹。
7. 成绩如果下降了,两个人一起找原因。
(谁违反条约,就要满足对方一个合理的要求。)
甲方:
乙方:
座位安排好之后,还要有激励措施。在我们班,针对小组和同桌,都有相应的评价制度,每周评“优胜小组”,每月评“黄金搭档”。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越来越多同学加入到帮助同学的行列中,教室里生发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晋宁每天辅导洋洋,为他的进步高兴,她在日记里写道:“最近,洋洋很勤奋,每天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希望他能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取得进步,尝到甜果,今后继续努力。”小孙为了帮助小徐,每次调换座位时,总是申请把小徐带在身边,以便随时辅导;小涵帮助涛涛时,一遍遍耐心讲解,从没有怨言……与其说是教师在安排座位,不如说是在连接一段关系。
座位蕴藏着无穷的教育能量,它们是连接学生关系的纽带,是让学习发生的场景。座位安排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不断成长的需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花苏梅,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王晓波,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