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析

2022-07-20 00:35王艳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应用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王艳慧

摘  要:先秦儒家礼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思想精神及伦理道德,不仅能起到良好的制度规范作用,还能实现社会教化、传承文化精髓,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理念共识,能给其带来借鉴和启示。为此,基于教学实践,充分挖掘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内涵,再灵活应用到思政教育中,除了可以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制度与法制建设,还能促使理论渗透至实践,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关键词: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7-00-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与此同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不再单单是指GDP或者是军事武器上的较量,更多体现在了文化上,因此我国提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事业的扶持。我国文化经历上下五千年的洗礼,仍然毫不褪色,熠熠发光,正是有了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滋养,我国文化才能在这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而大学生作为新生代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一思想继承并发扬光大。学校是学生汲取知识,接受熏陶最多的场所,我们要将先秦儒家礼育思想融入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实践性,是一种与学生生活及学习紧密关联的教育活动,整体发展进程势必要有丰厚的素材进行推动。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关礼的制度与仪式、礼仪精神等内容现今仍具有十分显著的教育价值,能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提供素材,与此同时也能带来重要参考和依据。所以,在结合现阶段思政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扬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当中的有益成分,给当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是目前该项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课题。

一、先秦儒家礼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促进礼仪规范发展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礼仪之邦,无论是国内与同胞相处,还是国际上,各国使者互通有无,我们都一直以礼相待。从某种意义上去分析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礼”的文化,而中国古代政治从某种角度出发,就是“礼”的政治,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方方面面体现着“礼”的峥嵘岁月奋斗史。在中国古代,“礼”的发达程度及其在整个民族精神和社会政治中的作用,都有着独特的、重大的文化意义[1]。先秦儒家礼育思想之所以能产生定社稷、序民众的作用,只因其体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具有绝对权威性。行为礼仪是礼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会给人的言行带来促进效果,在长期熏陶下,人会开始对礼仪行为的内在本质产生深度理解与认同,从原先的被动礼仪行为转为自愿。同时,礼仪也把礼的精神内涵转化成社会伦理价值及道德观念,促使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念实现统一化,进而引导社会实现有序发展。

这种全民守礼对于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就在于,学校应注重礼仪环境的营造,促使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有所落实。例如,可以将遵守礼仪规范纳入制度之中,加强监管,并把思想道德品质考核引入评优中,以加强学生的重视度。每学期可以定期举办文明礼仪辩论赛、文明寝室评选赛等,使礼仪能真正融入学校活动,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关于“礼”它既是儒家思想体系最高、最核心的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在《论语》中,孔子反反复复强调“礼”,甚至提出礼是一个人得以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教育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篇告诫弟子们:“不知礼,无以立也[1]。”这都表明了“礼”的重要性,欲立,必须学礼,而对于处于成长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更应该注重儒家的礼育教育,将礼育寓于学校教育,为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二)引导自律意识建立

在礼育思想中,“礼治”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词语,它曾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但也曾没落和僵化。不可否认的是,“礼治”的初衷是合理和积极的,它通过法律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从长远出发促进人自身的内省,能在不知不觉中起到道德教化效果,提升人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并使全民成为“礼”的维护者与执行者[2]。

我国古代有很多制度,比如宗法制度、爵位制度、军政制度等,而这些制度在古代都属于“礼”的范围,礼制会根据朝代的不同,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但万变不离根本,礼的实质内涵并不会发生变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设定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与道德尺度,也是历代统治者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的真实写照。总体而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可以用“礼”的范式来呈现表达。

“礼治”十分注重自律和反省,在其启发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需全面弘扬和自省。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示,内因是事物的根本性原因,决定了事物性质,因此必须加大对大学生自律反省意识的培养。尤其《礼记·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君子必慎其独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自身德行,完善自我;即便是独处的时候,也依然要谨慎,加强约束[3]。因此,只有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吸收礼育思想中的这一内涵,加强学生自律意识与自省品质的培养,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涵养。

(三)构建德才兼备人格

自古以来,“德”与“才”就是一体的,在评价一个人时,会直接将“德才”综合起来。所谓德,即是和善、公正、耿直;所谓才,则是果敢、坚毅、聪慧。儒家向来重德,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圣人人格以及德高于才的君子人格,其理想人格主要包含士、君子、圣人。将礼的践行程度作为标准,士即是将礼作为行为规范的人;君子是将礼育植于心的人;圣人则是以礼为大智慧的人。这种通过德礼合一的儒家礼育思想教化民众、治理社會,能从根本上实现长治久安。

先秦儒家礼育中的重礼尚德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就在于,要注重课堂地位的提升。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积蓄力量。所以,这就应充分借鉴儒家礼育思想,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地位,从学生自身素质着手,渐次推进,最终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达到统一,形成完善的人格[4]。

礼是人的立身之本,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德,一个人懂礼仪知廉耻这也是他具备道德修养的表现。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既要求专业技能本领过硬,又要求德艺双馨,具备比较好的礼教道德素养,因此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紧扣“礼”,吸取古代文化营养成分,将先秦儒家礼育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导给学生,使其学礼立人,具备“礼”的素质,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共识

(一)注重以德育人

在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以德育人是最重要的理念内容。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注重人的精神品质,强调内心世界,表示所有发展都要立足德育。受礼的规范影响,人的行为会被约束,进而不断进行修养提升,调整内心世界,形成良好的精神品格。由此看来,儒家礼育思想和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存在互通之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注重实践育人

一直以来,无论是先秦礼育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是将实践作为基本观点。礼育思想将礼作为实践规范,让人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身,达到提升内心的效果;而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也需立足实践,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并在实践发展的同时,对理论内容产生深刻认知与理解,最终强化实践能力,促进理论发展和继承[5]。现代的大学生教育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礼化教人,我们也要注重实践,通过活动现实案例,将思想教育通过切实体验的方式传导给学生。

三、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价值应用的路径

(一)注重普遍性和规范性

所有准则和原理都具有普遍性及特殊性,礼育思想也是如此。将其借鉴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则应从这两点着手。在礼育思想中,大学生应遵循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和人的交往中,通过“贬”说自己,展现谦虚,体现尊重;二是相互之间要尊称;三是文雅,即要有礼貌、有礼节;四是求同,这是由于人和人之间有共同点再交往起来会更加亲切;五是言行有德,即所做作为必须具有德行,而德行往往是由文化知识基础决定的。另外,特殊性则是要求大学生在运用礼的时候要具有层次性,能尊重和适应交往者的礼节。这除了需要自身努力学习和规范,教师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充分应用礼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洞察学生思想,与其加强情感交流和沟通,准确评估性格特点与身心水平,然后制定出针对性的教育方案[6]。

(二)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人才,同时,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观念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必须坚定方向,提升德育地位。儒家思想主张“重礼尚德”,所倡导的“礼”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完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孔子也表示人的才能发挥必须将优良的道德素养作为前提。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度。首先,树立起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放在首位,日常关注学生思想发展,重视其政治观念及信仰动态,尽可能给其提供丰富的精神动力。其次,构建全面化的制度保障,在行政手段下促进德育落实。如建立德育考核机制,把考核结果视为衡量师生水平与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使德育成为年度必考内容,保证德育的整体性,全面贯穿整个思政教育始终。最后,与家庭加强联系,双方形成合力,进行双重监督。通过和家长沟通,转变以成绩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以落实孩子的道德素养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

(三)注重教育氛围营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有两类因素影响着事物发展,一个是内因,这是基础,起决定作用;另一个是外因,受内因影响而发挥作用。思政教育环境作为思政工作开展的外部因素,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及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创建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极为关键。首先,注重校内物质环境的创建。可以通过标语、名言警句等提醒学生时刻注重礼仪素养的保持。其次,注重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应定期组织开展能优化学生思政素养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打造良好的校园风气。鼓励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相互谅解和敬重、关爱和帮助,建立淳朴班风、优良校风,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之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从而转化成内心发展动力,不断加强思政素养强化。最后,学校应与家庭、社会之间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具体可以将学校作为主导、家庭给予配合、社会环境不断升级优化,给学生打造出一个健康有序的思想建设氛围,为思政素养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注重教育实践落实

不管认知如何深入和丰富,最终都要服务于实践。思政教育也是如此,只有真正将礼育思想内涵转化成学生的思政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优秀品质,才算是思政教育的真正胜利。先秦儒家礼育思想注重“听其言,观其行”,所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的落实上。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相关的理论知识都要由学生通过认知转化成内心认同,并上升成一种信念、情感和行为。这就需要教师把思政教育简单地看作是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认同与接受的过程,自己只需要进行引导、监督、总结、延伸即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其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具体可以将学生的各类组织作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使学生思政教育重心转移到实践当中。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专门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使对思政理论的感性认知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教育目标。最后,落实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学生潜能,提升相关能力。儒家礼育思想中十分注重自律意识和自我反省,即克己内省,为此在思政教育中,应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强化,使学生能够为了追寻某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修养、思想觉悟而不断主动学习思政理论与知识,加强自身行为约束,进而付诸实践活动之中。这种让学生把自我教育内化成自身能力的教育理念,能从本质上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将教育工作延伸到社会,即便学生毕业,也能始终通过自我教育完善自身,付诸实践。

四、结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五千多年的岁月洗礼,文化源远流长,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礼仪之邦,宽容礼让、谦恭善良,这是价值取向长期影响和积淀的成果,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调,更是使文化经久不衰的重要支撑点。大学生群体是促进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成长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进步程度,无礼不立,我们在大学生学校教育中要注意先秦儒家礼育思想的渗透。要想真正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政教育,就必须立足实际,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借鉴先秦儒家礼育思想,优化办学机制,深化教育内涵。同时,还应基于实践加强礼育思想转换,始终站在客观角度上吸收精华,坚持辩证思想进行学习借鉴,使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培养出合格人才,并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网.“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EB/OL].(2020-11-23)[2022-05-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119532387861445&wfr=spider&for=pc.

[2]张睿.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91-93.

[3]严丹.先秦儒家生态伦理观——以“仁义礼”为论域[J].广东社会科学,2018(4):77-82.

[4]刘绪晶,曾振宇.论先秦礼乐教化之“和”思想对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启谕[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55-160.

[5]王正.重思先秦儒家的仁礼之辨[J].现代哲学,2018(4):136-141.

[6]赵欣.从战国竹书探讨礼仪制度及儒家礼学思想[J].中国出版,2019(3):71.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应用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翻转课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给”的价值
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路径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刍议小学数学对话教学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