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娟,王佳佳,方继光
(黄山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2010 年7 月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着力抓好对广大青少年的党史教育,随后多次就开展“四史”教育,明确“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等关键问题又做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
整体来说,“四史”教育也是学习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青年一代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坚力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发展活力,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依赖于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在大学课堂上开展“四史”教育可让新时代青年学生在教育中潜移默化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仅依赖于理论灌输,学生上课感觉枯燥乏味,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也不能运用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包括“四史”教育,应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2]。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学科,讲究求真务实、严谨细致,通过对各个领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给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新视角[3,4]。在高校统计学教学中,若能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以课程学习为窗口,依据数据去窥视和研究历史,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四史”,不仅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缺陷;而且从这些历史主题中获得的价值塑造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从而增强知识传授的效果。由此可见,在统计学课程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理念,融合“四史”教育对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目前在高校校园和学生中主要是以开展红歌合唱、诵读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讲座、公开课等方式进行,与日常教学活动存在脱节情况,专业课学习和“四史”教育没有有效融合。
统计学学科逻辑性较强,侧重于对客观数据进行直观分析,目前大多统计学课程“四史”教育一般是安排在课前运用较短时间简单讲解一些中国共产党党史事件或者时事新闻,随后再进行专业教学,由于两种教学内容差异较大,且没有结合,学生不易在教学衔接中顺利过渡,不但容易使思政课程教育流于形式,而且还会影响专业课教学效果,导致一堂课中统计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各自分立的现状。
由于统计学科讲究求真务实、细致严谨,专业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设计及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上,对非本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少,“四史”教育需要的相关历史知识储备不够,对于“四史”教学方向及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有待提升[5]。同时对于开展“四史”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停留在一般性历史教育的层面,缺乏融合教学的意识和经验,教学活动基本专注于专业课讲授。在大学思政课改革的背景下,在保证专业课传授实效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融合“四史”教育内容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统计学(statistics)是通过收集、处理、分析各领域的数据,研究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统计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和各种统计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经济发展规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四史”教育目的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学习,吸取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导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可见两者教育目的相近,具备良好的融合基础,结合统计学开展“四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教师自身充分认识“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具备深厚知识素养才有能力较好地完成融合教学,统计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建党百年系列庆祝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将“四史”学习作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主动把“四史”教育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意识[6];其次在“四史”教育中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第三是需要提升自身“四史”相关知识储备,以便为两种教学内容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四史”大量的学习内容中,充满了各类各样的样本和数据,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课堂上直接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梳理解读,不但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够更直观地通过数据对比感受“四史”中传达出的深刻内涵和意义[7]。
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到:“人们曾经提出一个问题,苏共早年在有20 万党员时能够夺取政权,在有200 万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丢失了自己,这是为什么?”[8]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学理论方法用图1来分析苏共人数自1917-1991年的变化趋势。
图1 1917-1991苏共人数变化
从图1 可以看出,自1917 年十月革命以来,为了巩固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共适度扩大了党员人数,到1921 年初,苏共党员达到70 多万,随之而来的是党员的社会成分也变得十分复杂。苏共随后多次清党,大量老布尔什维克被清除出党后,苏共的战斗力和执政能力明显下降。1939 年以后,苏共党员规模迅速膨胀,尤其是到了1956 年以后,苏共二十二大提出“全民党”概念,再次放宽入党资格,入党门槛越来越低,党员质量进一步下滑。不仅如此,清除不合格党员的大门也关闭,不但党员数量急剧增加,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党的上层组织官僚化日益严重[8]。
依据岩性特征将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进一步划分为片麻岩段(Pt1J1gn)、片岩段(Pt1J2sch)和大理岩段(Pt1J3mb)。片麻岩段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于片岩段的灰色黑云斜长石英片岩、灰黑色斜长角闪片岩中,与上覆片岩段呈整合接触关系;片岩段区内均有出露,呈NWW向条带状产出,岩性主要为灰黑色黑云斜长石英片岩、灰色斜长角闪片岩,其中斜长角闪片岩为石墨矿的主要赋矿围岩;大理岩段分布于区中部,受构造控制明显,具条带状构造布,局部夹有片岩段的灰色黑云斜长石英片岩,本区少量石墨矿出露于大理岩之中(图1)。
一些调查也显示,苏联解体前大量的党员已经丧失了共产主义信仰,可以通过统计学中的饼图来展示,图2 为苏共党员的社会主义信仰问题,图3 所示为苏共党员对党的威信和作用的态度认知。
图2 苏共党员中的社会主义信仰问题
图3 苏共党员对党的威信和作用的态度认知
这些数据对比和调查分析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苏共党员队伍建设和质量变化,以及随之带来的执政能力逐渐弱化和陷入危机的过程。
透过上述事例,可以直观地看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理论结合史实,能够清晰解读“四史”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信息。类似此类的事例,如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党员队伍情况、党组织情况等数据,自2012 年起每年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中均有发布,而之前公布的相关数据统计则较为零散,不够规范完整。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运用统计学理论方法对已有的和不完整的数据进行收集梳理,并开展对比,再结合党史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但使学生学习实践了统计学理论方法,而且能让学生们在梳理对比数据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各个历史阶段的显著变化和史实反映出的客观规律,体会奋斗的艰辛、探索的不易、牺牲的悲壮、成就的辉煌。
再例如: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自1979年起就有相应的官方公布,但是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生产普查等这些数据较为完整规范的发布均是在2001 年以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性权威数据发布数据并不完善,但是各省、地区均有一些相关数据发布。如果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数据开展整理统计,并结合已有的规范数据,运用统计学理论方法开展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统计学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改革开放40 年的辉煌成就。
在统计学教学中纳入这些内容作为范例,将“四史”内容与统计学知识点有效结合讲解,并且组织学生针对各类历史数据开展统计实践练习,不但能够用生动的事例和多彩的历史背景,让枯燥的数据变得动感、有趣,无疑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学生们在统计学学习中用数据感受史实,在感受史实中领悟道理和规律,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激励学生将自身的专业、品德的成长与国家未来紧密融合,实现统计学教学和思政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环[9]。
学习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践。统计学课程与“四史”教育的融合教学,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外,还应该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开展数据统计分析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受到沉浸式统计学教学和“四史”学习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寓教于践,让同学们在实地操作、收集分析中深刻感受身边的历史变化规律[10]。
例如:我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三线建设”,主要是基于战备需要,在大后方建设和发展以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基地,以应对潜在战争威胁。作为上海市转移工程建设的大后方与主要阵地的皖南地区也是“小三线”的主要区域之一,大量建设在徽州地区的“小三线”骨干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全国工业的优质企业,技术能力、生产规模都较为突出,为我国的工业化体系布局及社会主义建设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海市为此建立专项基金,并组织各大院校、研究所赴徽州考察调研,收集了大量数据资料,经统计整理分析后,编写发布了不少论文、视频、书籍、报告等成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类似具有代表性、且对后续发展、建设起到深远影响的局部性群体、典型事例多不胜数。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上海高校、研究所做法,组织学生在当地开展统计实践活动,走访发掘这些典型事例和群体,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资料,现场咨询、搜集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开展整理和对比分析,判断历史发展的成因和规律,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学、去实践,主动去感悟、体会、传承,营造良好的“四史”学习氛围。
数据见证历史,在统计学课程中融入“四史”教育,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去研究四史,能使当代大学生更真实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真切感受到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砥砺奋进的伟大成果,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社会,从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将自身的专业、品德的成长与国家未来紧密融合,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