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正效应构建策略
——结合传承人口述的探讨

2022-07-19 09:12汪俊祺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叠罗汉徽州体育项目

曾 文,汪俊祺

(1.中国科技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26;2.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1 徽州民俗体育的文化表达

1.1 故事传说的叙述

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大多蕴涵着多姿多彩的故事传说。休宁县右龙“板凳龙”流传着这样一种起源故事,传说村民利用山中毛竹资源扎制竹排,以处于新安江源头水路快于陆路行程优势,通过放竹排以时间换空间方式先于邻村到达府衙而赢得官司。为感谢梦境中的“神人”提供的智慧启迪,以每年元宵节舞板凳龙纪念之。至于叶村“叠罗汉”民俗体育项目起源故事,传承人更愿意表达的是保卫村民安全、传递正义行为的内容。蜀源村“稻草龙”民俗体育项目蕴涵着“斩尾龙”故事传说,被扎制成辫子的“稻草龙”龙尾形状与该故事传说密切相关。有些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存在着一个项目多个故事传说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民俗体育项目所蕴涵故事的丰富性、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落社会心理的矛盾性。

1.2 社会道德的宣扬

明清时期的徽州大地,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均出现了繁荣景象。林立的牌坊这一物质载体不仅体现为恩荣,还表现了某些道德内涵。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徽州宗族这一民间组织的规约下,一步步走入民众心灵,渗透到徽州区域内的各行各业领域,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域内的徽州民俗体育项目自然深受其影响,成为了宣扬道德的又一平台。内含“武”元素的徽州目连戏,通过丰富的内容表演传递着崇孝向善的主题。武德不仅是徽州习武之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还通过武术的传承发展,逐渐影响着身边的人和事。

1.3 民间信仰的坚守

有关研究认为,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我国民间信仰存在区域性特征,甚至一个乡镇、一个自然村,都会存在差异[1]。徽州村落民俗体育项目所蕴涵的信仰有其社会基础和民众基础。由于徽州四面环山,大山的阻隔使得十里不同音成为常态。地理环境使得不同村落同一类民俗体育项目蕴涵的信仰有时也会存在差异,而不同民俗体育项目蕴涵的信仰差异性就更大。从徽州民俗体育项目祭祀场所和祭祀仪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其差异性。右龙板凳龙舞动之前在龙王庙进行的祭祀活动,表达的是对龙王的崇拜;叶村叠罗汉则表达的是对罗汉老郎的崇拜等。当然,徽州民俗体育项目所蕴涵的信仰也有其共同之处,最大共同点就是对道德文化的尊崇。

1.4 拼搏状态的彰显

徽州民俗体育活动拼搏状态的彰显,更多地体现为对表演者自我生理的和心理的挑战。右龙板凳龙一块木制的龙段板重量有限,但几十块、甚至上百块龙段板连接成100 余米长的“长龙”,人们体验几分钟就感到了沉沉的重量。而村民们则要握着撑棍游走于村落大街小巷,舞动于大小广场达1个多小时,对舞动者的力量和耐力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叶村叠罗汉活动对表演者力量和耐力的考验更是达到了极致。如“大一柱牌坊”下架的双肩扛着垂直重叠的2 人,胯部两侧各撑着1 名吊边罗汉,也就是说下架需要顶起4 人重量在台上走圆形图案,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力的表现。在“大年”的元宵节,叠罗汉活动程序完整,表演程式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对“罗汉”们耐力的考验则是达到了最高程度。

2 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功能

2.1 引导文明乡风

徽州民俗体育项目的起源流传着多姿多彩的故事传说,优秀故事文化本身蕴涵着引导人们向善、向上的积极内容。徽州民俗体育项目表演本身也是一部故事的叙述剧目。有的民俗体育项目表演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只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内容;有的民俗体育项目表演则以肢体表达为主,辅以语言补充等。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无一例外地涵盖了教人求善、鞭挞邪恶,教人进取、批评消极等教化成分。在营造村落良好氛围形成,推动文明乡风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2 促进关系和谐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其宗族影响力巨大。宗族组织通过制定乡规民约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宣扬引导人们的行为,通过强大的执行力约束人们的行为。徽州民俗体育项目也承载着宣扬乡规民约和社会道德的责任,在维护村落间、百姓间和谐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年”元宵节叶村叠罗汉表演之前,要先进行游走于村落大街小巷每一户人家门前,体现平等的游灯活动。随着人口的增多,现在的村落范围明显扩大,一路队伍进行游灯活动耗时很长,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游灯活动。为此,人们将游灯队伍分成若干小分队,以保证将祝福及时传递到每户每家。值得一提的是,游走之“灯”本身亦蕴涵着丰富的教人求善文化内容。明清时期,“大年”元宵节叠罗汉表演活动会持续到凌晨过后,这一天叶村家家户户都备好了“罗汉锅”食物,供南来北往看客随意食用,体现出叶村民众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而每一次顺利、平安、喜庆完成的叠罗汉表演活动,则是组织者、叠罗汉表演成员、伴奏成员及其他幕后人员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敬业奉献职业道德的集中展现。

2.3 传递正能量

黄山市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工作。2019 年市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市内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及申报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等,进行了分批次的轮训[2]。制度化的培训工作,对非遗传承人相关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传承保护行为的规范及文化自信的树立等具有重要作用。

传承人是村落的知名人物。访谈中深深感受到,传承人对各自所传承的非遗民俗体育项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的文化自信自觉至关重要。某一项目如果有多个起源传说,他们则极力传播引导人们守正行为的正能量信息。

一场民俗体育项目表演活动从前期准备,到表演过程的组织,至结束后的总结,需要参与人员投入巨大的体力和精力才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团队成员团结互助奉献精神。一些民俗体育项目传承人还主动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培训其表演技能,激发其摆脱贫困的自信心;有的传承人还带领民俗体育项目表演团队成员开展慈善活动,成为村落扶危济困的积极分子和主力军。

2.4 弘扬奋斗精神

民俗体育项目表演是集体力、技艺于一体的一项传播体育文化、彰显文化认同的身体活动。民俗体育项目表演过程传递着教人向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等正能量信息。右龙板凳龙元宵节表演活动,在右龙小学100 平方米左右平坦之地舞动过程中,舞龙头队员与舞龙颈队员的持续角力,既体现为一种文明的力的较量,同时又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宣泄。

随着社会的变迁,民俗体育项目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发生了变化,致使一些民俗体育文化的活态传承面临危机。在访谈中了解到,民俗体育非遗传承人普遍感受到了传承困境和压力。对于约定俗成的既定时间举行的村落民俗体育活动,村民大多会积极参与。对于日常表演活动,传承人则需要在人员招集、练习培训等方面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以确保项目的常态化传承。无论是面临活态传承危机所表现出的坚守,还是日常表演传承活动所表现出的坚持,或是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激情,都是人们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默默付出、奋斗不止精神的体现。

3 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正效应的构建策略

3.1 加强规划引领,保障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正效应作用的发挥

一是规划先行。县级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与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之间关系密切,是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主体。通过组织多方面人员与当地传承人一道持续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挖掘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优秀成分,通过梳理、归纳、凝练、提升,有机融入到规划之中,引领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是做实、做细规划落实工作。规划落实需要县、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协调配合,在场地和资金,知识和技能培训及活动组织方面予以支持。徽州民俗体育文化非遗传承人不仅是该项目技艺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该项目文化的知情人,同时还是村落有一定影响力的能人。事实上,一些非遗传承人非常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播,并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因此,要特别重视发挥民俗体育非遗传承人在文化传播正效应方面的作用。

三是加强检查监督工作。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规划落实效果监督,确保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正效应作用的有效发挥。与此同时,还要做好规划实施效果反馈工作,动态完善规划、改进落实工作的方式方法,形成闭环管理。

3.2 完善徽州民俗体育非遗传承人体系,夯实体育文化传承基础

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成立了相关机构、明确了工作机制。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有法可依。2014年10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施行,进一步推动了安徽省区域内的民俗体育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步入以法为基础的发展秩序之中。

传承人是民俗体育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重要主体,担负着文化和技艺传承、培养人才、收集整理保存实物资料、配合非遗调查、参与非遗公益宣传的义务[3]。换句话说,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传承最基础的环节,传承人的能力和态度决定了传承质量的高低;传承人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保护传承的可持续性问题。为此,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非遗法的要求,选拔“有代表性”、“有较大影响”、“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的人员为传承人,建立起纵向的国家、省、市、县传承人体系,以及横向的如某一项目表演的器乐伴奏技艺、化妆技艺、表演主体技艺的传承人体系,依法保障传承人享有的权利,努力在活态氛围中传播徽州民俗体育文化。

3.3 讲好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故事,展现体育文化魅力

徽州民俗体育项目起源传说、表演过程、动作造型、脸谱类型、器乐伴奏等,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性正能量故事,要充分提炼其优秀文化成分,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一是分类整理各环节故事内涵,并进行综合归纳提升,作为村史馆资料予以保存和展出,做好讲什么的工作;二是合理组织活动,或单独、或结合文化下乡等活动,在民俗节日、法定节假日、政治性节日、国际性节日适时组织开展民俗体育文化表演活动,通过制度化安排及与村落旅游融合等形式,让村民和旅行者群体能够近距离感受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做好给谁讲的工作;三是科学运用多种媒介工具扩大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影响力,如右龙板凳龙通过推送至“学习强国”平台、叶村叠罗汉通过“抖音”平台扩大影响等,做好怎么讲的工作。

3.4 发扬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特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4]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5],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落百姓心理和行为方式,它贴近百姓生活,其崇孝的理念、崇德的内容、崇善的态度、奋斗的品质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同。因此,保护传承发展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既要体现在技艺上,还要坚守在文化内容上。

改革开放40 余年来,我国社会变迁速度加快,徽州民俗体育文化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优秀民俗体育文化的同时,赋予时代内涵,以保证正效应的持续发挥。首先是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重视将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到徽州民俗体育文化之中,助力乡风文明;其次是依据市场规律、民众需求,通过生产性保护,合理开发徽州民俗体育产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最后是与旅游融合发展,在体育+和+体育中,促进乡村旅游繁荣发展,助力百姓生活富裕。

4 结 语

南宋都城临安繁荣的民俗体育文化,对毗邻的徽州影响颇大。随着明清徽商的崛起,大量资金推动着徽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宗族文化的快速发展,徽州民俗体育文化也由此日益繁荣昌盛。徽州民俗体育活动在丰富村落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起到了宣扬道德、调和矛盾、睦邻关系等作用。国家和省级非遗法规的相继颁布,使得徽州民俗体育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力度不断加强,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在一如既往地传承徽州民俗体育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出持续的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叠罗汉徽州体育项目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徽州春雪
会叠罗汉的数量词
徽州绿荫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叠罗汉
趣味汉字
——“儿”字叠罗汉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