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思想比较研究

2022-07-19 09:12杨辉霞王保成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瑜伽饮食传统

杨辉霞,王保成,马 力

(1.池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l;2.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与印度同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国度,两国文化都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古往今来,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历史绵长,相互融合与借鉴,创新发展,共同推进两大文明古国的兴盛与繁荣。瑜伽作为异域文化的代表之一,起源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伴随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传统的宗教、玄学、理学、养生术和武术等融合[1]。据史料记载,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瑜伽逐渐渗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与之融合。中国佛教的禅观、天台宗的六妙法门、法相唯识宗的止观等与瑜伽静坐冥想相融通,南北朝时期的《易筋经》、唐朝的《天竺按摩法》、宋代的《婆罗门导引法》等皆为印度瑜伽术[2]。《方士的历史》中记载,印度瑜伽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气功融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佛家气功[3]。另外,瑜伽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及中医理论有着相通之处。由此观之,印度瑜伽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交流,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为现代瑜伽流行于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今,瑜伽不仅作为一种运动项目,且被当作一种崇健康、赶潮流的现代健身养生方式,受到国内外民众青睐。从源流上看,瑜伽原本只是一种宗教修行途径,传入西方国家后经一系列的认知转型与模式转向,将原本与“宗教”“落后”等负面认知剥离而成为世界范围内民众喜爱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4]。20 世纪80 年代初,以西方健身理论思想构建的瑜伽形态通过大众传媒悄然传播到中国,在其不断融摄中国传统文化后,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的瑜伽形态,对人们生活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以健身瑜伽、太极瑜伽、舞韵瑜伽等为典型代表。以健身瑜伽为例,其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通过自身体位训练、气息和心理调节等手段,改善体姿、增强身体活力、延缓机体衰老,是现代体育养生重要的组成部分。瑜伽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滋养下,它们有着趋于一致的核心价值,强调养心、调身、修德等价值,已成为新时代人民健康养生时尚旋律。本文立足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背景,对二者养生思想进行比较,期冀为瑜伽在提升人民健康生活水平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

养生,人与生命的共进。养生是指对身体的保养,祛除生活中对身体的不利因素,趋利辟害,祈求健康长寿,这是从古至今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追求的目标。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上相互融通,相互渗透,形成的养生理念对我国人民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符合广大人民需求的。

1.1 瑜伽养生的理论基础

瑜伽为古印度佛教修行的法门,有着丰富养生系统理论基础,具有调节人体代谢的功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心理学、医学、哲学、养生等多学科的文化理论精髓,与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有着相似的思想体系,特别与中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瑜伽“梵我一如”与中国传统养生“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瑜伽中“三脉七轮”学说与中国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非常相似;瑜伽冥想是通过对身体形态的控制来感受人的心灵,让人摆脱疾苦与束缚,对人的精神思维进行修炼,使身心协调发展与配合,在修身养性、心神共养等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这些都是通过“瑜伽八支行法”中“禅定”得以实现,这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致虚、守静”思想是相通的。瑜伽十分注重道德意识的培养,早在《瑜伽经》中就提及并认为个人充分的道德修养是进行瑜伽修炼的前提,这与我国中医养生,重在养德是完全一致的。

1.2 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理论丰富。这些理论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而养生文化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主要是以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为基本文化底蕴,兼容并蓄,吸收借鉴以及融合诸多派别学术思想,形成了包括“气一元论”“天人合一”及“动静适宜与形神统一”等传统养生的思想。传统养生思想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宗教等思想精神影响,并以传统哲学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采用行气、导引、服食、四时养生等手段[5],旨在改善人体身心健康,发展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命和生存质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比如,在对人的精神健康方面,强调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以清净养神、立志养德及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心态,来调适人的心理,形神一致,促进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思想内容主要包含防病、治病、饮食、习惯、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其不仅包涵了人的身心平衡、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一致的传统生命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而且道德约束和心理修炼更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传统养生思想注重饮食调理、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理等,把握健康养生之道的准则,提倡“以德养生”的重要性,重视调摄情志,修养德性。在注重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的同时,更注意内在品德的修心养性来提升个人心理品质,作为增进个人心理健康的一种巨大的力量,达到促进人体的健康[6]。

1.3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异同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理论上有着各自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二者养生理论基础有所不同。瑜伽传入中国并与佛教及传统医学相交融,逐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瑜伽养生文化,指导着人们的实践;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的思想精华,是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历经漫长岁月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于一体的修炼方法,它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瑜伽养生文化在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呈现诸多相通之处:其一,瑜伽融合和吸收了中华优秀的多学科的文化精粹,与中医学有着很深的、相似的理论联系,其科学的养生思想指导体系是相通的;其二,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都是通过科学的修炼方法全面调节人的身体、心理状态,在对生理、心理上都有正确的指引作用;其三,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都是从人的心理到生理进行全面养护保健,包括道德培养、心理健康、健身延年、饮食营养等内容,符合现代人的养生思想理念。

2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生命观

2.1 瑜伽养生的生命观

根据《瑜伽经》中帕坦伽利的理论:人的生活始终处于一种受苦、受缚的状态,人生是一种无始无终的生死循环,这种循环被称为轮回,在痛苦的驱使下产生新的行动、果报,痛苦消除之前,轮回不会停止[7]。

瑜伽哲学中认为瑜伽就是个体自我与宇宙自我的结合,需要通过瑜伽多个阶段的修行实现身、心、智高度统一直至完善自我,实现自个体自我的平衡,再与大宇宙融合为一体。通过瑜伽修行,克服身体、心理的种种困惑[8],将混乱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在修行中身心连结以及心与真我的融合,这种融合使人进入纯净和完美的意识状态。一个完整生命是身、心、灵高度统一,瑜伽修行者的灵魂弥漫在3 个身体上而表现出5 个层面。3 个身体为因果体、心智体、肉体;5 个层面分别是食物层、生理层、心理层、智慧层、喜乐层。要做到身体的平静,首先要使人心神安定,做到持戒(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不贪婪)、精进(内外健康、自我喜悦、渴求完美、自我分析、谦卑)。通过这些来滋养人的身体行动器官,维持系统的健康,再通过调息为身体细胞输送能量,做到机体与心神的神圣结合[9],最终回归心的单纯、宁静与平衡。

2.2 中国传统养生的生命观

中国古老而又深厚的哲学文化体系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理论,特别是中医学结合古代哲学的思想理论,形成典型的生命观。生命的气一元论及和谐恒动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阴阳五行的秩序观,人命至重观等[10]。在中医生命观理论中,通过采用精气、阴阳以及五行学说等内涵和精髓,诠释和认识人的生命的基本现象。其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本源,是维持生命健康最基本的物质,决定和影响着人体的衰亡,所以蓄养精气是中医养生重要的精神之一;人生成长过程与天地自然密切联系,要顺应天地阴阳变化,依据四时养生法则,才能生存长久;通过五行学说分析人体脏体活动的基本功能,并认为天地万物、宇宙万象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规则、秩序与运作方式,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遵循着同样的规则,与大宇宙相统一、紧密联系,只有依循自然法则,才能使生命延续不断。

2.3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生命观异同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生命观都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人与自然界、大小宇宙是统一的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具有天然不可分割内在联系。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瑜伽生命观认为生死轮回过程中经历起伏的人生历程,强调人类痛苦的根源受人内在欲望的驱使。消除人类痛苦的根源,要做到调节控制自我个体,认为调节心神,从个人的品德修行开始,努力实现个体与宇宙的平衡,回归心灵的纯净。瑜伽生命观更多地强调通过外在的修行,来获得内在的安宁,以促进身心和谐统一,重获新生。传统养生更多地关注人体要顺应自然法则规律,调身养心,达到机体的全面均衡。

3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自然观

3.1 瑜伽养生“梵我一如”自然观

著名瑜伽经典《薄伽梵歌》中认为:“瑜伽就是促使个人灵魂(小我)与宇宙灵魂(梵或大我)结合化一的手段”[11],是心灵与外界自然宇宙浑为一体,强调天人一体,内外净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梵我一如”的目的。瑜伽修炼是实现冥想与体位有效的结合,瑜伽体式方法吸取动物形与意,使人与自然界接近,以求自然与人的共鸣和统一,这种取形象意的做法是天人合一思想表达最形象的身体表征[12]。瑜伽修炼中的冥想主要是通过禅定、静坐等姿势,修身养性,使人的身心归于宁静、与自然融于一体,达到高度放松自我的一种超高境界。《瑜伽经》中一再强调禅定、入静的重要性,通过瑜伽禅修能帮助人们实现身、心、智的统一,以此达到修炼“梵我一如”的最高境界。

3.2 中国传统养生“天人合一”自然观

“天地共存,万物同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上位指导原则。“天人合一”是中国先贤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二者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依据大小宇宙理论,人的身体活动应从大的系统环境规律来指导人体养生实践,人体内部环境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是相互统一的,应当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来养护生命及炼养形神,以人体内在变化来体验大自然中个体心理境界,从而达到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3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自然观异同

宇宙或自然在中国称为“天”,在印度称为“梵”,都是指世界本原,二者都蕴含着人与天、梵与我、小宇宙与大宇宙的深刻的思想,包含了人体与自然万物同构同律的思想。瑜伽修行者在实践过程中,追求个人小宇宙与大宇宙统一,以实现个人与自然相互融合与发展,摆脱约束自我的烦恼困苦,促进身心调节、使人沿着低级自我与高级自我、人与天的统一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精神升华。二者不同之处主要是在具体修行方式上,瑜伽修行主要借助呼吸、体位、冥想三者有机融合,实现机体内在与外在的和谐;中国传统养生身心练养模式实质是建立在高度自我的、自足的、自律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操作技术与手段来实现个体自我的内在生命和潜能的开发与完善,促进个体自我与外界的和谐共生。

4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防病观

4.1 瑜伽养生防病观

印度著名学者帕坦伽利认为,瑜伽修炼的目的就是平息相互矛盾本能的冲动和各种想法带来的混乱,人类痛苦的根源有多种,身体的疾病、思维的散漫主要表现在倦怠、疑虑、懒惰、错误的知识及意识理念、身体的失衡、呼吸的不均匀等,思维的困惑引起人情绪的波动,焦躁不安,久而久之影响身体的健康。

瑜伽防病理论中认为消除病源,预防疾病的发生,首先要对心的控制,认为心是身体和人的意识的主要连接,人生的悲欢、冷暖共辱、压力、疲惫疾病、困惑都是困苦的源头,是心生欲望,而心是人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反映。古代瑜伽圣哲们认为,对心的专注是一种解脱心,一种更高存在状态的心,可以使人不受过去和未来的羁绊,不受外界艰难困苦和内身心疾病的困扰。通过对心的训练可知晓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效控制人的欲望、愤怒、野心和贪念,使人的心回归宁静的状态[9]。

4.2 中国传统养生的防病观

中国传统养生防病修身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的中医养生学观点中十分关注顺乎自然的理论,遵循因时而变的原则,以此达到健康养生、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医理论比较注重疾病的预防,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种观点。第一种针对“治未病”的思想,预防疾病需要从多个方面整体把握与调养,要关注人的精神、心理、形体、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等综合调养,达到炼养正气的目的,使人在精、气、神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第二种有病要即医,积极采取措施,寻求最佳解决办法,来阻止重大疾病的发生。

4.3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防病观异同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防病观都积极提倡未病先防的理念,而瑜伽防病观理念中更多地认为,人疾病根源是来自人的内心,而人的内心又属于主观意识,受外界因素干扰过大,追求、贪念等,故而瑜伽养生倡导要提前预防,学会调心、养心;中国传统养生防病观则是更多关注人体的综合调养,达到人体内外界综合平衡,延长机体的寿命。

5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饮食观

所谓饮食养生是指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其中精、气、神三宝是基本的物质基础,由于食物种类、味道、搭配等存在差别,对脏腑起到不同的作用,合理调配能起到强身、防病、益寿、防衰等功效。

5.1 瑜伽养生的饮食观

瑜伽饮食提倡素食观、饮食均衡、季节与养生、饮食态度及情绪、饮食的节制等方面来调理。瑜伽养生学认为,均衡饮食,过犹不及,均衡不仅仅是在饮食量的均衡,更是在摄取食物时充分考虑食物本身的价值功效以及对人所能产生的各种情绪反映。如饮食过荤不利于肠道的消化与吸收,易滋生多余脂肪,长期脂肪的累积不利于机体康健,同时还会扰乱心智等。另外,瑜伽养生学还认为饮食的各种味道偏嗜对人的健康、性情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适量的甜味会给人幸福满足感,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饮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喜或悲的状态下进食效果不佳,只有健康愉悦的、放松的心情下饮食,才能促进使机体各器官功能的正常工作,血液循环畅通、利于消化,促进健康。人体的体质与季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季节要注重饮食的合理调配。春季适合食用清淡、带点苦味的新鲜食物;夏季干燥、火热、适用凉性富有水分的食物,切不可暴饮暴食。

5.2 中国传统养生的饮食观

中国传统养生中饮食养生,机体的营养源都是饮食的补充与供给,强调了饮食对强身、防病、益寿、防衰的重要性,认为饮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而不是盲目、无限度地供给,饮食不节是引起机体受损导致多疾病的主要原因。要达到延年康寿,在日常供给中需要注重合理调配、饮食有节,饮食清净不复杂,时刻关注饮食卫生等原则,若饮食复杂,易造成机体失衡,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另外,保持不受情绪影响而改变饮食的习惯与规律,中和调养身心,求内心平衡,养生与饮食要合理搭配。

5.3 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饮食观异同

在饮食观方面,瑜伽养生认为不同饮食搭配对人的性情产生较大波动,提倡均衡饮食,侧重素食,素食静心;中国传统养生则认为饮食的需要合理调配,确保机体营养均衡的供给。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在饮食养生之道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提倡清净饮食,主张合理调配、饮食有节;饮食调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各个层面,同时对人的心智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如饮食与人的心神有密切联系,从基本的物质层面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二者皆认为复杂饮食易使人迷乱神志,心神不一;饮食的合理调配需要根据季节、依据个人的特点进行,饮食需节制,不可暴饮暴食,做到均衡饮食,来调养人的不良情绪,促使机体的健康。

6 结 语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已成为常态。古印度瑜伽传承千年,并传播至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交流融合,表现出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形成了特有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与中国传统养生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别。在理论基础上,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都受到佛家、传统哲学的影响,在指导思想、身心合一等方面表现出相通之处,但在技术体系、实践方法等方面表现出差别;在生命观上,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都强调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瑜伽养生强调“心”的修炼,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与自然相统一;在自然观上,二者皆认为人体与自然万物同构同律,差别之处表现在瑜伽养生通过呼吸、体位、冥想实现人与自然同一,而中国传统养生通过特殊的操作技术来实现个体与外界的和谐共生;在防病观上,二者皆倡导未病先防,都重视人的心理和机体综合平衡,差别之处瑜伽养生强调人的主观意识,而中国传统养生注重人体的综合调养;在饮食观上,二者都主张合理调配、饮食有节,差别之处是瑜伽养生侧重素食,而中国传统养生强调食物合理搭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新时代背景下,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的思想精髓,必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瑜伽饮食传统
Hello White瑜伽馆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练瑜伽
老传统当传承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何为清淡饮食
练瑜伽,悠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