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阻力训练对踝关节内翻损伤的康复作用评估

2022-07-19 09:13张显扬肖登高
黄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活动度本体踝关节

张显扬,肖登高

(1.安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2.南京工业大学 浦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1222)

踝关节内翻损伤是指踝关节在异常外力作用下致踝关节向内倾翻,引起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发生损伤[1]。踝关节内翻损伤俗称“崴脚”,在体育运动中最为常见。踝关节内翻损伤主要发生在踝关节旋后、旋前和旋外运动时,其中踝关节旋后伤及外侧韧带伤占绝大多数,原因是在落地时脚踩不平地面或物体上[2]。从解剖上看,足内翻肌群也较外翻肌群肥厚强壮,踝关节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薄弱,因此在足踝剧烈运动时,会产生踝关节内翻过度活动,因而外侧韧带损伤远多于内侧韧带损伤[3]。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统称为腓骨三肌,本文将胫骨前肌作为康复重点,设定抗阻力运动处方解决腓骨三肌与踝关节、胫骨前肌与踝关节、以及腓骨三肌与胫骨前肌之间的关系,达到三者之间的肌肉力量平衡,结构平衡,以期提高踝关节内翻损伤的治愈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0年10月-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康复实验室”进行治疗的60 例经确诊为急性中度踝关节内翻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 人,女性25 人;年龄最大45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4.8±7.1岁;病程2 小时至1 周。随机分为实验组30 例和对照组30例。

纳入实验标准:无骨折、无骨质疏松、无肿瘤、无心脑血管疾病、无肝肾血液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运用踝关节内外翻检查和前抽屉检查及通过X线片排除骨折和脱臼者。

剔除标准:实验期间身体发生不良反应,伤势持续加重,中途主动退出或失访者,以及体弱患者、哺乳或妊娠妇女均不纳入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踝关节内翻损伤疗效标准

采用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对患者踝关节内翻损伤康复进行综合评定,主客观系统功能评分如表1所示。

1.2.2 运动疗法方案

1.对照组:48 小时内按照制动、冷敷、抬高患肢、加压处理;48 小时后采用红外线照射患部和小腿,隔天照射1次,每次20分钟,其他方面遵医嘱。

2.实验组:抗阻力康复训练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康复实验室进行。康复训练共30 天,分为3 个阶段,每10 天为1 个阶段,三阶段之间无休息。隔天康复训练1 次,每次1 小时,在饭后1 小时后进行。实验期间停止其他运动,禁止其他医疗手段介入。

患者每次康复训练由专业运动康复师给予训练技术指导和训练器材使用指导,同时记录患者训练执行情况,以及训练的时间、强度、密度、情绪、体能等。

表1 踝关节主客观系统功能评分表

依据各阶段要求选择相应颜色的弹力带进行训练。由美国广州派康运动医学公司提供的Thera-Band 弹力带伸长百分比与产生力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2。

表2 Thera-Band弹力带伸长百分比与产生力量的对应关系(kg)

1.2.3 抗阻力运动处方

阶段的康复目标分别为:

第一阶段为无痛以原则,恢复性练习,防止肌肉、肌腱、腱鞘粘连,加速血液循环;

第二阶段为增大关节活动幅度,增加肌肉力量和踝关节周围肌肉初步建立本体感觉;

不同病理分型、不同肿瘤直径的V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 Ⅲ~Ⅳ期的VI值明显大于Ⅰ~Ⅱ期(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VI值明显大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见表1。

第三阶段为增强踝关节肌肉力量和肌肉本体感觉,踝关节运动模仿日常生活以及相近的运动状态。

抗阻力训练运动处方见表3,根据不同阶段康复目标要求选择相应颜色的弹力带进行训练,第一阶段使用红色、绿色,第二阶段使用蓝色,第三阶段使用黑色。

表3 抗阻力训练运动处方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踝关节内翻损伤疗效

踝关节内翻损伤疗效统计见表4,实验组痊愈21 例、显效6 例、有效3 例;对照组痊愈3 例、显效14例、有效11 例、无效2 例,实验组受试者踝关节损伤疗效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抗阻力训练对踝关节的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表4 踝关节内翻损伤疗效(n=60)

2.2 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

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受试者踝关节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抗阻力训练能使受试者自觉症状好转或消失,对踝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表5 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 (x±sd,n=60)

2.3 踝关节疼痛度

踝关节疼痛度实验前后结果见表6,通过对实验人员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压痛点的疼痛度检查,在抗阻力训练方案实施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阻训练方案实施后实验组的疼痛度有显著改善(P<0.05),说明抗阻运动能缓解踝关节损伤后的疼痛度。

表6 踝关节疼痛度(x±sd,n=60)

2.4 踝关节活动度

踝关节活动度统计如表7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受试者实验前踝关节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抗阻力训练后踝关节在跖屈、背伸、外展、内收、内翻、外翻的角度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说明本实验在提高踝关节活动度方面效果显著。

表7 踝关节活动度(x±sd,n=60)

2.5 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表8 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表(x±sd,n=60)

2.6 踝关节的本体感觉

如表9 所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踝关节本体感觉偏差较大,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阻训练后实验组踝关节跖屈、背伸、外展、内收、内翻、外翻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实验结果证明抗阻力训练在防止本体感觉方面效果显著。

表9 踝关节本体感觉表(x±sd,n=60)

3 康复作用评估

3.1 抗阻力训练对踝部的镇痛作用

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为主,弹力带在抗阻运动中为肌肉收缩舒张提供阻力。持续一定时间和次数的弹性抗阻力运动,能使患者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得到较大刺激,肌纤维增粗,肌肉生理横截面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能提高患者承受负荷的能力,同时促进肌肉内部血液循环,稀释并代谢疼痛物质,从而减轻踝关节部位的疼痛。

3.2 抗阻力训练对踝关节活动度的作用

抗阻力训练时,骨骼肌不断收缩,使肌肉起止点不断变化,让原来处于紧张或痉挛状态的肌肉主动拉长,让肌肉之间不再粘连,疼痛的消除和关节间隙的增大有利于踝关节活动度的增加,其次踝关节周围肌肉的放松,能促使踝关节周围肌肉疲劳和挛缩的消除,踝关节周围肌肉重新恢复其柔韧性,踝关节活动幅度增加,运动功能得以改善。

3.3 抗阻力训练对踝关节肌肉力量的康复作用

通过抗阻力训练对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施加影响,不仅能提高骨质量和连接肌组织力量,同时还有助于稳固关节,有利于预防损伤的再发生。通过抗阻力训练康复后踝关节肌力明显增加,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这对两侧肌肉力量不平衡而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有预防性作用。

3.4 抗阻力训练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是通过对踝关节周围肌肉神经组织的训练,进而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通过抗阻训练的受试者本体感觉偏离度在背屈、跖屈、内收、外展、外翻、内翻方向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抗阻力训练时踝关节周围肌肉本体感受器受到强烈刺激,大脑会依据关节活动位置、运动方向的变化进行意识感知,随着运动的持续,本体感受器感受到的信息会越来越精确,进而引发大脑皮质和反射弧的特异性反应,以维持躯体的平衡。

抗阻力运动疗法作为一种经济有效,无损易行的康复手段,能帮助更多踝关节内翻损伤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猜你喜欢
活动度本体踝关节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眼睛是“本体”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