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宏军 杨玉萍 侯芳慧 李 莹
(陕西省岐山县种子工作站 陕西岐山 722499)
目前岐山县夏玉米市场上销售品种多达38个,造成群众选种困难,同时因受种植习惯影响,群众普遍偏好稀植大棒品种,致使夏玉米亩产量普遍偏低。为了充分发挥玉米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增产优势,探索不同密度、不同品种在岐山县的生产潜力和最优组合,进一步增强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21年夏播,选出市场上销量较好、在岐山县种植面积较大的正大1473、陕科10号、陕单650、郑单958 4个玉米品种,设置了不同密度试验,为夏玉米高产栽培和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试品种为正大1473、陕单650、陕科10号,对照品种(CK)为郑单958。
试验设在岐山县凤鸣镇五里铺村种子站国家级农作物试验站,前茬作物为冬小麦,土质为娄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排灌方便。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分别为4 500株/亩(A)、5 000株/亩(B)、5 500株/亩(C)3个梯次;品种为副处理,处理1为正大1473、处理2为陕单650、处理3为陕科10号、处理4(CK)为郑单958。 每小区等行距5行种植,行宽56 cm、行长22.75 m,面积63.7 m2(宽2.80 m×长22.75 m);田间随机完全区组排列,3次重复,重复间留1 m走道,四周均设置1.0 m保护行。
播前结合整地亩施云天化玉米专用肥40 kg(N∶P2O5∶K2O为30.0∶4.0∶6.0)。试验于6月22日人工点播,6月27日出苗,7月20日间定苗,6月28日、8月6日分别灌水2次,8月6日随灌水每亩追施尿素5 kg。7月21日进行一次化学除草,7月20日、8月17日分别防治玉米黏虫、玉米螟、草地贪夜蛾2次。10月15日收获。
试验由专人负责,在玉米生长关键时期进行调查记载。主要调查不同密度下各玉米品种主要生育时期、生物学性状、抗倒性、抗病性,收获时采收各小区中间3行鲜棒,实行单收单晾,分区进行考种,计为小区产量。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合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同一地力基础、同一播期播量、相同管理措施下各品种相比,出苗期、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生育进程基本相同。同一密度不同品种比较: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陕单650较郑单958早1~2 d,陕科10号较郑单958晚1~2 d,正大1473和郑单958生育时期基本相同;同一品种不同密度比较,随着密度增加各品种生育天数均增加1~2 d(表1)。
据玉米成熟期调查,玉米种植密度为4 500株/亩,平均株高陕科10号为262 cm,最高,其次为郑单958、正大1473,陕单650平均株高219 cm,最低;平均穗位陕科10号72 cm,最低,其次为陕单650、正大1473,郑单958穗位高107 cm,最高;倒伏株数正大1473为103株/小区,占小区总株数的24%,其他品种均未倒伏。玉米种植密度为5 000株/亩,平均株高陕科10号为267 cm,最高,其次为正大1473,郑单958、陕单650平均株高221 cm,最低;平均穗位高陕单650为86 cm,最低,其次为陕科10号、正大1473,郑单958穗位高为105 cm,最高;倒伏株数正大1473为167株/小区,占小区总株数的34.8%,其他品种均未倒伏。玉米种植密度5 500株/亩,平均株高陕科10号为265 cm,最高,其次为正大1473,郑单958、陕单650平均株高220 cm,最低;平均穗位高陕单650为82 cm,最低,其次为陕科10号、正大1473,郑单958穗位高101 cm,最高;倒伏株数正大1473为265株/小区,占小区总株数的50.5%,其他品种均未倒伏。正大147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倒伏率增大,不适宜高密度种植。同一品种不同密度比较,随着密度增加穗粒数、穗长减少,秃顶增加(表1)。
表1 玉米密度试验生育进程及植株生物学性状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玉米同一品种,随着密度增加病害株数增加。正大1473茎腐病A、B、C 3个密度病株率平均分别为0、0.07%、0.10%;黑粉病A、B、C 3个密度病株率分别为0、0.03%、0.07%;大斑病A、B、C 3个密度发病均为1级,表现为高抗病性。陕单650茎腐病A、B、C 3个密度病株率平均分别为0.03%、0.07%、0.13%;黑粉病病株率分别为0.2%、0.2%、0.3%;大斑病3个密度发病情况均在5级以下,表现为抗病;陕科10号茎腐病A、B、C 3个密度病株率平均分别为0、0、0.07%;黑粉病病株率分别为0.03%、0.13%、0.30%;大斑病3个密度发病情况均在3级以下,表现为高抗病性。郑单958茎腐病不同密度病株率平均分别为0、0.07、0.10%;黑粉病病株率平均分别为0.2%、0.27%、0.34%;大斑病3个密度发病情况均在3级以下,表现为高抗病性。同一密度不同品种发病率比较:茎腐病发病率陕科10号最低,其次为郑单958、陕单650,正大1473发病率最高;大斑病正大1473、陕科10号达到高抗病性,陕单650、郑单958表现为抗大斑病;黑粉病发病率正大1473最低,其次为陕科10号、陕单650,郑单958发病率最高。
表2 玉米密度试验病害调查
根据田间测产和室内考种,玉米种植密度为4 500株/亩时,穗行数陕科10号平均18行,最高,其次正大1473和陕单650均为16.8行,郑单958为15.2行,最低;行粒数陕科10号平均为36.4粒,最高,其次是陕单650为36.0粒、郑单958为35.6粒,正大1473为35粒,最少;百粒重平均郑单958为33.5 g,最高,其次正大1473为33.4 g、陕科10号为27.4 g,陕单650为24.4 g,最低。经小区实产测定,玉米平均每小区产量最高的为陕科10号,为33.82 kg,其次是郑单958,为33.27 kg、正大1473为31.92 kg,最低的陕单650为31.54 kg。玉米种植密度为5 000株/亩时,穗行数陕科10号平均为16.8行,最高,其次陕单650为16.5行、正大1473为15.6行,郑单958为15.2行,最少;行粒数陕科10号平均为36.4粒,最高,其次是陕单650为35.6粒、正大1473为34.6粒,郑单958为34.2粒,最少;百粒重平均正大1473为36.5 g,最高,其次是郑单958为32.5 g,陕单650和陕科10号均为24.9 g,最低。经小区实产测定,玉米小区平均产量最高的为陕单650,为35.6 kg,其次是郑单958,为34.67 kg、陕科10号为33.87 kg,正大1473最低,为29.97 kg。玉米种植密度为5 500株/亩时,穗行数陕单650为16.0行,最高,其次是陕科10号,平均为15.6行,正大1473和郑单958均为15.2行,最少;行粒数陕科10号平均为35.2粒,最高,其次是正大1473为34.0粒、陕单650为32.7粒,郑单958为31.0粒,最少;百粒重郑单958为32.7 g,最高,其次正大1473为32.0 g、陕科10号为25.3 g,陕单650为23.8 g,最少。经小区实产测定,玉米每小区平均产量最高的为郑单958,为33.70 kg,其次是陕单650,为32.21 kg、陕科10号为30.14 kg,正大1473为24.85 kg,最低(表3)。
表3 玉米密度试验各品种产量性状调查
(1)同一品种、同一管理措施,从不同密度下产量结果比较来看,随着密度增加正大1473倒伏株数增加,产量呈递减趋势;其他品种密度从4 500株/亩到5 000株/亩,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增加,从5 000株/亩到5 500株/亩,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降低。由此可见,正大1473适宜种植密度为4 500株/亩;陕科10号、陕单650、郑单958适宜种植密度为5 000株/亩。
(2)同一密度、同一管理措施,从不同玉米品种比较来看,在5 000株/亩种植密度下,平均亩产陕单650为620.9 kg/亩,最高,其次郑单958为604.82 kg/亩、陕科10号576.03 kg/亩,最低正大1473为522.74 kg/亩,最低。
(3)在相同栽培管理水平下,同一品种在不同留苗密度下对株高影响不大,穗粒数、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病株率、秃顶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建议关中西部夏玉米留苗密度以5 000株/亩为宜,品种以耐密种植的中早熟品种为主。
(4)由于2021年阴雨天气较多,9~10月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多170%以上,日照偏少,尤其10月上中旬较历年同期偏少59.1 h。连续阴雨、低温寡照对玉米灌浆成熟极为不利,穗粒重较历年降低,秃尖现象普遍、成熟期推迟,对个别品种产量影响较大,使各品种产量水平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试验所得数据还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