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帅军,张旭斌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宁县分局,甘肃 宁县 745200)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调查),以全面掌握国家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为单位,利用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1]。调查每5 年循环一次,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行之有效的森林资源监测方法,其结果具有连续性、可比性、权威性[2]。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宁县分局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通过样地复位、每木检尺、核对补充编号,记录单株胸径、平均树高及相对位置,并调查记录灌木、草本,其结果可充分反映某一树种的空间分布状况及范围,对于研究子午岭次生林分组成具有现实意义。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陇东地区属黄河流域泾河水系,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本区地形破碎,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黄土土质疏松、脱水快、易结块、易于侵蚀分解,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系统不稳定[3],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需要,必须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立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科学开展林草保护和建设。
细裂槭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槭树科,槭属[4],为落叶小乔木,具有广泛的园林应用价值,主要用作防护林建设树种,也是甘肃子午岭林区优良乡土树种之一,天然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应用价值高,通过人工培育,可广泛用于园林绿化、荒山造林、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宁县分局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05 个固定样地数据为基础,选取51 个有细裂槭分布的样地,其中乔木林样地42 个、灌木林样地5 个、规划造林地样地2 个、疏林地样地1 个、耕地样地1 个。统计胸径≥5 cm 样木总株数、细裂槭株数,汇总有关分细裂槭分布的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等因子,计算在某一样地中细裂槭所占比例,用株数占比表示,株数占比(%)=细裂槭株数/样木株数×100;计算在某立地类型条件下,细裂槭所占其总株数比例,用分布占比表示,分布占比(%)=细裂槭株数/细裂槭合计株数×100;汇总影响细裂槭分布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灌木盖度、地类、优势树种、龄组、郁闭度和森林群落结构等因素,分析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特点和特征,得出结论。
根据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宁县分局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局共有固定样地105 个,其中有细裂槭分布样地51 个,占48.6%,说明细裂槭分布广;选取的51 个样地中胸径≥5 cm样木株数合计3 847 株,其中细裂槭株数合计735株,占19.1%,株数占比较大,是构成子午岭林分结构的主要树种;海拔1 161~1 640 m、各个坡向、各个坡位均有分布,坡度5~47°均有分布,说明其适应性极强;可与辽东栎、山杨、油松、其他阔叶、其他针叶等树种形成阔叶、针阔混交林,也可与黄刺玫、其他灌木共生,在灌草丛、耕地周边以散生木存在,在乔木林、一般灌木林、疏林地、规划造林地、耕地中均有分布,在各龄组、郁闭度0.1~0.9、灌木盖度4%~75%、不同森林群落结构均有分布,说明细裂槭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分布范围详见表1。
表1 子午岭细裂槭分布范围
由以上数据和表1 可知,子午岭细裂槭分布具有2 个显著特点:第一,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是子午岭天然次生林的主要乔木树种;第二,子午岭细裂槭适应性极强,在不同立地类型、不同地类、不同植被类型、不同龄组、不同郁闭度、不同森林群落结构中均有分布。
不同海拔细裂槭分布见表2。由表2 可知,子午岭细裂槭在海拔1 200 m 以下、1 600 m 以上天然分布较少,在海拔1 200~1 599 m 分布较多,株数709 株,占其株数合计的96.5%。其中,海拔1 200~1 299 m 株数75 株,株数占比38.3%,分布占比10.2%;海拔1 300~1 399 m 株数200 株,株数占比21.4%,分布占比27.2%;海拔1 400~1 499 m株数205 株,株数占比14.5%,分布占比27.9%;海拔1 500~1 599 m 株数229 株,株数占比22.2%,分布占比31.2%。结果表明:细裂槭在绿化造林中最适宜海拔为1 200~1 599 m,适应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长。
表2 不同海拔细裂槭分布
不同坡向细裂槭分布见表3。由表3 可知,子午岭细裂槭在北、东、东南坡向有天然分布,但是分布较少,在南、西南、西、西北、东北坡向天然分布较多,株数648 株,占其株数合计88.1%。其中,南坡向株数120 株,株数占比22%,分布占比16.3%;西南坡向株数149 株,株数占比39%,分布占比20.3%;西坡向株数126 株,株数占比20.7%,分布占比17.1%;西北坡向株数125 株,株数占比19.2%,分布占比17%;东北坡向株数128 株,株数占比15.2%,分布占比17.4%。结果表明:细裂槭属喜阳耐阴树种,在绿化造林中适应山地阳坡。
表3 不同坡向细裂槭分布
不同坡位细裂槭分布见表4。由表4 可知,子午岭细裂槭在山脊、沟谷株数分布极少,在上、中、下坡位天然分布较多,株数631 株,占其株数合计85.9%。其中,上坡位株数152 株,株数占比17.9%,分布占比20.7%;中坡位株数264 株,株数占比18.8%,分布占比35.9%;下坡位株数215 株,株数占比19%,分布占比29.3%。脊部疏林地株数占比较大,为74.1%;但分布占比较小,为2.7%。结果表明:细裂槭在上、中、下坡位分布较多,可与多种树种形成混交林,在子午岭林区山脊部位部分疏林地生长较多,属主要树种。
表4 不同坡位细裂槭分布
不同坡度细裂槭分布见表5。由表5 可知,子午岭细裂槭在坡度9°以下、坡度40°以上天然分布较少,在坡度10~39°分布较多,株数628 株,占其株数合计85.4%。其中,坡度10~19°株数209 株,株数占比20.3%,分布占比28.4%;坡度20~29°株数292 株,株数占比15.5%,分布占比39.7%;坡度30~39°株数127 株,株数占比22.6%,分布占比17.3%。结果表明:细裂槭适宜生长坡度为10~39°,在坡度较大时分布较少,在缓坡、无坡时主要生长在地埂周边。
表5 不同坡度细裂槭分布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陇东地区属黄河流域泾河水系,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系统不稳定,必须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要立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科学开展林草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加快优良乡土树种培育。通过对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宁县分局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细裂槭分布有密切关系的立地类型、植被类型、灌木盖度、地类、优势树种、龄组、郁闭度和森林群落结构等相关因子和因素,重点对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细裂槭具有2个显著特点:第一,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是子午岭天然次生林的主要构成树种;第二,子午岭细裂槭适应性极强,在不同立地类型、不同地类、不同植被类型、不同龄组、不同郁闭度、不同森林群落结构中均能生长。细裂槭是甘肃子午岭林区优良乡土树种之一,天然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应用价值高,通过人工培育,可用于绿化、造林等,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海拔、坡向、坡位、坡度等方面统计分析,得出子午岭细裂槭在海拔1 200~1 599 m 分布较多;在南、西南、西、西北、东北坡向天然分布较多;在上、中、下坡位天然分布较多;坡度在10~39°分布较多。结果表明,细裂槭属喜阳耐阴树种,在绿化造林中最适宜生长海拔为1 200~1 599 m,适宜生长坡度为10~39°,适宜生长坡位为上、中、下,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细裂适宜在山地阳坡与多种树种形成混交林,在林区山脊部位疏林地、在缓坡地埂周边多有分布。根据以上研究得出结论,应加大细裂槭研究力度,加快细裂槭研究步伐,推动其人工繁育、培育、造林、绿化研究再上新台阶,为扩大应用范围提供基础技术资料,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提供优质种苗及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