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022-07-19 22:37于微杨青青
民族文汇 2022年4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新媒体

于微 杨青青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快速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为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承载内容,传播途径等注入了鲜活的时代特质,既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重点阵地,正面临着新型教学媒介环境下不同思想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更多的互动、交融、交锋。如何正确分析这些机遇与挑战,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促进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思政课  新媒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思政专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GS2017)、吉林省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开放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2020)阶段性成果。

2020年1月16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思政〉的工作方案》,强调要构建经常性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各类教育活动,着力构建校园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全方位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重点阵地,正面临着新型教学媒介环境下不同思想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更多的互动、交融、交锋,怎样利用新条件,有力增强思政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是每位思政课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因而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即是指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包括高校教师利用各种渠道、方式,与大学生开展有关爱国主义情感、标准精神的沟通和互动,并指导他们吸纳、接受相应的爱国主义情感、标准和精神,以促使他们在爱国主义意识、情感、信仰、意志、行动方面均衡和谐发展的德育实践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国家领土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主权意识、安全意识,在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史、国情、党的基本思想方针路线、国家基本政策的同时,又要达到使其理解并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形成民族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高校思政课教材发行以来历经几次修改再版,其教材体系承载了大量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例和严谨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认真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实施状况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相关存在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剖析,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迅速提升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

这一机遇来自于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即其即时性与互动性的特点保障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一方面新媒体传播速率快、辐射范围广的特点,使得国内发生的国家政策、政治事件、社会新闻一经发布便通过互联网以指数级的传播速率顺势传播。相较于以往借助课堂、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更全面、更超前。但是,大学生爱国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消息传输过程,而是透过爱国教育,培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根植于爱国信仰,最終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的过程。新媒体数字化、互动性强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通过观看网络直播、发送弹幕、发表留言的方式,与教育者进行实时互动,督促教育者有针对性的更新、订正课程内容,为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二)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新媒体网络海量性与共享性的特点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趋向丰富多样化。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由于时间、地点、知识结构等条件的限制,教育者知识储备能力往往是有限的,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呈现爱国主义教育所有内容。网络新媒体便可以很好克服这一缺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可以通过浏览海量互联网信息数据库,根据自身需要与兴趣,吸收整合数据资源并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新媒体同时也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加形象。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缓解大学生审美疲劳,通过文字、声音、图片相结合动态呈现的方式,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新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听觉、视觉与触觉相结合,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感受更加深刻,将爱国情感在形象化教育中进行升华,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大大拓宽了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其带来的发展机遇,规范与引导网络舆论,唱响互联网主旋律。新媒体信息技术同样可以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利用视频、音频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教育效果。因此爱国主义宣传作为作为引领年轻人建立良好的思想、信仰,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重点内容,更应牢牢抓住网络传播带来的时代契机,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训。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同样要与实际有机结合,在网络空间加强对爱国主义宣传的监测和指导,在实际中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功能,通过组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和纪念日活动,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活动的涵育作用,推动线上、线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使用,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弱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多数人都认为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掌握更多学科理论知识,并且通过教学可以对本民族历史与现实问题有更清晰明确的认识,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的正确论断,也比较珍爱目前的幸福生活。但数据中也体现出当前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反应也较为过激,对民族文化发展史的了解与认识也尚待提高。面对多元舆论引导下被弱化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很难明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

(二)教育主体主导性受到挑战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要在课堂进行,这一模式树立了老师的权威地位,然而互联网环境当中强调平等交流与互动,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特点使得教育者主导地位受到挑战。部分大学生耗费大量时间流连于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与应用,相较于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与实践却呈现出疲倦、缺乏热情的状况,使得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主导地位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受到冲击

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广度与深度也受到了限制。新媒体时代使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学生接触的信息与事物往往比教育者更加超前与丰富,这就直接挑战了教育者的权威,加大了教育的难度。所以,教育工作者既要熟练掌握互联网等新型的传媒技术手段,掌握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思维状态,学会与学生在网络空间进行互动外,更要学会把新型传媒技术手段运用于学校教学,以提高教育形态的多元化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

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得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变得更加公平,改变了传统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传统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内容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探索新媒体的媒介属性和内在发展规律,研究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求与高校思政课开展方式的特殊性与时代使命有机融合,正确认识与分析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于深化课程思政的研究改革,引领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向,进而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Z].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5]陈占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

作者简介:

于微(1976.12— )女,吉林省長岭人,长春市南关区吉林农业大学马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杨青青(1998.09—)女,山东平邑人,长春市南关区吉林农业大学马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新媒体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