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丽 徐翠萍 孔德宏
一、?强基计划的背景
(一)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
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探索自主招生试点工作。2003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开展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自此,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拉开序幕。自主招生是中国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十多年来,通过降分录取,选拔了一大批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随着“钱学森之问”的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主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学科进行探索和试点。2013年,教育部与中国科协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选拔高中学生参与“英才计划”,进入高校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并将“英才计划”纳入“珠峰计划”,提出要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下火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奠定人才基础。
自主招生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高校考核不规范、招生培养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尤其是自主招生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受到质疑。自主招生制度与既有招生制度间未形成完全的功能互补。为面对来自国际社会在经济、科技方面的挑战,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针对自主招生、珠峰计划等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方面的不足,强基计划应运而生。2020年1月,《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提出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与此同时,废除执行了十多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2021年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强基计划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目前,参与“强基计划”的试点高校有39所,高考分数是其招生选拔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强基计划”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吸收了“自主招生”的优点,根据高考成绩确定入围名单,入围学生参加高校组织的考核。高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折合成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占综合成绩的占比不低于85%,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综合的评价,以此确保公平。
(二)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政策对比
“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都体现了突破“唯考试”“唯分数”的人才选拔取向,而“强基计划”是对人才选拔和培养存在问题的回应和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导引,与“自主招生”有明显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招生对象
“自主招生”的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招生时含五大学科奥赛、科技创新类和文科类竞赛获奖学生),而“强基计划”针对的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有突出才能和表现(各校招生限五大学科奥赛国赛银奖及以上获奖)的学生,与“自主招生”相比,“强基计划”的招生面更广。
2.招生专业
“自主招生”政策更着眼于招生,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获得的更多是降分照顾,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过多限制。而“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精准,明确指出要强调基础学科的作用,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
3.招生计划
“自主招生”的招生人数控制在年度招生计划的2%以内,招生计划不分省,而“强基计划”的招生总数是确定的,并且招生计划分省制定。因此,与“自主招生”相比较,“强基计划”的招生人数受年度招生计划的影响较小,其招生计划更具体。
4录取方式
“自主招生”的录取方式是降分录取,最低可降至一本线,而“强基计划”以高考成绩(不低于85%)和高校考核成绩折算成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因此,“强基计划”不再是简单的降分录取,而是实施综合考核评价,其选拔过程全部放在高考结束、分数公布后进行,完全作为高考录取的一部分,这从一定意义上确保了高考的公平公正。
5.培養方式
“自主招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强基计划”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过程贯通培养,鼓励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并与原有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统筹考虑,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道路,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同时也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单位吸纳这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一种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强基计划的实施对高中育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更好地发挥强基计划的引导作用,如何聚焦学生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中教育的紧迫研究课题。就目前的培养情况来看,众多的教师培训都是聚焦于高校如何应对强基计划的这个政策,鲜有中学和中学教师如何去应对方面的研究。下面就依据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的转变,结合云南省强基计划的录取现状,谈一谈中学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推进强基计划的落实。
二、强基计划在云南省的实施现状
(一)强基计划在云南省的招生现状
2020年和2021年两年强基计划的实施情况如下:2020年全国强基计划报名人数约133.4万,录取人数约6 090人,录取率仅为0.457%。从整体来看,强基计划关注度很高,录取率却极低。以2020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录取情况为例,来大概了解“强基计划”的录取现状。清华大学2020年共招生3 800多名本科新生,其中强基计划录取939人,其录取人数占清华大学2020年录取总人数的24.71%,接近四分之一。北京大学2020年共录取新生4 326人,其中,强基计划录取842人,占北京大学2020年新生录取总人数的19.46%,接近五分之一。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大清华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通过强基计划考进去的,强基计划对于考生报考名校大有裨益。
据统计,2020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云南的招生总数在104人左右,强基计划分别录取6人和4人,占比接近10%。2021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云南录取了128人,强基计划的招生人数分别为8人和6人,占比接近11%。而就各试点高校在各个省份的招生计划总数来看,在北京、山东、浙江等省份的招生计划都超过了300人,而在云南省的招生人数2020年为71人,2021年為75人,两年的招生人数都不足100人。2020年云南省高考考生288 668人,2021年292 825人,很明显,强基计划在云南省的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而录取率较其他省份低,竞争极大。云南作为一个学科竞赛弱省,无论是在自主招生时代还是强基计划时代,和其他省份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过从高考成绩来看,云南实际上有很多学生是具备一定学习学科竞赛条件的,所以只需要合理规划学习进度,配合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势必能有所突破,改变省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让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理想的大学。
(二)云南省应对强基计划的现状
1.学校层面
云南省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两个环节一直缺乏有效衔接,特别是有学科特长的学生难以获得与其学科特长相匹配的个性化培养。2020年强基计划实施以来,并没有得到云南省的很多重点高中学校的重视。学校没有认真钻研政策的具体要求,也没有意识到其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仍然停留在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没有积极采取系统的应对措施。而对于非重点的部分中学,更是对强基计划一无所知,认为这样的政策和本校学生无关,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上,殊不知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往往就是这样被埋没了。除此之外,有强基计划培养意识和能力的各个学校对强基计划的培养是独立进行的,很多优质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共享。
2.教师层面
近几年,高校招生政策一直处在改革调整状态,而大部分教师对政策改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对政策的仔细研读与思考。在对云南中学的一些教师进行调研时发现,相当部分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自主招生阶段,并不了解强基计划;而另一部分教师对强基计划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不知道该计划的特点及具体要求,更谈不上采取应对措施,教师依然采取一贯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因此,部分资优生就错失了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名校的机会。没有真正把握政策的内涵,就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会对考生的培养和报考带来直接影响。
三、云南省强基计划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研读“强基计划”的政策、分析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及分析云南高中学校强基计划的实施现状,各高中学校尤其是高质量的高中学校应该结合“强基计划”人才选拔导向,从综合素质培养和学科特长培养出发,加强对“强基计划”潜在生源的针对性培养 。
(一)创新德育方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生应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需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明确价值取向。创新落实德育的方式,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使他们的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等得到良好发展。云南省的中学可以借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思路,把思政课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用公益研修与红色研学促进实践,让学生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扎根人民,报效祖国”的志向,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拓宽育人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强基计划”的综合成绩折算中,有35所高校高考成绩占85%,校考成绩占15%;1所高校高考成绩占90%,校考占10%。新时代开启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具有综合性,围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来开展。中学需要以课程为中心,不断变革学习方式,力求通过课题研究、科学实验与考察、竞赛培训、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实现综合育人。学校也应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在地域较近的学校开展校级合作,争取优质资源得以整合和共享,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多元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校考优势
高校的校考主要考查学科竞赛知识、高中选修课程,以及大量的创新性测试等,而这些又都是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易被忽视的部分。因此,“强基计划”试点高校要尝试与高中学校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高中学校在开设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拓展课程,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选讲、微积分初步、计算机与应用、阅读经典等,以满足特长生的特殊需要,同时成立此类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特长,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为“强基计划”筑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学科竞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强基计划有15%的分数是高校自主命题设置的,难度大于高考,越是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校考越难。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竞赛基础,很难考出好成绩。高中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时候,一般都是赛前突击训练,而要使那些有学科优势的学生凸显自己的优势,长期的针对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此类学习不单是为了竞赛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通过对学科竞赛的重视,让竞赛回归本质,让真正有兴趣的特长生获得充分发展。
(五)系统设计培养方案,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素质禀赋,构建人文、数理、科技、艺体等不同类别的学生培养规划,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高中应做好相应的信息服务,让学生早了解各高校的强基计划方案,也了解自己的潜能与志向,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申请高校强基计划的选择方案。学校也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为学科天赋能力突出的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既强化其知识基础,又为其提供学科深研的自主性、开放性空间。
(六)注重培养科研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和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早日熟悉研究方法和接触学科前沿,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情景中,在驱动性问题和认知冲突引领下进行概念建构,发展沟通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另外,要大力营造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尤其要重视学校和班级文化氛围建设。校长有民主意识,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教师有民主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思想才不会被禁锢,才能激发出创造力。
总而言之,“强基计划”要为社会培养大批栋梁之材,推动国家创新进步。“强基计划”应借鉴近20年的自主招生经验,采取“广泛选拔特长,重点需求培养”的策略,保持国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持续供给能力,不断培养一批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子。
(作者张梦丽系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研究生,徐翠萍系云南省高校复杂系统建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孔德宏系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