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OMET理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22-07-18 03:09牟式标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项目组高技能技能

牟式标,吴 俊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都投入创新与技能教育的研究中,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尤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我国正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产业正在经历新一轮发展,新工科领域高技能人才缺口已经达到500 万人[2]。各省已将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作为重点工程打造,区域传统产业也在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升级,要求高校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数字思维和智造思维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由此可见,相关岗位群为高校尤其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需紧贴产业培养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思维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整合优化资源,制定相应人才培养计划,设计出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工作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在信息类专业和智能制造类专业等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有以下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不够健全

各院校对特长生与技能生常规选拔是从大一开始挑选和培养,错过大一的机会,得到培养的机会变小,缺乏相应的公平公正,实际上有许多优秀学生只有在后期教学中,慢慢观察到他的努力与技能,需要对现有的人才选拔机制进行一个补充。

(二)基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弱

各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基础课连贯性问题,教师传授相应基础理论知识,课程间知识点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实际工程项目贯穿所学基础知识点,难以较好地强调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反映出综合应用能力较弱。

(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教学通常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在实践教学中存有与产业需求相脱节现象,未能较好地将企业工程项目或生产情境真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实际工程项目或高级别大赛项目接触少,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较弱。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没能较好融入相应元素使学生受到良好训练。部分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期系统性技能培养,校企难以培养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四)产教融合深度有待提高

校企虽有各种形式合作,但在师资共育、教材共建、项目共研以及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政校行企多方进行系统性设计。产业学院或产教联盟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势必有待加强,利益共同体建设需要进一步推动,以避免出现学校热而企业冷现象,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各级政策和文件应该清晰和明确。

(五)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手段单一

对新工科高技能人才培养,一般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开展基础教学与实训、顶岗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内指导老师是主要负责人,校外老师一般只有在顶岗实践与毕业设计等环节参与,而且承担的是教学辅助角色,凸显了培养人才手段较为单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六)对高技能人才缺乏有效评价

一是量化指标依然是评价主流,合作企业和高职院校对技能人才评价,倾向于量化评价指标,如各课程成绩、获奖级别和数量等,缺乏对技能人才的过程性评价,缺乏相应的人才成长轨迹跟踪体系,合作企业和培养单位未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技能等级。二是智能化管理水平低,未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智能化管理平台,个性化档案缺乏,急需精准、高效和个性化技能人才智能评价档案。

二、基于KOMET 理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能力模型研究

KOMET 理论源自德国职业教育项目,建立跨职业领域的能力结构模型,用于解释所有职业所需的能力,KOMET理论由情境学习理论和能力发展理论构成,情境学习理论由独立研究者丁格·纳温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让莱夫提出,倾向于在知识与技能所应用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有其阶段性。能力发展理论由心理学家赫威斯提出,按照他的理论,学习者只有亲自完成一系列能够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的典型工作任务,才能发展职业能力[3]47。结合情境学习理论和能力发展理论,每个成长阶段对应某个能力水平,即能力要求维度,显示能力的内容结构为内容维度,主要指学习范围,此为KOMET 二维能力模型[3]48。

为地方产业输送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特征,这需要系统地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通过采用基于KOMET 模型展开分析,重点研究实习学生、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和麦克斯调查报告以及历年技能人才培养等材料数据,构建高职院校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能力模型。基于KOMET 理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模型可从两个维度四个能力进阶进行设计,如表1 所示。

表1 高技能人才四阶段能力进阶

(一)高技能能力维度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企业行业典型工作岗位特点,将维度设计为4 个阶段,技能初学者进入行政班,开展基础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者进入相应的兴趣班,掌握基础知识原理,并拓展关联性知识;选拔进入各个团队,开展专项训练,技能熟练者全面攻克企业典型任务;学校创造条件,师生承接各项任务包括顶级赛事和企业任务。

(二)高技能要求维度

技能初学者主要对企业与职业岗位进行一定了解,能应用工具解决知识任务;技能提高者要求初步能系统性思考问题,接触校企各类项目;技能熟练者强调系统性思维解决典型任务,深入理解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特点,解决企业实际项目和各类技能赛事;技能能手需系统化深入学习典型任务,能创造性地解决企业问题。

三、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一)构建四阶段多层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1.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根据KOMET 理论所分析的高技能能力维度,创设各个研究方向的专业技能工作室、专创工作室和科技社团等平台,依据新工科产业对人才需求,分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VR、新能源科技、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产品造型设计以及创新创业等领域建设相应的工作室,形成规模较大的工作室集群。企业高技能工程师与学院骨干指导老师在工作室内进行双主体合作联合培养,设计四阶段多层梯级递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行政班—创新精英班、创业孵化班、职业特长班—工作室集群—三项目组—合作企业—创新平台”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

图1 基于四阶段多层递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在该模式中,工作室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特长等进行分类别培养,在工作室里设有竞赛项目组、企业项目组和创业项目组。竞赛项目组的目标是对接省赛、国赛、世赛以及行业赛等赛事,通过技能大赛获取项目经验和技能水平,提升综合就业竞争力;企业项目组的目标则是对接企业需求,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指导老师在项目组内深度合作,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具有丰富工程项目经验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创办专业创业工作室,开设创业孵化班,组建创业项目组,培养创新创业技能实践技能人才;组建大师工作室和协同创新平台等,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创新思维的高技能人才。

2.培养平台强调四种经历

第一阶段强调通过各课程特训使学生获取基础实训能力;第二阶段进入各类别工作室集训强化,依托大赛项目与教学化改造项目等,强调技能实践经历;第三阶段为通过生产性实训室、企业项目组、竞赛项目组以及创业项目组等实战,获取真实项目经历;第四阶段是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大师工作室和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获取创新创业经历,并能实现创新思维和技能再提升。

3.基于要求维度的差异化培养策略

技能初学者培养策略,从学校行政班中开展批量选拔,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和特长情况,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分别进入创新班、创业班和职业特长班,进行相对集中的有培养方向的系统学习,培养目标为下一阶段技能提高者打好技能知识基础。

技能提高者培养策略,对创新班、创业班和职业特长班同学进行第二次分层分类,分别选入各个研究领域的工作室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技能实践水平逐渐提高,为下一阶段培养技能熟练者奠定基础。

技能熟练者培养策略,本阶段项目需要创设各个类别的项目组,强调项目化教学,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指导老师联合将工程项目、竞赛项目和创业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开展项目化训练,注重实际项目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质培养,培养目标是熟练解决企业实际任务,具备在各类赛事中获奖的能力,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较高。到后期,以开展实际工程项目教学为主,师生联合能在国内国际顶级赛事中争金夺银,联合研发各类企业真实项目。

为使学生步入技能能手行列,创设一批大师工作室等平台,高技能人才能创造性解决企业难题,师生能联合对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创新思维能力强、技术水平娴熟以及对行业领域有深刻认识和见解,在全国双创大赛与企业生产关键领域技术攻关等承担核心角色。

4.设计人才选拔进出机制

从图1 可以看出,技能人才第一次选拔是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本次选拔具有全面性,每位同学均有机会加入各特长班级,经过第一阶段培养和考核,考核不合格同学需退出相应班级,优秀同学得以推荐到下一个阶段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有些未入选同学发现自己有较强兴趣点,意愿强烈的可以提出申请,经考核通过者进入各个工作室团队,进出机制灵活。

(二)基于“双师”融通共育的深度合作机制

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校企师资,为更好促进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成长,设计以下合作共育途径。围绕区域产业知名企业,博士团队瞄准设备工艺、性能提升和创新应用等领域,联合工程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如学校参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平台建设,如省市各级研发机构与产业实验室等途径。

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工作室,共同组建各领域项目组,教师与工程师在项目组内共育共融。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其他行业赛项特点,共同组建竞赛团队;根据企业项目研发需要,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可在校内开展联合研究。建立博士入企和访问工程师等途径,实现入行入企机制,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项目研发与技能提升等服务,帮助企业生产线进行改造和优化,提升性能,提高产能,对企业员工开展个性化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整体技能水平,打造一批企业核心技术骨干。

企业工程师定期进校园,带来工程项目、最新生产工艺和技术技能,以工作室、项目组和创新平台等为合作载体,共同解决企业任务,各方携手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如校企双方在校内共同开展新产品试验、共同研发新项目。企业派遣师资、捐赠设备以及文化植入等,学院出场地、出名师和选学生,双方共建共投共管共享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有力提升校企合作紧密度,引入一批企业真实生产性实训平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项目化改造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高技能人才培养,核心是积累各类工程项目经验和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建立企业项目库、竞赛项目库、科研项目库和创新项目库,推进各级别项目教学化改造并应用于实训教学,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优化课程标准,根据产业对技能人才需要、岗位要求校企共同研制,将所有工程项目、创新项目、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1+X 项目或典型工作任务独立形成一门或几门课程,制定融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或企业典型工程项目为主体内容的课程标准。将高级别竞赛项目的任务书、知识点和技能点改造为若干项目或任务,将竞赛成果融入一门或多门课程教学中,提升专业基础课整体技能水平,如大数据技术赛项、现代电气安装与调试赛项,赛项特点之一是竞赛内容高度契合产业对技能的要求,将竞赛内容、评价体系和竞赛平台等全部融合于教学之中,深化赛教融合机制。

学院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将企业项目组所积累的项目经验和技术技能进行成果转化,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造,改编成实训项目和校企合作教材,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毕业设计之中,让学生获取宝贵工程技能经验。

(四)构建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智能”画像

明确每门实训课程、工程项目和企业典型任务所对应的各技能等级水平,根据KOMET 理论所确立的技能人才能力模型,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技能水平评价体系,自动采集相应的技能数据,打通每个技能训练环节数据孤岛,全面实现培养过程智能化动态跟踪与反馈,实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闭环式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应能管理、建设和维护好每位学生技能画像,需对学生成长轨迹进行全过程跟踪和全周期管理,在大学学习期间全面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构建技能水平智能化人物画像。并根据技能人才个性化“智能”画像,企业精准选拔所需人才和制定下一步人才技能提升策略,匹配相应技能岗位。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合作企业目标高度融合

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符合本校本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企业文化提前植入课堂教学和实训室建设,学校技能人才深度认可企业文化。经过职业能力训练,技能水平高度吻合企业岗位要求,职业素养与合作企业要求呈现高度融合特征。

(二)“岗课赛证创”与教学全面融合

强调企业岗位、专业课程、技能竞赛、“1+X”证书和创新创业等全面融合,从人才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体系与实训体系构建、工作室项目组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战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全过程设计,每个培养阶段强调各元素融入,开展技能考核给出相应技能水平鉴定,呈现技能人才“智能”画像。

(三)企业工程师与学校名师全面融合

在多层递进的培养平台内,企业全程参与各阶段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工程师与校内导师依托项目这一载体,双方互融共育,技能水平同步提高。在团队内,企业工程师与学生结对,校内导师与学生结对,较好地保障学生、校内老师、企业工程师三方紧密合作关系。

(四)多层培养平台育人机制成效显著

育人平台深受学生欢迎。高技能人才育人平台经过近几年实践,涌现出大批优秀技能人才,树立了良好技能标杆,从组班到各类别工作室报名极其火爆,学生进入各培养平台难度逐渐加大,目前需层层筛选。技能竞赛成果逐年提升。因技能水平和创新素质提高,各类技能大赛成绩也在逐年提升,参与赛项从单一的一类技能竞赛到行业赛、世界技能大赛和国际赛等,成绩从省奖到国奖、国家集训队和国际获奖,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逐渐增加。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生产线改造和性能优化等校企合作,近三年学院师生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科技创新孵化项目、各类专利成果转化等成果逐年大幅度增加。

企业项目教学化改造全院推广,企业项目教学化改造翻倍增长,教师通过下企业等形式,将企业项目进行优化并逐渐引入课堂,企业典型案例的增加使得教学资源库内容不断丰富和实践,项目贯穿课堂教学理念得以全面推广,丰富的各类企业典型项目库使学院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结果是企业提前进校、抢技能人才。每个平台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均出现各个合作企业提前进校要人才抢人才现象,工作室培养平台规模,无论学生数量、场地和教师数量均在逐渐扩大,以满足企业对技能精英的需求。毋容置疑,技能人才深受企业好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现状和高技能人才能力特征,有效构建了基于KOMET 理论的新工科高技能人才能力模型,搭建基于四阶段多层递进的复合型高技能培养平台。高技能人才能力模型强调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多种能力培养,是多个层次与多个维度的能力综合,能较好满足产业对新工科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求。本模型在实践应用时,应注意它并非简单的岗位技能培训,需设计好内容维度即学习范围,搭建好合适的培养平台开展多元能力培养。

猜你喜欢
项目组高技能技能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