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晶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的“减轻作业负担”,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减少作业量。“双减”背景下,作业负担该如何减?怎样让课后作业轻负高效,助力学生的语文学习?笔者通过实践、探析,有了如下思考。
1.作业内容随意化
笔者抽样调查了23 个班级的学生,发现63.52%的教师对课后作业的布置比较随意,常见的有几张练习纸、几页教辅、背诵默写、写一篇周记……基本以词语听写、语段背诵、教辅练习为主,对于作业的内容没有设计性。尤其是期末复习阶段,往往以枯燥的机械练习、模拟卷的叠加来达到对语文学习内容及能力的巩固。仅仅只是减少作业量,而没能对作业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设计。
2.过程指导缺失化
大部分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一般都是以任务形式表述,如“听写第12 课词语”“预习第13 课课文”“熟练背诵第2 自然段”等,是单一的由“师”指向“生”的单向指令模式。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单调的。最终只看结果是否完成,对于作业过程的指导、作业方法的指导完全缺失。如何去完成?用怎样的方式、流程能提高作业成效?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能力的提升有待指导。
3.作业评价低效化
作业完成后的评价,普遍认为教师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把完成的作业上交了,剩下就是教师的任务。作业质量的高低由教师进行评价,简单的“√”“X”便判定作业的质量,学生往往坐等表扬或批评。评价的点也仅仅只是对作业对错、优良的评判,忽视了对完成作业时的态度、习惯、过程等的评价。
作业的本义是多元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作业被分为三类。阅读作业,包括预习或复习而阅读教科书,及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阅读参考书等。口头和书面作业,包括熟读、背诵、复述、书面回答问题、演算习题、绘制图表、作文以及其他创造性作业等。实践活动作业,包括实习、实验、观察、测量和制作标本模型等。
课后作业的助学现状不容乐观,这与教师解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后作业,使其助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从“助学”的功能性探究课后作业的设计指向:
1.密接课内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课后作业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点,落实语文要素、助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路径。我们可以将课内习得的学习方法、掌握的知识能力融会贯通、有机整合,体现在课后作业的巩固实践效能中。设计课后作业内容时,可将这些学习要求转化为学习活动,以学习任务形式呈现。
(1)链接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
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有针对性地点对点设计课后作业。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为落实“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的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课后作业。
读着课文,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可以先选择一个画面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伙伴听听,再端正地摘录下来。
(整合紧扣目标:①积累语言;②掌握字词的书写;③感受月光下的美景,体会“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
(2)链接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细读教材不难发现,课后习题也是语文要素的落脚点,它循序推进语文要素落实。内容的设计可紧扣课后习题,精心设计“作业单”,有顺序、分梯度地逐级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如在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学习以后,整合“快乐读书吧”,可以链接课后习题,设计如下课后作业。
选择阅读《古希腊神话》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从中选择一则最感兴趣的神话故事跟同学交流。建议:
1.认真读故事,注意读好人物名字。
2.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梳理流程图,讲一讲这个故事。
3.选择故事中你感受最神奇的一个情节,把它讲生动。
4.选择一个人物,说说你的印象。
(3)链接阅读策略,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本教材的阅读策略单元需要让学生在课后对这些策略不断实践、运用,继而能灵活自主地运用助力阅读。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可以尝试设计与之相关联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略读课文时能独立尝试、练习,完成后跟伙伴交流、沟通,通过相互碰撞、评价,以更好地掌握方法策略,提升阅读品质。
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策略时,可以在学了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后,设计如下作业:
边预测边读故事可真有意思,用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读读《小真的长头发》这个故事,你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
你可以边读边猜后面会发生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你的预测依据,还可以修正自己的想法。
(4)链接阅读主题,落实语文要素。
课外阅读作业,可以拓展延伸项目式阅读作业来落实语文要素。项目可以分为内容主题项目与方法主题项目。
2.密接学生个体,彰显分层理念
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度分层。
(1)目标指向分层。
课后作业对于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达成度的设计也应不同。不同学段,同一个作业内容,也可设计不同的目标。如,同样是生字词的抄写作业设计,一年级:巩固拼音、笔画、结构把握。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能给自己打五角星,培养反省、评价意识。二年级:字形、组词扩词,建议选择易错音节写,生字写3~4 个,留白组词。三年级:以词语练习为主,关注重点、易错字形,练习扩词。四、五年级:易错词,其余免。
(2)任务指向分层。
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作业任务。语文能力一般的学生需要巩固基础,这样的练习有能力完成,也就不成负担;一半以上的学生会的,没有必要再进行机械巩固,不然,作业量再少,对学生而言也是负担。选择挑战性的题目、练习,学生更能获得成就感,自然不再是负担。
3.密接学习过程,凸显方法指导
作业路径指向——“学”。
作业的设计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完成作业有引领、有方向,从而实现助学高效化。课后作业的设计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布置作业时,教师可提供具体化、可视化、统整化的方法指导与引领。
如为巩固“正确书写字词的能力”,老师们一般会布置“抄写词语—听写词语—看拼音写词语”这样的作业。目标无非就是让学生正确书写。常用的是机械式抄写,每个词5 遍、错了抄,抄了再听写。怎样实施能让学生的作业更有效?
在第一学段以后,学生已有一定的写字能力;拼音已熟练掌握,不需要机械重复,重在语境中写词。运用“听词、听句”的练习比较适合第二学段的学生,我们可以如此设计。
确定目标:正确书写
实施流程:
(1)自主梳理。可以用不同的记号标注:哪些词自己已经完全掌握;哪些字词易错;哪几个是新词,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一记;语境分析等。
(2)自播试听。建议用手机录音的方式,自己朗读需要掌握的字词;播放录音,尝试听写。
(3)反省识记。反省听写的情况,再次观察识记区分。
(4)巩固挑战。针对错误的字词,再次挑战。
如上,学生有了明确的作业目标,又有了老师提供的作业路径,完成过程兴趣盎然,完成内容具有针对性,作业成果肯定高效。
1.目标指向明晰化
课后作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对知识、能力的掌握起到助推的作用。作业目标应指向语文学习的分解、重组及运用,将课堂习得作为支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通过正确的路径,再迁移运用,经历学习的思维过程,鼓励思维多元性、成果多样性。在理清作业目标的基础上,梳理学生完成作业的基本路径。
第一步:课堂回顾(内容回顾、方法回顾、体验回顾)
第二步:要素提炼(聚焦课堂语文要素训练点)
第三步:实践体验(基础巩固、方法运用、拓展阅读)
第四步:成果展示(口头展示、文本展示)
第五步:作业评价(自我评价、分享评价)
第六步:反省提升
2.作业设计梯度化
保底作业:基础巩固+ 保底目标
提升作业:拓展巩固+ 提升目标
3.集错梳理个性化
课后作业很重要的一项策略是针对知识漏洞和错误点,查漏补缺。可以让学生用不同颜色、不同符号标上记号,看似杂乱却条理的排版,让反省思考成果一目了然。
(1)标注细微处。
(2)对比梳理。
(3)批注梳理。
(4)归类梳理。
学生可以做小老师给自己讲解、分析。只有能讲了,能教自己了,这个坑才不会再掉进去。这跟简单机械的抄记完全不同。梳理式作业更有效地体现在期末复习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梳理,将厚厚一本语文书的所有知识点整理出来,以达到课后高效复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后作业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教师、学生、同学。除对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外,还有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品质的评价、学习习惯的评价。学习、实践、检测“三位一体”,紧密结合。
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伙伴评价,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不同角色,对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价会更客观、更理性、更有效。自我评价能使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更强,促使学生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的评价能发现问题,精准引领。伙伴间的互评有助于学生互相启发、碰撞、反省。
总之,学生的语文不是教会的,是自己学会的,是自我建构的。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量,而是要对课后作业进行精心设计、高效实施、有效指导。我们不该只告诉学生“做什么”,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做”、学习“怎么做”、尝试反省“做得怎么样”,让课后作业真正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