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的教学建议

2022-07-18 08:20文|杨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书面支架

文|杨 柳

统编本教材在部分课文后编排了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这些课后练习题多以小练笔的形式呈现,具有以下编排特色:

其一,指向语文要素。课后练习题大多数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的功能。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单元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后练习题都要求学生围绕关键段写一段话,同时会从借助图示写一段话到直接写一段话,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语文要素在单元中的落实是循序渐进、前后关联的。又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手指》的课后练习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挑选一个写一段话。这样以读促写,通过言语实践,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

其二,凸显练习密度。统编本教材在各册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有些单元甚至安排了两次练习,练习密度较大。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课文《黄山奇石》和《葡萄沟》,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两篇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和《秋天的雨》,课后都编排了书面表达类练习题。这些练习题表达方式多元,有叙事、抒情、状物、议论等。这样编排为的是通过课后的书面表达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为突破单元习作难点做铺垫。

其三,关注交流分享。表达是为了与人交流、分享,进行书面表达练习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统编本教材中安排的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都关注到了这个要求,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把自己上台表演节目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并和同学进行分享。再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课后练习题,请学生针对生活中人们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并和同学交流。和同学交流分享的过程就是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质量的过程,既解决了练习过程中“写得如何”的问题,又实现了语境下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

基于对统编本教材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编排体系的学习与梳理,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练习过程。

一、基于目标,明晰表达指向

在引导学生完成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时,教师首先需要精准把握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单元语文要素、文本语言特点及练习题的要求,明晰书面表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紧扣学段目标

任何学习活动的开展,都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形成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书面表达类练习也不例外。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也是联结从“写话”到“写段”的桥梁。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富饶的西沙群岛》《大自然的声音》等表达类课后练习题都要求写几句话,并逐步连句成段。学生通过一次次的练习,“写段”的能力会逐步提升。

对于刚进入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展开练习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把内容写清楚了,切不可引导学生写具体、写生动。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第2 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对于这道题,在练习时引导学生把一种植物介绍清楚,达成基础性目标即可。笔者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第一步:聚焦重点,感知构段特点。

1.同桌合作,学习第2 自然段。(出示语文学习活动一)

2.反馈交流一:找关键句。

(1)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预设关键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2)联系旧知,回顾方法: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一段话的关键句可能在段首,可能在段尾,也有可能在段落中间,还有可能在这段话的第二句。这样的方法,大家已经学会了。

3.反馈交流二:这段话写了荷花的哪几种样子?

(1)投影出示一对同桌的学习成果。

(2)师生共同点评交流,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姿态,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美在哪里。

(4)配乐朗读。

第二步:借助图示,明晰表达方式。

1.反馈交流一:叶圣陶爷爷是怎样把荷花的样子写清楚的?

(1)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关键句,学生读描写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

(2)交流:叶圣陶爷爷是这样描写荷花的,先总的介绍自己喜欢的荷花,再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

(3)小结:是的,作者就是这样把荷花的样子写清楚了,这种写法我们也可以试着用一用。

2.熟读成诵。

借助图示,试着背诵第2 自然段。

3.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抄写在印有荷花水墨画的书签上。

第三步:链接生活,迁移仿写片段。

1.回顾学法。

叶圣陶爷爷先总的介绍自己喜欢的荷花,再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这样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模仿。

2.联系生活,选择仿写内容。

(1)交流:课前布置了作业,交流你观察到的一种植物,说说它的样子。

(2)小结:大家运用了之前学到的观察方法——眼睛看,鼻子闻,手触摸,观察到了植物的样子以及它的变化,观察得非常细致。

(3)提示:大家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写下来。

3.仿写练习。

出示语文学习活动二:

4.学生练笔。

5.展示学习成果,师生根据语文学习活动二中的练笔要求进行点评、修改。

当然,到了第三学段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猎人海力布》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海力布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在练习前,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海力布热心助人—救白蛇得到宝石—了解使用宝石的禁忌—听到灾难降临的消息—劝退乡亲搬家—救乡亲变作石头”这几件事,在此基础上,用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的前世今生。又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沉默时的心理活动。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这道书面表达类课后题,在练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体现桑娜当时矛盾、害怕、担忧、紧张等忐忑不安的心情,塑造出虽贫穷却拥有美好心灵的人物形象。

这样紧扣学段目标,精准实施课后练习,一课一得,循序渐进,对于学生的言语发展会起到良好的储备作用。

(二)勾连语文要素

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方式进行编排。借助课后练习题开展教学设计与语文学习活动,也是细化单元语文要素的抓手。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一课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课后练习题是这样编排的:“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竹子 梅花 蜜蜂路灯)”这道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是围绕语文要素根据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来设计的,在练习时,可以结合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做如下展开。

第一步:让学生朗读课文对话部分,一边读一边思考:父亲让孩子们议花生的用意何在?课文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第二步:小组讨论,交流观点。

第三步:全班交流。

预设交流结果:父亲引导孩子们议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借对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品格的赞美,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这种借助具体事物说明道理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四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哪些事物像花生一样能引发思考,联想身边的某些人,在此基础上试写一段话。

1.全班交流。结合课后“小练笔”,说说“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联想到的人。笔者相机点拨事物特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关系。如由“蜜蜂”可能会想到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由“落叶”可能会想到“无私奉献”的品质。

2.同桌之间交流生活中各自喜欢的事物,并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以及由此想到的人,提笔写一段话。教师在这一环节特别提示:叙述时要注意说清楚事物的特点和由此想到的人的品质。

第五步:展示、点评。

这样的实施,紧扣语文要素,结合课后练习题,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优化,既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又能真正学有所获,习得学习方法。勾连语文要素,脚踏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这一重要学习支架,是我们语文课堂达成目标最有效的途径。

二、整合资源,展开练习过程

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的资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要合理利用并有机统整这些资源,读写协同、借助图示、提供支架,打开学生书面表达的思路,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读写协同,实践运用

教材之所以在部分课文后安排书面表达类课后习题,是因为这些课文的文本形式有值得学生模仿借鉴的价值,能帮助学生在读写协同中积累言语经验,实践言语表达。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阅读文中的一段话,关注加点的关键词语,并仿照样子写一段话。选编这道表达类练习题的意图是通过阅读,发现段落结构特点,明晰“从不同的方面对比着写”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习得方法,学会表达。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展开学习过程的。

第一步:默读语段,圈画关键信息。

1.出示语段: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2.请学生带着问题“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到底有哪些形态呢”进行阅读,并在书上圈画出关键词语。预设学生会圈出词语“两足奔跑”“四足行走”“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凶猛异常”“食肉动物”“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第二步:展示交流,填写表格图示。

1.交流圈画出的关键词语,请学生把这些词语填入《语文作业本》第17 页第四题的第二小题上半部分的表格内。

2.教师随机分发板贴,让学生跟表格同步填写,完成后贴到黑板上。

第三步:打乱顺序,明晰表达特点。

1.指导学生聚焦板贴,发现语段的总分结构,明确这段话是围绕“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这句话来写的。

2.教师打乱黑板上词语的顺序,让学生进行思考:给它们交换位置,反正怎么放都是围绕形体各异的庞大家族来写的,行不行?说说理由。

3.学生进行思辨,阐述不可调换顺序的理由。

预设一:“两足奔跑”“四足行走”是写恐龙的行走方式;“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是写恐龙的身材体重;“凶猛异常”“食肉动物”“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是写恐龙的性格和饮食喜好。作者是分类写的,不能换。

预设二:“两足奔跑”对“四足行走”,“身长几十米”对“身材小巧”,前面跟后面都在进行对比。

4.小结:这种把一个事物分成不同类别进行介绍的方法,就叫分类介绍。同学们还发现,这个语段中作者在分类介绍的时候还用上了对比举例的方法。

第四步:仿写练笔,习得表达方式。

1.引导学生展示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恐龙的资料,出示老师为学生提供的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

2.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几种恐龙,尝试着用对比分类的方法进行介绍,写一段话。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也可以结合屏幕上的图片和课后的资料袋。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师生根据“是否运用对比分类的方法进行介绍”这一评价标准进行交流点评、修正完善。

可见,阅读文本是学生进行课后小练笔的最好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搭建文本与练笔的桥梁,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习得写作的方法,在练笔实践中进一步强化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借助图示,发展思维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书面表达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借助图示,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一文课后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选做题:“剧本主要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本课课后题以及阅读链接加以统整,展开学习过程。

1.交流情节: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情节?(教师借助图示,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并修正。)

2.建构图示:怎样复述“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这一情节呢?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随机小结:(1)了解故事情节;(2)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主要情节分解成几个阶段性情节;(3)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4)尝试在复述情节的开头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学习阅读链接)。

3.自主练笔。

4.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

5.赏析修改;评价学生的练笔是否围绕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

6.小组合作演故事。

在完成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的过程中,使各类资源物尽其用,充分体现它们的学习价值,学生的表达才会凸显成效。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便能运用联结的思维方式,自主整合教材内外的各类资源,更好地表达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思维品质。

(三)提供支架,降低难度

练习时,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流畅、丰满。学习支架包括内容支架和方法支架。内容支架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方法支架解决“怎么写”的疑惑,在学生学习表达的过程中,这两者缺一不可。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要求学生听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可以随机播放一些世界名曲;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要求学生选一张照片,仿照课文第1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可以适时出示一些照片……这些辅助手段看似简单,却能帮助学生降低表达的难度,为他们提供表达的素材。又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和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都要求学生照着课文的样子写几句话或者一段话,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体悟文中的写作特色,从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明确了该怎么写以后,学生的仿写才会有模有样。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下人家》一课的课后选做题要求学生写他们眼中的乡村景致。教师在引导学生练笔时,就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内容支架的助推下,一步一步为学生的书面表达扫清障碍。同时又要勾连语文要素,提供方法支架,指导学生通过具体景物和关键语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具体过程可以这样展开:

1.前置任务:收集有关旅途中拍摄的乡村风光照片,想一想哪一处景点最美。

2.小组分享后进行全班交流:这一处景点的景物是怎样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结合事先准备的照片展开交流)

3.自主练笔:用上关键语句把景物的样子写出来。

4.赏析评改:关注是否通过具体景物和关键语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师生交流时,学生的生活体验被一次次唤醒,这些都将成为学生丰厚的练笔素材。在导写环节,教师不必过早介入,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在评析环节,教师则要适时出手,为学生搭建方法支架,关注学生是否通过具体景物和关键语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学习支架的助力下,会描绘出他们眼中最美的乡村景致。因此,不论是搭建内容支架还是方法支架,都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练笔难度。

三、交流分享,提升表达质量

统编本教材习作教学重视交流分享,凸显了语境下的交际功能。表现在每次单元习作都提出了“读给同学听”“与同学交流”等要求。这一理念也在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的编排上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只有一个地球》等课文的课后练习题都要求学生写完后“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因此,在学生完成书面表达练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进行分享交流,从而进一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一)丰富交流形式,感受表达乐趣

交流的形式多元,除了同桌对读、小组交流,还可以根据“办一期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和同学分享”等指向交际功能的习作要求,让学生把自己修改后的练笔作品在走廊上进行展示,全班同学进行投票评审,遴选出“最美乡村”若干个,对票数最多的作品进行表彰奖励,让学生充分享受习作的成就感。

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练习成果进行配图配画,以文创类伴手礼的形式进行分享;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资源,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QQ 群里进行推送,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展示交流。

(二)重视分享内涵,提高表达实效

表达是为了与他人进行分享,分享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表达。分享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补齐自己的短板,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语品质,为单元习作积累语言素材,为提高习作能力打好基础。

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巨人的花园》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这一课的练笔更多地是为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童话的奇妙,为单元习作创编童话故事做好铺垫。因此,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思路往“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这一角度引导,努力让学生爱想象,会想象,这样编出来的童话故事才会有新意、有味道。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值得改进提高之处时,就要及时让学生进行修正。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中编排了习作修改符号,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用正确的修改符号进行自改、互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教学策略,学生可以在语文要素的指引下,精准把握书面表达类课后练习题“练什么”的目标;通过整合教材资源,搭建学习支架,共同助力学生达成“怎么练”的任务;最后聚焦交流分享,在师生、生生共同评价、反馈、修正中明确“练得怎么样”。一次次的书面表达练习,最终为“优化言语表达质量,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书面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Keys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书面表达
煤矿回采工作面支架倾倒的分析与处理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