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腾祥
临泉县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安徽 临泉 236400)
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患者救治设备,可通过弥散、对流、渗透、超滤等原理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和炎症介质,调节体内环境,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患者康复[1-2]。此外,该设备的报警系统可以监控设备的运行状况,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警报,提示医护人员进行处理,以此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由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需在患者床旁进行,且操作均由1位护理人员完成,若报警次数过多,会对患者及操作设备的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且报警次数的增多意味着治疗中断次数的增加,同时患者发生凝血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品管圈是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及工作效率[3]。本研究选取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报警次数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临泉县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品管圈实施前(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的50例作为对照组,品管圈实施后(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的5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4~78岁,平均(61.78±5.66)岁。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5~78岁,平均(61.81±5.6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采用品管圈查找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的报警因素,并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成立品管圈:基于自愿原则,挑选科室内高年资护理人员组建品管圈,护士长为圈长,2名主管护师为副圈长,圈成员包括专科经验3年以上、熟悉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操作、具备较强应变能力的护士、护师8名。(2)确定主题:全体圈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头脑风暴的方式,确定“减少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报警次数”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3)分析现状及制定目标: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作为现状把握阶段,回顾性分析设备发生报警的常见原因,并最终确定以降低压力报警、平衡报警这两种发生率最高的报警类型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重点。
1.3.1 压力报警
动脉压是血液在离开患者血液通路阶段所形成的压力,当动脉压<250 mmHg(1 mmHg=0.133 kPa)时血泵将停止工作,发生动脉压力报警,提示血管通路血流量无法满足治疗时血泵设置的值。引起动脉压力报警的主要因素如下。(1)患者本身因素: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病情危重,心理情绪波动较大,部分患者出现休克、昏迷、意识不清、躁动、恐惧等情况,极易引起动脉压力报警;对此,医护人员操作前应对患者讲解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稳定其情绪,并在治疗中加强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协助处理。(2)管路因素:动脉管路弯曲、阻塞或置管位置不合适以及患者体位的变化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血流量下降,引发动脉压力报警;对此,体外循环管路的安装、固定要规范,在为患者进行翻身叩背时动作要轻柔,发现管路弯曲时可首先通过调整患者体位进而调整管路位置,若依然无法消除报警,则需要回血下机,通知医师重新安装设备治疗。(3)低血容量状态: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对患者的血流动力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血流动力学极为不稳定的危重患者,治疗时血压的降低与超滤率的升高,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容量状态,进而导致血流量不足引发动脉压力报警;对此,患者治疗时应由专人照顾,应用多功能监护设备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加强对患者血压的监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液体输入量调整血流量和超滤量,同时需遵医嘱为患者补充胶体及蛋白。
静脉压主要是血液流回到体内时所产生的压力,当静脉压>250 mmHg 或高于设定值时,血泵将停止运作,发生静脉压力报警。静脉压力报警的因素多和管路有关,包括静脉壶凝血、回路端打折、静脉端不畅等。排除上述因素后,需重置静脉压力传感器,等待静脉压下降到正常范围时,按下继续按键重新启动;如发生静脉壶严重凝血,需尽可能回输患者管路内的血液,然后结束治疗。
作为血液进入滤器阶段的压力,滤器前压力是体外循环压力的最高点,其主要报警因素包括滤器选择不合理、滤器凝血、体外循环管路滤器后端打折或堵塞、补液端或废液端不畅。其中,滤器凝血的主要因素包括抗凝剂使用不合理、预冲不规范、血流量不足等;此外,在血流量和静脉压力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滤器前压力进行性上升或突然升高提示滤器凝血。如发生滤器前压力报警,应首先检查滤器后端及废液端管路是否打折,排除上述因素后需考虑因抗凝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管路及滤器凝血。合理的抗凝是血液净化设备治疗成功的关键,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应加强凝血功能测定,记录是否达到肝素化标准,同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细致测定滤器凝血情况,记录滤器的两端盖内血液分布是否均匀、滤器纤维颜色是否变深、管路内部是否存在血液分层;如果发生滤器凝血报警,需要证实滤器内部是否有血栓形成,并马上回血下机,更换配套的设备;否则滤器会因为凝血而无法回血,导致患者病情危急。
1.3.2 平衡报警
体液平衡是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最为重要的观察点之一。如果发生平衡失调,轻则导致治疗效果差,重则导致患者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或者急性心力衰竭,危及其生命。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的平衡是指总超滤量(即废液量)=目标超滤量+置换液和(或)透析液量。平衡报警多由设备故障、周边干扰、补液或废液端不畅等因素造成。平衡报警的应对措施如下:每次治疗前按要求进行自检,如自检不通过则不能使用该设备;定期维护校准保养设备,使用和转运设备时避免暴力拖拽;规范安装及使用体外循环管路,保证管路的通畅性;在治疗期间,非必要不触碰设备;治疗时需注意地面平整,避免将设备放置于空调出风口处等。
比较两组报警次数及不同类型报警(压力报警、平衡报警)发生率。
观察组共发生报警324次,平均(6.48±1.17)次/台,对照组共发生报警454次,平均(9.08±2.37)次/台。观察组报警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6,P<0.05)。
观察组压力报警发生率、平衡报警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类型报警发生率比较[次(%)]
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多用于危重患者的治疗[4],此类患者大多病程长、病情较为复杂,能够造成设备报警的因素较多,治疗风险高[5],故需给予有效的干预。目前,随着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报警系统研究的深入,已经明确能够触发报警系统的原因主要有压力报警、平衡报警、气泡报警等[6],其中压力报警、平衡报警最为多见[7]。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在基层医院较为少见,若频繁发生报警,将严重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减少设备的报警次数对基层医院提高血液净化设备的使用价值具有明确意义。
品管圈是指由相同、相近或者互补的工作人员自发组成的小圈团体,通过团体合作、集思广益,制定和遵照一定活动程序来解决问题[8-9]。有研究使用品管圈持续进行血液透析质量改进工作,使血液透析质量不断提高[8]。田君叶等[10]研究结果显示,品管圈可以降低床旁透析设备的报警发生次数,且可增加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成员借助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报警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压力报警发生率、平衡报警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应用品管圈降低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报警次数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为,应用品管圈查找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的报警因素,并制定降低报警次数的措施,同时圈内成员积极参与到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报警系统管理中,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集中讨论、群策群力,可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降低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的报警次数,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并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品管圈可有效降低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的报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