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妍旻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文化的载体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语言文字、物质实体和风俗习惯三个大类,物质实体是其中最易于长期保留原始状态的一类载体。建筑作为物质实体中体积最大、蕴含信息最丰富的一种载体,其身影长期活跃于各类文化科研人员的研究素材中,与建筑文化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时有出现。然而在普通人中,建筑文化常常因传统文化等其他文化被普通群众所接触,全国各地的人文类旅游景区都与建筑文化息息相关,但其却很少作为一独特的文化被单独体提及和了解。文化本来源于人,只有能够被更多普通人了解、认同的文化才能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才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亡。文化的实用性是其自身活力的重要指标,建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同样具有文化的属性。研究探寻建筑文化的实用性,使其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既是对建筑文化的有效利用,也是保护它的一种方式。
关于“建筑文化”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传自国外,其由拉丁文“Cultura”和英文“Building”、“Construct”、“Archtecture”而来,将“建筑文化”定义为“人类社会中所有为解决生存活动的各类人和物的居住空间,及满足人类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对客观环境进行再造的非本能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东西”。另一种解释为源自国内,“文化”来源于《易经》,则“‘建筑文化’是建筑师通过建筑这一媒介来体现特定时期的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对这两种解释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将“建筑文化”理解为人们在某一时间段为满足自身或他人的需求,运用“建筑”这一媒介对客观环境进行改造的这种行为和因此而得到的建筑物本身。还有一种解释则理解起来更为简单,“建筑文化是文化范畴中有关建筑领域所体现和表达的民族或地域的特征”。
截止2022年5月,以“建筑文化”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进行精确检索,分别可以检索到1.94万和1.74万个相关文献,在科研领域中涉及建筑文化的研究数量较多。如图1所示,由知网中的数据可知,自2002年开始研究文献每年发文量逐年增多,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数量。
图1 中国知网“建筑文化”主题年发文量
如图2、图3研究主题分布所示,建筑文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传统文化相关领域。
图2 中国知网“建筑文化”主要主题分布
图3 中国知网“建筑文化”次要主题分布
如图4所示,关于建筑文化实用性的研究文献多集中于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建筑文化与建筑工程实践密不可分。
图4 中国知网“建筑文化”主题学科分布
近些年来,各地方政府为打造城市品牌,启动了很多提升城市形象的建筑工程。同时,在绿色节能低碳的经济发展总体趋势下,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纷纷将目光瞄准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为促进当地旅
游业发展,各类旅游相关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提出了要“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如何更好的把握建筑文化的内涵,将建筑文化的价值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具有现实需求与实践意义。
建筑文化常常作为其它文化的代表性组成部分出现,与其他文化有较强的互适性与兼容性。同时具有了建筑和文化双重特点的建筑文化,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故而,地方政府在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常以建筑作为过程性目标和建设成果展现。这些建筑文化的实用性实践结果,既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也提示了我们建筑文化的实用性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目前来看,建筑文化的实用价值的开发利用多集中在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相关领域。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造就了丰富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供我们挖掘的文化财富极为丰富,人们向其它方向探索的动力就稍显不足。一种文化的形成极为复杂,浸润于建筑之中、能够被人明确提炼出来的,大多需要时间的沉淀。近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现代建筑以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为主。与原来的木、石等传统建筑相比,混凝土、钢结构建筑具有坚固耐用、安全性高、可塑性强等特点,生产和使用都能够较少受环境的限制,在不同地区与环境下都具有极高的适用性。在带来便利的同时,这也使得现代建筑不再较多取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也不再较多依赖于当地的气候条件。长此以往,则很难反映出地方独有的地域特色和当地的建筑文化。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具有较高辨识度、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多为历史遗留的古建筑,古建筑文化在实际应用中近乎代替了建筑文化。
大型项目多为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在进行本地区大型项目的规划建设前,多习惯于到已有相关项目的地方进行考察学习,从其他地区相似项目中吸取成功经验。这本是避免财政经费浪费的负责任的做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经费额度、专家水平、设计师能力等各种原因,使得学来的成功经验无法在本地项目的建设中进行灵活运用,出现了“许多城市规划往往以大城市规划为模版,一般都是地标建筑+中央商业区+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科技产业园区+城市广场的模式”。相同的规划与建筑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建筑在趋向于相同风格的同时,建筑文化也逐渐趋向于相似,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点逐渐被弱化。
地方新项目的建设和开发随受政府的引导,但仍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往往很难一致,受经济利益驱使,企业在承接建设项目时,必然是趋向于承接可短期获取利益的项目,资金自然而然向短期可见利益的项目聚集。这就使得一些单体建筑和小型的建筑群常见,而大型的建筑群则难觅身影。从古建筑方面来看,像故宫、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这样既能带来极高的经济效益,又能作为城市名片带来无法估量社会效益的古建筑群,因各种原因得以留存下来的数量极少,且只可能因自然灾害的发生等原因减少而不可能人为增加。从现代建筑来看,以奥运文化系列建筑最为成功,但各建筑之间也相对分散。其它以影视作品、童话故事为主题的乐园中,上海迪士尼乐园和北京环球影城因建成和使用时间相对较短还无法得出相对确定的结果,除此之外的大多数主题乐园往往只会兴盛于一段时间,当人们对其失去了新鲜感并有更大更新的乐园建成后,很快就会被替代。
建筑文化的实用性最终将以建筑的实用性来表现出来,这使得建筑的一些例如体型大、难以移动、制造使用周期长等特点成为了建筑文化实用性研究中必须克服的障碍。并且,建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同时还具有文化的属性,建筑文化实用性研还应综合考虑作为一种文化应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传承等。综合来看,在建筑文化实用研究实践中,存在一些需要多加关注的难点。
建筑文化的实际应用中,需要“将文化内涵赋予建筑方案中,在保证建筑功能性的同时,保持建筑原有文化的风貌”,而建筑与人类生产的大部分普通产品相比,体型较大,消耗的各类资源较多,需要的资金也更多。无论是新建筑的建造、已有建筑的改造还是古建筑的修缮开发,获得和维持一个规模较大的建筑群,需要的资金都是极为庞大的。这使得一些项目在建筑方案的制定与建设过程中,因受资金的限制,无法按照最能体现文化内涵的建筑方案进行建设,最终得到的建筑不能很好的体现建筑文化,在建筑实际使用后所得到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不一致。
建筑文化实用性的验证所需时间长短不一,多数需要较长时间。从现代建筑的角度来看,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等比赛场馆建筑,设计时将奥运文化的内涵赋予其中,同时兼顾了比赛和赛后的使用,因出色的设计成为北京标志性建筑,在北京夏奥会结束后,继续为社会服务,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体现了其实用性。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08年夏奥会的部分比赛场馆经过改造又作为冬奥会的比赛场馆使用,这种使用方式虽然超出了两所场馆最初建设时的预想,但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后的冬奥场馆非常成功,是其实用性的又一次体现。鸟巢和水立方两所场馆均为2003年开始施工,到改造后作为冬奥会场馆使用,时间横跨了长达19年。从古建筑的角度来看,其某些实用性体现,需要的时间跨度更久,如北京的故宫、云南的丽江古城和山西的平遥古城等,距今时间以百年为计数单位,最初建设时主要用于实际居住,必然不会是以旅游为目的进行建设,但其目前在旅游产业中创造的价值已是颇为可观,其在旅游领域的实用性距离其建成已不知跨越了多少代人的时间。综合来看,无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其建筑文化的实用验证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并因其依然在使用而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对其建筑文化的实用得出结果。
不同的地区因其独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而拥有不同的建筑文化,这在古建筑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到了现代社会,一方面钢筋水凝土等建筑材料的使用,极大削弱了建筑的地域属性;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师往往并非本土出生,缺乏对当地独有建筑文化深刻理解;同时,交通便利网络发达,设计出色的建筑易于被其他地方的人们了解和模仿。因此,无论建筑风格是当代建筑还是仿古建筑,都极易受到其他建筑文化的影响,难以保持独特性。
研究如何将建筑文化的理解应用于实际的建筑项目之中,使其产生更多的价值,可以结合已有建筑、待改造建筑和新建建筑三种不同状态的建筑特点,通过分析成功案例获取经验,探索更多可行的实践方向。
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建筑文化,经受历史沉淀的古建筑及其蕴藏的建筑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适应,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目前,各地方对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多用作城市名片和旅游参观,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的利用还相对单一,在其它文化的开发利用中被动接受连带开发的情况较多,作为开发利用的主体主动与其他文化相结合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较少。开发利用的方式用途还相对较少,未来可在古建筑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教育等其它使用方式中,进行进一步探索与尝试。
不同的地区古建筑具有各自的独特特点,在南北方纬度与用途差异较大的建筑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比如北方的宫殿建筑和南方的园林建筑,其风格的不同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专业人士均可清楚识别。同为古建筑,因其所在地区不同,所蕴含的建筑文化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在目前的仿古建筑中,极少针对不同地区的古建筑文化元素进行差别化利用,南北方新建的各类仿古建筑一条街,差异不大,同质感较强,难以形成自有特色。因此,在进行仿古建筑设计时,应重视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的差别,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目建筑文化实用性探索多集中于古建筑文化的实际应用,近现代的一些较新的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建筑文化,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文学、影视、绘画等其它文化领域作品中,能经常看到一些近现代的建筑文化元素穿插其中,但以建筑文化本身为主要素的开发利用还较少。北京的798艺术区在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加入了艺术气息,形成了独有的建筑文化,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成功案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在保有基本遮蔽功能的基础上,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功能与价值,建筑文化的实用价值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研究建筑文化实用性,了解如何将文化赋予建筑之中使建筑产生高于其基础功能的价值,能够促进建筑文化的合理利用与健康发展。我们做一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建筑文化也应该具有实际价值与意义,探究建筑文化实用性的意义,亦在于此。研究建筑文化,宣传推广建筑文化,使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被普通人所了解与熟悉,是我辈建筑人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