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如何结合实际推进长三角高校工程美育建设

2022-07-18 23:02王彦皓
艺术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长三角高校

摘要:当代教育背景下,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培养。国内高校在美学教育方面较为匮乏,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课程和讲座熏陶学生的美学思维。同时,传统美学教育已不能适应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将工程和美育结合起来,诞生了新时代美育观念。目前在国内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工程美育,基于此,文章论述工程美育的概念及重要性,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初步提出建立长三角工程美育中心的设想,从而辐射国内各高校,使工程美育进一步发展,完善高校的培养体系,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长三角;高校;工程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3

1 美育的时代背景

审美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感性特征和美学色彩,传统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出对人才人文素养与审美素质的重视。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认为“教育即美育”,理论上的美學应该与实践上的教育相融合,并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美育就是美感教育,所谓“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1]。在蔡元培先生的提议下,北京大学在全国最先开设美学课。同样为现代美育作出杰出贡献的还有朱光潜。朱光潜认为“人应该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朱光潜是美学界的泰斗,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第一人。朱光潜在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任教期间,致力于中西美学理论研究的开拓和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为今日安徽师范大学的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学界逐渐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专业能力之外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各类人才的审美素养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2]。但在理工学科教学和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审美教育还相对薄弱,这对新时代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需要通过工程美育协调多方力量,共同探讨理工学科人才审美素养的提升途径。

2 工程美育的提出

传统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随着传统美育被不断普及和推广,艺术美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3]。传统美育通过艺术专业的深入培养,为艺术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素养高、审美能力强的人才。而工程美育在美学教育的历史中却从未被提及,其中工程强调从科学的角度,以抽象、理性的思维将设计的产品呈现在大众面前;经过美育熏陶的艺术则注重感性因素在设计中的运用,是具有浓烈主观色彩的创造活动。

在工程设计上,科学性、实用性、功能性等往往是产品主要的考量依据,其背后的美学原理和视角却容易被人们忽视。工程美育能够丰富人们对工程的认知、提高大众的审美层次和水准,从全新的美育角度解读工程。尤其是工程的伦理方面,工程美育将其细分为设计伦理、理念伦理和运用伦理。设计伦理在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加入了美育思想,在工程的前期设计中增加更多美学元素,不仅保证了原有工程的效益,还增加了工程的艺术性和美感。理念伦理侧重以人为本,关注工程设计的目的,将工程与美育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运用伦理则更为全面,对工程需要建立测评体系,以确保未来的合理使用。对用途不明、意图不当的工程,则需要介入管制。另外,同步增强工程的普适性,照顾更多群体。

伴随现代工程技术的飞速进步,美育在工程上也有了更多体现。工程和美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断促成新的工程种类和形式出现,以艺术为代表的美育也通过技术创造了全新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渠道。工程美育的诞生为理工科和艺术学的结合搭建了稳定的桥梁,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意义上打开了素质教育的大门,为新时代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工程美育的时代影响

3.1 人才培养

在新美育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朝培养全面发展、高水平人才的方向转变。工程学科的高端人才普遍具备极强的理性和逻辑思维,在技术生产上有一定造诣,但是往往缺乏美学思维,没有真正在高等教育中学会“审美”。美育基于艺术而生,审美教育告诉人们如何从艺术的角度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通过艺术欣赏活动感受真、善、美,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个人的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等,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工程科学对自然现象的阐释、社会历史等方面知识的储备是审美教育不具备的,而审美教育在认识人生、提升审美品位、完善人格方面能弥补其他学科的不足。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教育体系,认为通过艺术能将道德和审美统一起来。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者席勒不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待美育,还基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看待美育。

因此,工程美育能够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近现代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无论是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还是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都处于极度分裂的状态。工程美育的实施能使人重新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复归人性,使这个时代的人们重新回到和谐状态。

3.2 产业体系

随着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工程和文学艺术的边界逐渐淡化,新的艺术样式和艺术门类不断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从电视、计算机到智能手机,还有电影、电视剧、动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前沿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这些都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

当今各大产业的综合性增强,产业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独立运作的产业模式在如今难以维持,交互协作、取长补短成为主流。计算机技术能为传统传播提供渠道和空间,造型美学将工业产品变得更有艺术性,科学技术使人们的想象和憧憬逐渐成为现实,艺术美感使人们的梦想与愿望更加充满色彩。同样,复合型人才也是未来职场迫切需要的,单纯的理科生、文科生不再受到市场青睐,理科逻辑思维和艺术文学素养兼具的人才将是人才市场急需的。

3.3 国家发展

我国目前处于人才瓶颈期,许多人才梯队难以适应目前的发展体系,部分本土培养的高端人才选择前往国外读研、读博,甚至在国外定居工作,接受西方教育熏陶,使得我国人才大量流失[4]。高校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出国深造,剩余人才的能力有所不足,难以弥补各大产业的人才空缺。对此,通过工程美育体系的建设,能进一步提高本土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为工程技术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解决国内长期的人才断档问题。

工程美育在微观层面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全面强化理性和感性思维,塑造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通过德育培养和家国情怀的熏陶激发国内人才的敬业与爱国精神,使他们意识到国内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4 工程美育的落实

进入新时代,高校确定了人才综合素养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尝试建立全程化、全参与、多学科、多层次的工程型人才培育体系。但根据高校培养计划方面的课程设置,各学科课程中工程美育的开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在未来的学科培养体系中还有待完善。

藝术类学科课程中,在大类阶段会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培养,更偏向于实操,专业分流后继续深入培养,但总体缺乏基础美学理论课程,设计美学、伦理方面缺乏相关理论课程支撑。文科课程也存在此类问题,除了开设部分理论性课程以外,往往会忽略美学伦理等的重要作用。理工科类课程几乎全部为技术类课程以及各专业的实操课程,仅在技术工程上培养工科生。由此可见,高校在工程美育课程的开设上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伦理的探讨,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对学生开展正确的工程美育。

为探索机械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形式,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结合先进文化设计产品,将德育与美育结合,加强工文艺的融合创新发展,发挥艺术涵养和文化支撑的作用,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高校的管理效能并增强高校的文化软实力。例如,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可以使各专业学生在修完各自专业必修课的前提下,为其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条件,使学生参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综合培养打下基础。

在科研方面,通过开展跨学科科研,可以加强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合作。在课程体系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下,通过多学科的交互协作能够提升高校科研水平。通过总结部分高校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和科研的成功案例,提出一系列探索模式和工程美育发展体系,将工程美育拓展到更多高校。

5 长三角工程美育中心实施计划和预期成效

5.1 实施计划

上海是我国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其早期的工业生产实践培育出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和多种工程型人才。在工程人才培育方面,上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上海既是近现代工业产业和企业的聚集地,又是现代高等人才教育资源的汇聚地。上海应借助丰富的工业生产实践经验和雄厚的高校人才培养资源,成为长三角甚至全国范围内工程美育教育的策源地和引领者。

从我国高校审美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在工程美育方面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还需要开展诸多开创性工作。可以围绕人才培育,建设长三角工程美育中心,主要建设目标如下:一是着力提升理工科学生及工程型人才的审美素养,丰富工程型人才的内涵;二是提升高校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推动人才培育的文理融合;三是探索符合我国产业生产需求、人才培育实际和工文艺融合规律的教学规律和课程体系;四是丰富工业产品与服务的人文内涵,提升工业生产、产品与人类的交互舒适度;五是推动产业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的审美化融合,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社会生活的幸福指数。

长三角工程美育中心的工作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探索尝试开设工程美育相关课程。在传统工程伦理的基础上引入美育概念,并结合具体设计和理念形成系列课程。二是建设复合型的工程美育教学团队。按照教学需求和培养规律组建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调整,探索符合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三是举办工程美育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四是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业产品开发与工业设计大赛,为师生提供融合艺术与科技的实践机会。五是建设面向高校甚至向校外开放的创新工作坊,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配备美育专家提供全程指导,使师生拥有更多实践操作的空间,在实践中贯彻设计理念和美学思想。六是建立长三角工程美育体系联盟。在完善学科体系、搭建实践操作平台的基础上,吸引更多高校参与,在长三角甚至全国范围内推动工程美育事业发展。

5.2 预期成效

第一阶段。预期三年左右,通过教学探索和经验交流,推动工程美育事业发展,在长三角高校范围内形成相关学科建设平台和交流机构,使各高校在工程美育方面有更多的沟通渠道,实现信息的交互和资源的共享。

第二阶段。预期三年左右,使长三角工程美育平台具备辐射全国的能力,为更多高校和企业提供深入了解工程美育的途径。如推广工程美育典型案例、典型授课模式和范本,举办高级别工程美育研讨活动等。同时,探索建立人才培育系统内的工程美育评价指数和设计标准,使工程美育更深入、更和谐地融入高校教育体系。

6 结语

“工程美育”虽然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但其蕴含传统美育的理念,能够在未来的人才德育和美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实际来看,上海不仅具备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还具有优秀的师资和设备条件。本文提出发展工程美育,建立长三角工程美育中心,向全国高校辐射工程美育,最终通过长三角地区高精尖的技术储备逐步使长三角工程美育中心成为全国开展工程美育的典型。长三角工程美育中心作为工程美育的摇篮,未来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工程美育素养的人才,为国家各个领域发展提供生力军,发挥国内学子的工匠精神,使其成为独当一面、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霍楷,马飞扬.“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美育质量工程构建研究[J].成才之路,2021(23):6-7.

[2] 刘珊.新时代高校美育的目标指向与路径选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5):159-165.

[3] 刘钰涵,刘茂平.高校美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65-67.

[4] 董玲.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3):132-133.

作者简介:王彦皓(2001—),男,上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长三角高校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