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审美教育是现代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其审美鉴赏素养,使学生感知音乐之美并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在美的熏陶下生成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是一类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独特艺术,可以用于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也隐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对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本文从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探讨了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策略,旨在充分发挥音乐学科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将审美体验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同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与文化修养,启发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音乐美。音乐核心素养由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大维度构成,其中审美鉴赏与感知这一素养要求學生在音乐体验过程中把握其情感内涵,科学分析其听觉特性与表现形式,不断提升自身音乐表现能力。音乐课程在开展审美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应以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调整音乐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音乐审美体验,使其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认识美与理解美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高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积极意义
(一)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学是高中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思想情操与人格心灵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鉴于此,高中音乐教学应坚持“以美育人”的理念,致力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展现优秀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新时期高中教育不再是单一的“智力教育”,而是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由于高中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与鉴赏能力尚处于发展期,教师应结合音乐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展开音乐教学设计。高中音乐课程与审美教育的结合能够获得“1+1>2”的教学效果,全面优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感悟及评价,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1]。
(二)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
综合性是音乐课程的一大特征,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课程,音乐包含了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元素,能够给学生带来多元化的审美体验。实践活动是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感知的重要方式,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作用显著。在音乐课程中,实践性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歌曲聆听、演唱、表演等。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更优质的音乐体验,能够帮助其获得更多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在其中巧妙融入美育元素,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创造潜能的发挥,而音乐本身即为一类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在音乐的情境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将听觉艺术与感官艺术巧妙结合,逐步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三)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音乐具有鲜明的多样化特征,能够体现更多元的文化内涵。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民族的愿望与心声,感受到伟大的民族精神,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高中音乐课程中设置了不同民族、地域的音乐作品,在教学此类作品时,教师应有机结合审美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对民族音乐进行审美鉴赏,从艺术特征、审美特点、社会价值等多方面认知民族音乐文化。这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各类音乐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理解能力,还能使学生把握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培育其家国情怀[2]。
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审美导向
(一)音乐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教师在授课时应选取具有音乐美感且艺术性强的经典作品,带领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耐人寻味的精神内涵。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其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必然是和谐统一的。形式美是音乐作品展现出来的最直接的一种美感。比如,当我们欣赏歌曲时,最先感受到的一定是它的音响形式,如旋律、伴奏等。而音乐形式的审美标准是十分严格的,这是因为音乐形式在音乐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的形式美是其内容美的前提条件,如果将音乐形式比作音乐的骨骼,那么音乐内容则可看作是音乐的灵魂。音乐内容具体指蕴含在音乐形式中的精神、思想及情感,听众在欣赏歌曲时,先是感受到它的音响形式,再细细体味作曲家的创作精神,或是根据自身审美鉴赏水平以及实时感受获得对音乐作品的体验。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是相互作用、相互凸显的,比如,当音乐作品想要表达欢乐的内容时,通常会使用短促跳跃的音符,使听众感到轻松愉悦;当音乐作品想要表达悲伤的内容,通常会使用缓慢的下行音调,使听众转为灰暗、悲伤的状态,这便是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相互配合所呈现的效果。
(二)学生的审美心理因素
高中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文化习俗、社会历史、民族特色、自我认知等,同时也离不开自身的审美感知力和对美的需求。教师应借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力,通过长期、丰富的音乐审美活动,结合心理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心理状态。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参与到音乐鉴赏活动中,并为学生详细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艺术想象,融入作品所营造的音乐情境,身临其境地进行音乐审美鉴赏[3]。例如,当学校组织合唱比赛时,教师可选取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爱国曲目,激发学生对祖国发展历程的艺术化想象,指导学生以轮唱、齐唱等形式再现歌曲所描绘的画面及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定期组织学生就某一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讨论,让学生在活动前根据教师所选取的作品及相关任务自行查找资料,通过整理分析资料,结合自身审美水平形成对音乐作品的认知。在课堂中与教师及同学相互探讨交流,这样能够将音乐鉴赏变为学生的自发行为,使其在主动参与中提升自身审美鉴赏能力。
三、基于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高中音乐教学实践策略
(一)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聆听音乐是感知、鉴赏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善于利用聆听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要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例如,在教授民族音乐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不同民族音乐的特征性节奏或旋律音调,再让学生分别聆听能够代表民族音乐文化的曲目,在了解其文化知识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增强对民族音乐的审美感知。传统音乐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对于聆听不够重视,缺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音乐想法碰撞的意识,使得高中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教师对此应及时纠正错误认知,切实提高学生聆听的有效性。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二声部合唱时,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聆听合唱时的和声,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通过有效聆听,学生会对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心理反应,获得良好的审美感知体验,不断提升自身审美感知能力。
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是建立在感知之上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感知音乐韵律,赏析音乐节奏、音乐结构、音乐内涵等。对于音乐的感知需要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出发,学生应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把握音乐审美的一般规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音的高低、长短、音色、强弱等,从音准、音色、节奏等基本要素提高乐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结构形式,包括预期的速度变化、调式调性等,把握乐器使用对声音层次的影响;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结合听觉感受与心理活动把握音乐作品中的情绪与思想,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音乐是一类具有抽象性特征的聆听艺术,这也意味着对音乐作品的解读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的答案,由于听众生活体验、审美水平以及审美观念的不同,其对于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也会有所差别。教师要注重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引导其形成对音乐作品的独特感知,领会音乐之美。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渴望春天》这一钢琴曲之前,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想象春天的场景,并将自己脑海中的春天表达出来。接着,教师便可让学生反复欣赏《渴望春天》这一乐曲,融入作品所构建的春意盎然的情境中,由此完成对音乐艺术之美的探索[4]。
又如,《江南春色》这一曲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争春的江南春景,体现了人们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与热爱之情。为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意境及情感,教师可先从音乐手法与特色出发,带领学生找出本曲中所运用的加花变奏、节奏对比等手法,体会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以及优美动听的旋律,融入美好春天的意境之中,把握本曲中的浓厚地方音乐特色。《江南春色》这一乐曲具有鲜明的描述性特点,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了足够的空间,教师可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进行审美鉴赏,发挥想象理解作品所呈现出的意境。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对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能够使其保持积极活跃的思考状态,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审美认知,并敢于表达自身观点。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想象具有自由性而非随意性,想象这一行为仍然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比如,我们在想象时不能脱离音乐作品原有的形象范畴,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
(三)优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体验
审美体验是音乐鉴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必然途径。为吸引学生参与到审美活动中,优化其审美体验,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如音乐游戏、音乐创编等,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索音乐,感受音乐之美。例如,在教学“鼓乐铿锵”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合作形式创编能够展现不同情绪状态的节奏片段;在欣赏《中花六板》这一江南丝竹乐作品时,教师可为学生详细讲解“放慢加花”的创作手法,当学生形成基本认知后,教师可让学生应用该创作手法创编旋律;在教学“柏辽兹”一课的《幻想交响曲》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反复聆听主题音乐,为学生布置“创编三拍子圆舞曲风格的舞步及舞蹈动作”这一课后作业[5]。
在教学古琴曲时,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普及古琴的音乐文化并讲述相关故事,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生动展现古琴这一传统乐器的形制构造,并为学生播放古琴的独特音色,呈现古琴不同的演奏方式,带领学生欣赏古琴名曲,分析其中的音乐内涵。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音乐活动。比如,为古琴曲选取合适的诗词,由学生上台朗诵,或者带领学生学习琴歌,使其掌握琴歌特有的演唱方法等。通过加强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将会更加清晰,并在这些富有新意的音乐活动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四)引导学生积累音乐作品
丰富的音乐作品及音乐知识储备是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记忆。比如,通过反复聆听所学音乐作品延长记忆时间,或是背唱重要的歌曲,完成音乐作品的积累。此外,教师也可以将音乐鉴赏时间延伸至课下,让学生收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既能深化学生对所学音乐作品的认识,又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储备。
例如,在讲授“西方音乐”相关内容时,考虑到课题大多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如“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音乐作品时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还应适当引入这些音乐家的其他作品,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相关音乐家的创作风格。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认真地反复聆听、记忆音乐作品,并在课下做好收集、整理工作,自主聆听、赏析音乐家的其他作品,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将能获得显著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审美教育中的优势,音乐鉴赏教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并凸显音乐学科的文化性,优化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人文素养。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高中音乐学科受重视程度不足,一些教师在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时走入了误区,并没有积极融合美育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展现音乐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使高中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心理,教师应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体验、作品积累等方面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进行综合性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陈育燕.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课程多维融合教学观建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4):61-66.
[2]杨礼强.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J].戏剧之家,2021(19):180-181.
[3]罗青.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与学[J].大众文艺,2021(12):194-195,198.
[4]陈春兰.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模块教学实践探究[J].戏剧之家,2021(8):106-107.
[5]刘小花.高中音乐鉴赏之听力的训练与培养策略[J].黄河之声,2020(22):96-97.
作者簡介:林欢(1981— ),女,汉族,福建浦城人,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高中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