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波 杨梦真
摘要:肖像画在中西绘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文艺复兴对欧洲各个地区的影响巨大,尤其对绘画领域产生重大冲击,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肖像画家。同时期的中国处于明代也对绘画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肖像画弥补了明代人物画的不足,绘画从宫廷转向民间。文章选取中西方同时期的肖像画大师——曾鲸与汉斯·荷尔拜因,围绕肖像画题材,剖析二者的艺术特色,从绘画语言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曾鲸;汉斯·荷尔拜因;肖像画;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3
1 曾鯨与荷尔拜因肖像画艺术特色
1.1 曾鲸肖像画艺术特色
曾鲸(1564—1647),字波臣,福建莆田人,尤善为人写真,是明代著名的肖像画家,主要活动于江浙地区,画法独特。明代人物画发展较为缓慢,肖像画的兴起弥补了这一不足。曾鲸的肖像画主要取材于文人名士,多表现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神态。江南画法对曾鲸早期作品影响较大[1],早期曾鲸的肖像画用淡墨勾画人物的五官,然后用颜色进行罩染,这便是典型的江南画法。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讲道:“略用淡墨勾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2]曾鲸在继承江南画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创立了“墨骨画法”。“墨骨”更加注重写实,曾鲸对人物面部采用“凹凸画法”,不再强调线的作用,而是依照结构层层渲染,呈现立体的效果,而身躯部分只用线条勾勒,衣服则采用传统的勾染法,衣褶刻画细腻,线条苍劲有力,背景多留白,画面简洁明快。
1.2 荷尔拜因肖像画艺术特色
荷尔拜因生于奥格斯堡,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肖像画家,幼年曾随父亲学习绘画,后辗转多个国家,在吸收其父艺术成果的同时进行创新。荷尔拜因的画作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为主,早期作品于巴塞尔完成,结识学界泰斗伊拉斯谟,受伊拉斯谟及其新思想的影响,画艺有所长进。后又前往伦敦,在伦敦他得到了亨利八世的青睐,被聘为宫廷画师,其后得到社会各界精英人士的赏识,转向为新兴市民阶层绘制肖像画,这是他肖像画的巅峰时期,肖像画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荷尔拜因的肖像画,人文主义风格明显,大多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人物刻画大胆,富有独创性,不仅色彩明亮,线条也富于变化。荷尔拜因对色彩和造型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其素描简洁洗练,能用极简的线条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其笔下人物结实有力、个性鲜明。荷尔拜因对细节的处理极佳,画作细节真实,可以直观地看出画作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实性极强。
2 曾鲸与荷尔拜因肖像画绘画语言的异同
如今,中西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这是艺术发展的趋势。明代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艺术表现出世俗化倾向,涌现出许多地方画家。明代早期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肖像画以帝王帝后为主要题材,画家以宫廷画家为主;明中晚期肖像画开始走向民间,出现了民间肖像画家,绘画题材和形式更加多样,表现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曾鲸就是活跃于这一时期的肖像画家。
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是绘画史上的一大变革,欧洲各地对肖像画展开探索,画家开始对现实生活进行写照。荷尔拜因肖像画题材多样,种类繁多,终其一生从事肖像画创作。19岁时为巴塞尔市长迈尔画的肖像是其成名之作,其后受到亨利八世的青睐,成为英国著名的肖像画家。下文从绘画工具、造型语言、画面布局及色彩表现四个方面对曾鲸和荷尔贝因的肖像画进行比较。
2.1 曾鲸与荷尔拜因肖像画之异
2.1.1 绘画工具
绘画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中国画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追求主客观的统一。中国画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墨为主要色彩,用水为调和剂,以宣纸和绢为主要载体,是独具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中国画材料表现透明性、渗透性及不可覆盖性,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要。西方崇尚理性的思维方式,绘画以科学为基础,强调物理感受及科学认识,依靠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指导绘画,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个性化的绘画材料,奠定了油画的写实倾向。
曾鲸的肖像画画面明亮、通透,这与中国画独有的材料相关。中国画以墨为主,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颜色。中国画颜料不具覆盖性,不可以随意更改,通过层层渲染,细腻地展现画面变化,所以中国画讲究“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荷尔拜因的肖像画笔触细腻,形象清晰,多用色彩深浅、光线明暗表现体积感、空间感。多用油画笔,调和亚麻油进行绘画,运笔流畅,颜料在画面中不易干燥,光泽度好,表现作品的肌理,在画面中分出亮部、暗部、高光、与阴影形成丰富的色彩变化。经过长期的观察,笔下人物表现精致,个性充分,细节刻画精密有致,画面更具真实性。
2.1.2 造型语言
因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绘画拥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中国画以线造型,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骨法用笔,也就是用线条表现人的结构,通过改变线条的力度、粗细、快慢,突出线的美感,塑造人物神态。中国画是线的艺术,古代将这种技法概括为十八描,用线来表现画面中的意境美。而西方以面造型,多用块面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强调笔触感,注重明暗关系与立体空间。
曾鲸的作品继承了骨法用笔,但在线的表达上又与前人有所不同。曾鲸更加注重线条与形体的关系,用线严谨,这与他的认知有关。线不是孤立于画面中的,而是依靠形体存在的。正如作品《王时敏像》,在面部轮廓及五官的刻画上,线条细腻、圆转,但衣服线条抑扬顿挫,疏密有致,更具流动性,充分与形体结合,表现质感。明代曾鲸开创了墨骨画法,面部结构先用墨进行分染,然后赋色,形成肖像画新的绘画语言,对后来肖像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如曾鲸的弟子徐彰,首创用生宣画肖像,在水墨的基础上,兼工带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风格。
早期荷尔拜因的绘画受其父的影响较大,后来他游历了许多国家,观摩了当代画家的画作,吸收了其他画家的优点,完善自己的绘画技法,画作更具理想化色彩。荷尔拜因创作肖像画前,常常用铅笔勾勒人物的形象和画面中的细节,其素描肖像利用线条塑造人物,结构造型准确,详尽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特征,细节要求精密。但荷尔拜因的线只是对物象轮廓的勾画以及形体的塑造,不带有情感色彩。曾鲸肖像画外轮廓及衣褶都采用线条来传达主观情感,线条灵动有韵味。与西方写实绘画相比,我国绘画善用线条本身的变化塑造人物,具有中国画独有的审美价值,水墨和线条是我国绘画独特的造型手段。
2.1.3 画面布局
东西方的哲学理念不同,因此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构图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画讲究章法、布局,这是中国画的骨骼。东晋顾恺之首先在《论画》中提到置陈布势,谢赫又在六法中提出了经营位置[3],这都是在说中国画的章法,以上观点根深蒂固,一直被中国画家沿用。中国画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有着本质的区别。国画的视点不是固定的,而是进行多角度、多方面观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中国画注重留白,追求意境的表达,画面层次丰富。
曾鲸肖像画采用散点透视,對人物进行多角度刻画,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细致的观察,深入感受,再进行描绘,达到绘画的意象性。在《葛一龙像》中,葛一龙头戴黑巾帽,身着白衣,眼睛直视远方,若有所思,气定神闲。其倾斜倚书席地而坐,面部用淡墨线条勾勒,淡赭石色层层晕染,突出体积感,衣纹用墨线勾染,对比强烈。该作品将葛一龙读书好古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在画面中呈现三角形构图,背景作留白处理,反复罩染,使得人物在空白背景下营造出无限的意境。画中还有书法及印章,这都是画面章法的体现。诗、书、画、印是中国特有的表现形式,相辅相成,唐代王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达了书画的意境之美。
荷尔拜因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塑造的人物符合其人物性格和艺术形象。其以静态的方式,对人物进行现场写生,采用焦点透视法,运用半身像构图,达到科学的立体效果,画面真实,布局饱满。荷尔拜因在吸收意大利艺术的同时,受尼德兰美术影响,“在艺术创作中倾向表现形象的完整性、布局的条理性,以及细节的深入刻画”,作品更注重写实性。伊拉斯谟就是他的绘画对象之一,伊拉斯谟是荷兰一位伟大的学者,荷尔拜因曾为伊拉斯谟绘制三幅肖像画,但《伊拉斯谟像》是最出色的一幅。作品中伊拉斯谟侧身而坐,头戴黑色的帽子,身穿皮毛大衣,眼睛微眯,鼻梁高挑,嘴唇紧致,手在本上书写。画家对手上的戒指也进行了细节处理,刻画了伊拉斯谟聚精会神、奋笔疾书的状态。采用半身像构图,人物占据画面的2/3,背景为一块暗色花布,繁而不乱,虚实结合,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使得人物面部更加显眼。该作品对伊拉斯谟当时所处的环境及状态进行了描绘,与曾鲸画面表现的意境相比,荷尔拜因对人物的塑造更加写实、严谨,真实地反映了人物所处的环境。
2.1.4 色彩表现
中国画讲究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注重干湿浓淡的变化,色彩淡雅,颜色通透;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色彩的表达,及其在光线、环境影响下的变化,善于运用解剖和透视,颜色有很强的覆盖性。曾鲸肖像画面部运用凹凸明暗的画法,多运用赭石、绯红、粉染等颜色,衣服主要用墨。其通过主观感受重新对物象进行归纳,将其灵活地运用到画中。清代姜绍书的《无声诗史》记载:“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4]
中国画对色的运用,首先体现在对墨的表现方式上,通过水来控制墨的浓度,将浓淡干湿、虚实相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中国画独有的色彩语言。中国画色彩比较单调,没有光线的变化,人物的平面感较强,多表现二维空间,且画面背景采用留白处理,更容易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西方色彩注重写实和光线的变化,明暗处理,将艺术和科学紧密联系。颜色可以层层覆盖,追求细腻、严谨的绘画风格。
荷尔拜因的肖像画色彩丰富,用色大胆,追求物象的真实性,还原度极高,笔下人物惟妙惟肖,层次复杂。其面部处理遵循西方的绘画技法,多用色彩的明暗、浓淡、冷暖、厚薄来表现物象结构,这与西方绘画注重色彩和自然环境的特点有关。其作品《阿莫巴赫的像》采用不间断的色彩,是荷尔拜因风格进步的标志[5]。曾鲸的肖像画面部虽然有写实倾向,色彩有明暗的处理,但这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技法的结果,与荷尔拜因受光线、透视及环境变化影响的写实画作是不同的。西方绘画偏现实,是理性的表现;中国画更加感性,是情感的表达。
2.2 曾鲸与荷尔拜因肖像画之同
曾鲸与荷尔拜因同处于中西方肖像画变革时期,经济的繁荣、思想意识上的解放,使得曾鲸与荷尔拜因注重人物性格的描绘及个性化的表达,准确地描绘人物肉体和精神特征。曾鲸与荷尔拜因肖像画最大的共同点是写实性。明朝后期,西方画传入中国,肖像画不仅注重神似,而且更加逼真,细节描绘得更加细致。民间画家的兴起使得绘画向写实性方向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将物象转向了现实生活的人,更加注重人物的形象特征,展现人物性格,肖像画更加真实[6]。
3 结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绘画艺术有不同的民族特征,即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绘画结构语言的不同特质。曾鲸与荷尔拜因虽处于相似的历史背景下,但以不同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具有自身风格的肖像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精神气韵,更加重视自己内心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交流越来越密切,绘画领域的碰撞不可避免,中国绘画在借鉴西方绘画的同时,更要保持自己独特的气质,这是中国画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赵媛媛.从曾鲸肖像画看中国人物画表现手法的转变[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2] 单国强.古书画史论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341-342.
[3] 俎道宝.浅谈中国画的构图与情感[J].科教导刊,2016(14):57-58.
[4]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16.
[5] 靳技科.历史中的艺术,艺术中的历史[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6] 马磊.荷尔拜因肖像画与曾鲸肖像画对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作者简介:赵海波(1969—),男,山东莱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
杨梦真(1997—),女,山东德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