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军
“搞艺术不能将就,要讲究”,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导演艺术家蓝天野毕生的追求。他的人生虽然谢幕了,却把众多的艺术形象留给了我们,更把崇高的艺德和人格风范留给了我们。这种“搞艺术不能将就,要讲究”的精神追求,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思想境界,也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要讲究”,就要对党忠诚不虚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蓝天野坦荡纯粹。因为身处敌占区,蓝天野入党没有仪式、没有宣誓,但他生前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1945年9月23日。他从那天起就对自己说:“你是个党员,你就把你自己的全部都交给党。一辈子听党的话。”入党没有多长时间,组织交给他新的任务——转行做话剧演员。从此,他放弃了自己一年多的油画学习,用一生践行了“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诺言,始终秉持一生奉献给人民文艺事业的品格。今天,面对现实中的八面来风,我们更要胸中有情怀、心中念家国,以内心的坚守让信仰愈发鲜活,让理想之光照进现实,让奋斗脚步永不停息,以“无我”的境界涵养清澈、成就纯粹。北京人艺原导演苏民曾感慨,蓝天野身上拥有一种难得的高贵气质。“如果不懂得什么叫作献身,什么是忠诚于自己的信仰,也就不懂得什么叫作崇高,也就不会拥有生命的激情与创造力,不会成就高贵的品格。”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格局境界,才能使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熠熠生辉。
“要讲究”,就要心系观众不忘本。“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扎实磨炼演技,融入角色比什么都重要。”在蓝天野的漫漫人生路上,不争名利、不丢主业、不言放弃,心系观众、献身艺术、始终如一、忠贞不渝。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对蓝天野而言,当演员就得像真的,醋打哪儿酸,盐打哪儿咸,都值得反复琢磨。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从1944年投身话剧事业,到2020年登台出演北京人艺经典名剧《家》,再到2021年以导演身份携《吴王金戈越王剑》三登首都剧场,在长达77年的时光里,先后在《北京人》《茶馆》《关汉卿》等70余部话剧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明饱满的艺术形象。没有“征行”,就难有生活和体悟,也难有诗和远方。以前演《茶馆》时,曾有一个观众说:“看了你们的戏,我才知道革命为什么发生。”这句话,蓝天野记住了,“这比夸我们演得好更高兴。观众看了戏能有所思考,这让我感觉到,演员这个职业是有意义的。让观众受到感动,引发思考,是最高褒奖。”不同的人,对待名利会有不同的态度,这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与高度。你对群众有多真,群众对你就有多亲。新征程上,党员干部为民务实等不得、慢不得、假不得,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捧在“手上”,把自己当成群众的“娘家人”,才能用一件件实事汇成民生暖流,化作阳光雨露,让群众生活更加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
“要讲究”,就要终身奋斗不懈怠。千德万业,日怠废而无成。拼搏到底、不懈奋斗,是人生的态度,也是成功的关键。面对“你的故乡在哪里”的提问,蓝天野欣然答道:“我的故乡在舞台。”
最快的脚步不是沖刺,而是坚持。是鲜花,就要散发芳香;有才华,就要报效祖国。84岁出演巴金作品《家》中的反派人物冯乐山,在台上跌跤骨折,第二天为了不影响大家的进度依旧出现在排练现场;94岁再次执导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排练演出时他到的最早,手把手传授演员声台形表基本功,盯现场到深夜,散戏后才肯离开。“作为演员,你尽到了什么责任?”这是60年前蓝天野在《生活对演员的鼓舞》一文中的发问,而今他用行动告诉后人如何三省吾身,时刻自我警醒。事业无止境,守成没有出路,奋进才有未来。在新征程上,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唯有敢闯敢干,久久为功,才能梦想成真;唯有脚踏实地,务求实效,才能行稳致远。
青春因梦想而不老,梦想因努力而开花。党员身份没有“到期”一说,应当是“一日入党,终生在党”。
有了“要讲究”的行为自觉,还有什么样的目标不能实现,还有什么样的梦想不能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