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祥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汕尾 516600)
2019 年4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1],正式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 证书制度试点旨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和加速学习型社会建设。 试点方案提出,要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促进书证融通。 为了推进 “1”和“X” 的有机衔接,1+X 证书制度试点要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相结合。为此,有必要调查分析职业技能试点证书,分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重构课程模块和优化课程体系。
1+X 证书制度中“1”是学历证书,“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学历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学制系统内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了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 其特点是全面性、基础性和系统性[2]。 学历证书能否获得的主要依据是是否达成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所以“1”的核心要素是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反映个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综合水平的凭证。其特点是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核准是自上而下的,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是源于在产业调整中把握新工艺、新业态的变化要求,是自下而上的。因此,学历教育是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基础, 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是学历教育的补充、强化和拓展。
教育部在 《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要与经济社会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五个对接”中,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1+X 证书制度的目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推进1+X 证书制度的逻辑主线,专业与产业对接是推进1+X 证书制度的总体思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推进1+X 证书制度的主要安排,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落实1+X 证书制度的关键内容。
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查询系统”的查询信息,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共计1109 个。 职业技能标准中有电子商务师,但没有跨境电商师。[4]目前,跨境电商已经成为经济贸易的重要方式, 说明职业技能标准有明显的滞后性。究其原因,随着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现有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不能覆盖全部新工艺、新业态产生的新职业。这种从国家公布职业技能标准到实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必然会导致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1+X 证书制度由政府相关部门发起,由一线的企业负责制定职业技能标准,然后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书证融通和课证融通,充分解决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的滞后性问题。
通过1+X 证书制度搭建职业教育与技术人才需求的桥梁,使1+X 证书制度成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粘结剂”和“连通器”。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关系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关系的下级分解和体现, 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主要关系是基础与补充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关系是互融互补的关系。[5]
根据教育部官网关于1+X 证书制度的相关文件,1+X 证书制度的第二批试点证书中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证书有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和网店运营推广, 第三批试点证书中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证书是跨境电商B2B 数据运营,第四批试点证书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比如跨境电商海外营销、 跨境电商B2C数据运营、供应链运营、网络直播运营、媒体融通运营、新媒体运营、自媒体运营、短视频数字化运营、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等涉及到电子商务专业的各个课程模块。
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的信息查询统计, 结合职业技能证书与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相关性, 剔除相关性低的证书,从教育部遴选的第一、二、三、四批446个试点证书中筛选出电子商务专业相关度高的38个技能证书, 然后按照电子商务相关证书功能的不同对相关试点证书进行分类,证书分为基础运营类、营销大类、新技术类。 其中,运营类证书18 个、营销类证书12 个、新技术类证书8 个。 另外选出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度稍低的拓展类证书13 个,主要包括应用开发、数字艺术和网络安全方面的证书(见表1)。
表1 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分类与名称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证书数量比较多,技能证书基本覆盖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的实际能力要求的范围, 技能证书依据的职业技能标准基本上能对应具体岗位的要求。
1.不同类别的技能证书数量分布不均衡。 以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为代表的热点营销类证书和数据分析类技能证书数量相对较多, 拓展类证书中的网络安全类技能证书数量较多,农产品电商运营、汽车电商服务平台运营与管理等特定行业类的证书比较少, 微信小程序开发和安卓应用开发类等的技能证书比较少。
2.重复交叉的技能证书数量较多。 虽然有些证书在字面表述不一样, 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却是大同小异,所以证书的命名需要规范化。 例如,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运营与新媒体营销三个证书具有高度相似性, 供应链数据分析与供应链运营两个证书具有较高相似度,网络直播编导、网络直播技术、网络直播运营和直播电商四个证书具有较高相似度,数据营销、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四个技能证书也具有高度相似性。
3.由于定位不准确导致证书的命名含糊。比如,“智能物流仓储运维”证书中的“运维”原意是“运营和维护”,其实“运营”就已经包含了“维护”的意义。另外, 运营类和技术类的区别不清楚也容易导致技能证书的定位不准确。
4.有些技能证书涵盖的内容范围不适当。 有些技能证书的涵盖的范围太大,例如,跨境电子商务多平台运营和网店运营推广两个证书的内容范围比较大,由于电商平台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建议以一个平台运营的内容范围作为确定单位技能证书的依据。有些技能证书的涵盖的范围太小,例如:网络直播编导证书网络直播技术中的一个业务项目, 当前网络直播编导是否发展到了成为网络直播岗位的关键项目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有研究者曾提出以能力培养作为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逻辑。 在1+X 证书制度的背景下,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课征融通, 充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 就必须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对课程体系的适切性作为遴选证书的标准。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适切性: 一是要研究技能证书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要考虑技能证书的内容是否和课程内容契合, 三是要判断技能证书的培训方式是否补充和拓展了课程教学方式[6]。
1+X 证书制度是一个错综复杂、 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关系在整个制度设计中有很多交集,是相互融通的关系。《试点方案》指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逐级落实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所以,随着产业经济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的产生,要通过双向的方式实现课证融通。课程优化是实现课证融通的必经之路, 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兼顾两个逻辑:专业逻辑和职业逻辑。 一方面,课程调整和重构需要考量专业的特点, 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来进行课程模块的布局、 排序和内容调整;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的优化要遵循职业逻辑生成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要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优化。
1.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调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模块的布局。 2021 年教育部发布了高职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其中包括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学时安排和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包括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7]。基础模块一般可以在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教育范围内完成, 拓展模块需要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从技能证书中进行增补。 电子商务专业兼具信息技术专业和经济商贸课程专业的特点,下面根据教育部的高职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关主题,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定位,梳理以上两者的对应关系。当然在实践中,有必要同时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属于商务行业特点, 结合电子商务行业的运作进行适当的取舍(见表2)。
表2 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对应关系表
2.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顺序。根据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电子商务职业设四级,分别是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和高级电子商务师(见表3)。 以电子商务师为例, 它的职业技能要求包括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知识要求包括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两个内容。全面准确的理解国家电子商务师的职业标准有利于科学设置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 准确把握课程设置重点,厘定不同难易程度的课程模块,合理安排课程的顺序。
表3 国家职业电子商务师的职业技能要求
3.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调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内容。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与其他课程一样, 要以能力培养作为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逻辑, 以模块化为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组建方式[8]。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模块依照对电子商务行业实践的知识、素质、能力和情感态度等要求的分解,可以分为十大模块,即网络使用、网络营销、电子交易、电子支付、支付安全、物流配送、网站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管理、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把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知识、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网络营销基础知识、电子支付知识、物流配送基础知识、 电子商务安全基础知识等知识模块融合在十大模块中,不另外单列。电子商务法律法的内容规宜融合在电子支付和支付安全等模块中。
网络使用、电子交易、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尚无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网站建设与管理属于拓展课程, 也无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网络直播、新媒体、数字影像等新技术新业态得到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重新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或增加或删减课程,或重新组合课程模块,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要求。为此,可以把电子商务的课程模块进行整理和重构(见表 4)。
表4 调整后的专业课程模块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对应表
根据上面的专业课程模块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对应表,遴选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利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替换和补充。 课程调整的做法是课程和证书内容相似度高的内容进行替换,相似度低的课程进行补充。这样遴选的专业课程能充分对接产业的变化和符合岗位的要求, 也体现了产教融合和书证融通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要成为一个开放、多元、机动的系统,这是实现课证融通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课程设置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要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优化,另一方面,优化课程体系要厘清岗位要求、证书、课程的对应关系以及梳理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关系。在课程体系中,要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逻辑, 以应用知识的结构—工作过程为积分路径, 将其他知识结构在工作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予以集成[9]。 课程结构的生产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工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动态的过程。具体地说,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课程重构包含三个层次:课程体系、课程单元、课程教学,分别对应课程结构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在宏观层面要根据岗位的技能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参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标准构建课程单元,根据工作过程的知识、技能结构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和调整教学方法。当然,课程模块的重构还会涉及到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等内容。课程目标要个性化和复合化,课程内容强调动态调整,课程结构要复合化和模块化,课程实施要转向生成化的实践教学, 课程评价要社会化多元评价[10]。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式下, 职业院校实施课证融通是推进1+X 证书制度的必由之路。 实施电子商务专业课证融通,就需要重构课程模块,要参考技能证书的布点优化课程模块, 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调整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逻辑生成课程结构。当然,重构课程模块和进一步实现书证融通需要良好的制度生态大环境, 要产教深度融合和专业产业精准对接,校企共建专业、基地和师资团队,通过企业和社会调查,形成实践主导、书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