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琦琦 贾璐枝 缪椰 张东 张红 汪瑞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时间段基数大的特征,决定居家养老模式是主流的养老模式。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对老旧住宅进行适老性改造设计,以南京市锁金村的住宅为切入点,对适老性空间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南京锁金村的现有状况提出适老性改造的措施。
【关键词】适老性改造;居家养老;室内空间
1引言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何解决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话题,我国在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205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5亿。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早,经历了由老龄化到老年型的漫长过渡周期,瑞典经历了85年,英国经历了45年,德国经历了46年。早在19世纪末期,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西欧国家,以瑞典为代表的的北欧的国家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英国是西方实行福利政策最早的国家,从一般的居室设计提出“一生的家园”概念;法国多为收容所、老年公寓、护理院和中长期老年医院四类;美国老年社区规划设计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与当代先进科技结合,进行整体设计研究;日本的适老化通用设计最为领先,也非常注重适老化细节设计,从各个层面关心老人。我国适老化改造仍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已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在2019年,我国为了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问题,提出了依据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聚焦于“一老一小”,老人方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协同发展的养老体系,居家养老体系将成为重点,本文也着重聚焦于南京锁金村老旧住宅的适老性改造进行研究。
2.锁金村社区适老性改造
锁金村成立于1984年,街道位于南京市东北部,此处是南京先民最早居住的地区。锁金村的“金”即“金陵”,传战国时楚威王为镇压王气而命名之。锁金村坐落在玄武湖畔、紫金山麓,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极佳。
2.1公共空间使用现状:
2.1.1锁金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但随社区年代久远,也存在些许缺憾,主要表现以下三处:
第一,部分车辆占用两边人行道,地面虽划分停车位,但缺乏一定合理性,尤其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车辆还将继续增加,未来停车位数量堪忧,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内路面交通情况。
第二,随有对台阶设置方便轮椅、推车通行的设计,但坡度较高,缺乏一定安全性。
第三,社区内绿化覆盖率高,但提供的休闲娱乐设施以及休憩场所不足,尤其是社区内以老年居民为主,难以提供充足桌椅、健身器材等设施,以便于大多数老年居民谈笑风生、锻炼身体。
2.1.2锁金村居民的现有人文状态:该居民均具有一定的自制能力,皆能良好的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锁金村作为全国闻名的示范小区,在组织领导、社区党建、开展社区法制建设、政治文明、深化社区民主自治、搭建样众参与的“阳光平台”等项目中都积极的开展活动,可见锁金村社区人文荟萃,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风貌。
2.2室内空间使用现状
老人居住类型大致分为五类,分别是定位为健康低龄老人或老人家庭且收入较高,未必完全符合无障碍设计但需要包容有适老性设计,有利于未来的改造更新的ATF类型;定位中等收入的健康中低龄独居老人,适用无障碍环境设计和通用设计标准的ARF类型;定位中上水平的独居老人,适用住宅和机构合并方式的ARM类型;定位于低收入非家庭居住模式的ANL类型;定位于中上水平服务层次丰富的AMC类型。居住形态方面,家庭結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有所下降,超6成老年人处于“独立居住”状态(一个人居住或与配偶同住)。住房状况方面,老年人整体居住环境一般,半数老年人现居房屋建成年数超过20年;老年人居住现代化适应水平较高,大部分住在中低层楼房中,但电梯配置率不高,居住在两层及以上楼房的老年人中,仅有约12%有电梯;老年人主力居住户型为两居和三居室,且居住空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通电率和自来水覆盖率超过90%,洗澡设施和厕所冲水设施覆盖率均达60%以上。
3.锁金村社区适老改造策略
3.1公共空间的适老性设计
由于锁金村社区建设年代较早,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老年群体对于公共空间布局的满意度整体不高,未能与老年人活动的需求相匹配,除此之外,活动空间可达性较差,导致存在活动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差异性。
在集成活动领域大多为开放型交往空间,如公园、绿地、广场、老年俱乐部或活动室。而通过调研发现,锁金村社区功能有限,适当增加社区功能,为老年群体提供娱乐和交流信息的机会,从而缓解老人们的孤寂感。
3.1.1完善小区功能,充分利用闲置空间:选适合区域设立胶囊活动系列,将商业中的胶囊活动运用其中,定期活动主题如陶艺、咖啡、园艺、音乐、舞蹈等,让老人更多融入当下生活中;在特殊节日组织老人参加活动。
3.1.2增加街道的趣味性,将街头定义为改造展示区,坚持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结合南京锁金村遗址,将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结合,多处地方增设环境小品,如几何印纹硬陶,饰有绳纹、方格纹、弦纹等,恢复老年人对城市的记忆和体验。
3.1.3提高可持续资源的使用频率,打造可持续化适老性社区,实现资源再利用:发光水泥在白天吸收阳光并在夜间发射热量,晚上可用于道路标志,便于晚间老人散步;适当的使用模块化竹更能让老人放松心情;利用透明木材可以减少对人造光的使用,也可以给老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3.2室内空间的适老性设计
室内空间作为老年人经常活动的空间,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改善室内环境,提高空间利用率是增加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3.2.1安全性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器官的衰退,老年人的安全保险因素日趋下降,生理功能、代谢功能障碍、思维紊乱、记忆减退、行动迟缓、感觉迟钝、视力下降等生理机能的衰退型变化,加大了老年人生活安全的危险因素。
(1)动线和布局:
动线:对于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应该是障碍较少且极易通过及活动的,减少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还需通过多重障碍的绕行活动,以便自由使用,在空间布局问题上,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功能场所路线的距离应设计适当,不宜过远,节约一定的时间,节省体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走动的路线。在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群体,应适当增加一些辅助工具,帮助他们进行活动,使之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也需要保障行动路线可以使轮椅通过,使特殊时期群体得到便利,减小危险存在的概率。老年人的个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走动路线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老年人的隐私性也要有保护要求。最主要的是让老年人用最快最便捷地完成他所需的动作要求,对于方便去卫生间,要考虑好卫生间的位置和卫生间的开门方向。消除屋内高低差,防止老人摔倒,老人的活动空间应该是障碍较少且极易通过和活动的,减少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多重障碍的绕行活动;餐厅需要注意与厨房、起居厅保持较为通透的视线关系,客餐厅可以设计成环形动线,更便于走动,预防发生意外得不到及时措施;卧室进门处不宜有狭窄拐角;保障行动路线可以使轮椅通过,使特殊时期群体得到便利,减小危险存在的概率。
布局:厨房的空间应开阔明朗,障碍少,行走距离充裕。进餐区可以采用LDK构成的设计,门厅与厨房便门相邻设置,能够乘坐轮椅制作食物的L形和U形厨房,使做饭、吃饭的行动能够轻松地进行,就要设法缩短流线,方便配餐;卫生间最好与卧室等经常使用的房间相邻,可以缩短移动距离,并尽可能减小各空间的温差。另外,如果能够一室化设置,既方便相关的行为,也易于确保护理空间;客厅范围不宜过大或者过小,范围过大,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助力不便,范围过小,又可能存在阻碍问题,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概率。由于老人视力、听力均有所衰减,沙发前断和电视间的距离为2-~3米;地面宜采用木地板、防滑地砖、PVC地胶等防滑、防反光、质软、易于清洁的材料;卧室面积依据《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双人卧室不应小于12㎡,单人卧室不应小于8㎡,兼起居的卧室不应小于15㎡。除了睡觉所需的床,老人卧室还要根据便捷性设置所需要的储物空间,储物家具也需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来购置,满足老人身高需求,避免在拿取物品的时候感觉到不适而导致潜在的危险。对于床的选型和布置需要注意,留出一定的护理空间,在床头或者老人方便触碰的地方设置紧急呼叫器,设置床尾板为特定需求增加便利、放置物品;老年人居住空间中的阳台最好满足晾晒衣物,种植花草,活动,晒太阳,放闲置物品等功能需求,同时也要保证轮椅回转等其他活动的需求空间。阳台最好采用推拉门,使室内空间充分利用。阳光的照射,阳台与室内也要采用无高差的衔接设计,设置斜坡过渡,防止老人摔倒。坐具旁边设置小椅,方便老人放置常用物品,提高便捷性。
(2)无障碍设计:
浴室空间经常有水汽围绕,潮湿危险,在老人的活动空间中需尤为注意。在卫生间门口不应局部铺设地毯,容易绊倒老人,如需必要应选用防滑地垫,同时卫生间不应存在明显高低差和门槛,对老人的行动容易造成阻碍,成为危险因素。增加纵向扶手、横向扶手、L形扶手,浴缸出入用踏板、浴缸内坐凳的设置。安装扶手和折椅,便于老人助力,马桶周围设置扶手,防止老人摔倒。同时尊重老人的心理需求,遵从老人的生活习惯,将无障碍设计融入家具设计中,将栏杆融入到洁具的使用中,而不是单独存在。潜在化设计将更能满足老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需求。
(3)智能家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家具依旧在老人生活中常青不倒,但智能家具的出现能为老人提供更加可靠的保护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对老人而言,易用性与人性化非常重要,老年人随著年龄的增长,认知和接受能力越来越差,现代家电越来越难操作,而智能家具服务则能够给老人提供更加便捷的解决方法,也不会被科技发展的时代遗忘。
老年人出门经常会忘记带钥匙,而智能门锁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指纹、密码、人脸识别等多种开锁方式,方便快捷,同时可以配套可视化门铃,老人可以轻松看到来客,子女也可通过录像确保老人的安危。当老年人独自在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很容易睡着,当达到一定时间后,沙发上的压力传感器自动反馈给终端系统,终端系统会发出提醒,让老年人回到床上进行休息;空调的智能化控制、灯光的智能化控制、加湿器和空气净化器的智能化控制。当室内温度或湿度达到设定值时,智能家居服务终端可智能化的控制空调、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来增加温度或湿度。
而厨房向来是危险之地,城市灶台大多使用煤气灶,如若不注意,老年人很容易造成煤气中毒、火灾等情况发生。自动检测报警功能,则会自动检测厨房煤气浓度,自动关闭阀门,以防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会自动联网,及时通知监护人。
3.2.2舒适性要求:老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住宅装饰和装修方面,要尽量照顾到老人家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多个装修上面会让老人家觉得不便和不快的细节,才能营造出真正舒适优雅、简洁方便的生活环境。
(1)适老性家具
由于老人身体机能退化,对于沙发的生理需求与平常不同,在选择上应挑选坐垫软硬适中,高度较高且深度较浅的沙发,同时扶手设有高低配置的细节,既满足老人躺坐时的舒适度,又满足站起时需要扶握的支撑力需求。老年人的居家活动时间相对较长,通常喜欢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报纸、听收音机等,因此沙发是否适宜老人长时间躺坐非常关键。
随着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下降,经常会出现失眠现象,起夜行为也大大增加。舒适的床铺可以为老人舒缓失眠情绪,宽广的床面能使老人翻身时不用缩手缩脚,有充足的安全感。因个人的身材差异,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床的铺面高度不得高于450mm,老人床铺的高度应适宜在400~500mm,床面太高会导致老人上床吃力,下床容易重心不稳易摔倒,床面太低会导致老人起身困难,同时在睡眠时容易吸入地面灰尘,造成呼吸不适。
针对老一辈的思想,在厨房应该设置中部柜和台下柜来满足厨房中所需用品的收纳需求。简易的橱柜,可以节省更多的空间,使收纳便捷。对于轮椅老人,要将台面下方空间留出不少于650mm高,净深不宜少于3000mm,这样老人有较为舒适的空间可以容纳腿部。
(2)色彩、灯光、材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色彩对于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影响较大。高纯度和高明度的色彩可以减少老人的孤独失落心理,但同时也会增加老人的敏感和精神活跃度。老年人居住空间的配色应偏向舒缓、平和的色系要求,多采用中性色,一般宜采用浅米黄、浅蓝、浅绿,明度不易过高。忌用红、橙等过于亮眼的颜色,会引起老人心率加速,血压提高。
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对于居住环境的变化较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更为敏感,适宜的室内环境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起居室和卧室作为老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与老人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照明设计在其中体现重要作用。
起夜是多数老年人每天面临的一个问题,夜间去卫生间往往需要灯光的引导,而过亮的灯光造成老人的精神活跃度提高,产生兴奋感,从而导致老人难以再次进入睡眠,失眠现象又会导致心理情绪焦虑,更加难以入睡。老人因视觉能力下降,过暗的灯光则难以引导老人安全到达卫生间,同时易产生恐慌和疲惫的心理情绪。根据室内空间照明照度值,老年人卧室空间主光源照明应达到75lx的平均照度,地面照度不到60lx;对夜间起夜路线进行间接照明,使卧室平均照度达到15lx,地面照度高达55lx,既实现照明作用,又较少影响老人精神活跃度。
考虑到老人起夜时,照明开关不能方便开启;入睡时关灯,视力不能快速适应黑暗环境。关注老人的使用需求,可设置感应开关,在老人下床时自动感应,以带状灯光引导老人。
相较于夜间灯光的昏暗带来的不变,白天地面反射的太阳光、阴雨天暴露在视线内的筒射光,都极为容易使老人产生眩光感受。老年人因视网膜的新陈代谢功能下降,眩光造成的伤害很有可能演变为不可逆的损伤。
室内筒灯的設计可藏入吊顶,通过微调灯光角度,抬高灯光安装高度,减少直射光,达到见光不见灯的效果。也可选用可调节亮度的灯具,让老人自行选择舒适的光亮,也有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在地面、墙面等易反光面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低光度的材质,反光系数宜控制在0.3~0.5之间。
同时更多地采用间接照明作为主要照明,更合理的规划灯光方案。例如厨房空间,可选用高低照明灯具结合布置,设置一个环境光,在柜体内部布置感应灯带,方便找寻物品。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老人对自然材质的喜好偏高,愿意选择带有纹理的木材作为装修材料,带有图案的布料作为装饰布艺,相对而讲,金属材质等人工合成材料则并不被老人喜爱。自然材质能给老人带来温暖、舒适的感受,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老人,更加向往充满自然气息的居家环境。
4结语
在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背景下,“适老性”可作为老旧住宅空间微更新改造的一个出发点和目的,以南京锁金村区域为分析目标,从室内的动线分析、功能分析和采光照明分析到居住外环境的规划分析,满足基本的需求安全、便利和舒适,达到适老化改造的九个原则“四通一平,两多两匀”,智能技术用来辅助老人居家的生活,解决老人融入数字生活的困难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原林,王湘,老年心理特征与养老居室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6
[3]王洪羿,走向交互设计的养老建筑[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5
[4]刘正权,胡国力,翟传明等,居家适老化设计与评价[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21.3
[5]赵和生,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
[6]白舸、窦逗、刘雨柔,促进适老性为导向的生活型街道品质提升策略——以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社区为例[J],2020,95-80
通讯作者:汪瑞(1988.04-),女,汉族,江苏南京人,任教于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美学、环境设计。
项目名称:《老旧住宅的居住适老性改造-以南京锁金村为例》,项目号:20211364601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