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嫦
(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佛山 528000)
胃痛又称“胃脘痛”,西医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上消化道疾病均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1]。胃脘痛发作通常与素体脾虚、七情不遂、饮食不节、外邪犯胃、过度劳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证型。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口服配合耳穴疗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110例我院收治的肝胃不和型胃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胃脘痛-肝胃不和证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伴有消化性溃疡、胃出血、胃食管反流、恶性肿瘤等其他消化系疾病;②伴有严重肝肾功能疾病;③酗酒;④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等。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研究组男21例,女34例;年龄14~83岁,平均(51.2±9.15)岁;对照组男15例,女40例;年龄13~85岁,平均(49.7±10.5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胃痛方加减(甘草5g,柿蒂10g,乌药10g,羊草结10g,鱼古15g,鸡内金10g,陈皮5g,延胡索10g,柴胡10g,木香(后下)10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5g/干姜3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0g,腹胀者加厚朴20g,大便不通者加大黄10g。煎服方法:头煎加水1000mL,饮片先浸泡30min,大火煮开后,小火煎煮30min左右,快好之前的5min下后下,煎好后取汁400mL左右;二煎加水750mL,大火煮开后,小火煎煮30min左右,取汁300mL左右。两煎相混,平均分早、中、晚3次分服。研究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耳穴疗法,取穴:胃,脾,肝,十二指肠,皮质下,神门,内分泌。具体方法:局部消毒后,将0.5cm×0.5cm方块胶布(中央含中药王不留行籽)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以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热感为原则。每天揉按3次,每次5~10min。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d。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中医主症进行积分,包括脘腹胀痛、胁肋胀痛、吞酸、嗳气呃逆,无为0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4分,重度为6分,各项相加为总分。并根据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总积分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总积分降低95%以上为治愈,降低70%~95%为显效,降低30%~70%为有效,降低未达到30%为无效[2]。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主症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积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脘腹胀痛 胁肋胀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研究组(n=55)5.05±1.01 1.02±0.21* 1.05±0.23 0.25±0.07* 2.65±0.34对照组(n=55)5.08±1.03 1.89±0.24* 1.09±0.21 0.47±0.04* 2.58±0.36 t值 0.154 20.232 0.952 20.237 1.048 P值 0.878 0.000 0.343 0.000 0.297吞酸治疗后0.36±0.10*0.73±0.12*17.567 0.000嗳气呃逆 总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2.73±0.35 0.44±0.07*10.84±1.91 2.07±0.11*2.69±0.33 0.73±0.11*10.69±1.85 3.82±0.24*0.617 16.495 0.418 49.159 0.539 0.000 0.677 0.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5%,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χ2=5.238,P=0.022),详见表2。
表2 临床疗效 [n(%)]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证,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脾胃皆属土,主运化受纳;肝属木,主疏泄。肝失疏泄,将致气机不畅,木郁克土,则致脾失健运,胃气不降,纳降受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最终酿成瘀、毒、痰、湿阻滞胃络,属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应以调畅气机、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原则[3]。本研究组方思路:柿蒂归胃经,降气止呃;乌药行气止痛散寒;羊草结降逆止呕,止心胃痛;陈皮、延胡索、木香:理气和胃止痛;鱼谷制酸止痛;鸡内金消食,辅助恢复胃通降功能;柴胡、黄芩开少阳枢机;半夏降逆止呕,生姜/干姜散寒和胃,甘草调和诸药,上述诸药,共凑疏肝和胃止痛的作用[4-7]。中医学认为,耳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紧密相连,“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上具有丰富的反应点和穴位,刺激相应穴位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作用。中药王不留行具有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作用[8]。本研究以压豆的方法刺激胃、肝、脾、神门、内分泌等耳穴,对于胃、肝、脾、内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神门穴为止痛要穴,刺激该穴可镇痛。本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中医主症积分均明显降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94.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说明采取中药口服配合耳穴疗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痛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样本量少,分组单一,结果分析少,没有深入探究中药口服配合耳穴疗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痛患者的具体机制及对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联合多家中医院,扩大样本量,设立多个组别深入探究。为肝胃不和型胃痛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肝胃不和型胃痛患者采取中药口服配合耳穴疗法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