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展谋
(梅江区深梅眼科医院眼科,广东梅州 514000)
黄斑前膜主要是指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形成的一层纤维膜,常常伴部分或者整个玻璃体后脱离[1]。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anterior membrane,IMEM)是典型的一种病变,好发群体是50岁以上的人群,该病容易引起诸多症状,如视力下降、视物变形、黄斑水肿、血管变形扭曲等[2]。针对IMEM常是应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在手术具体实施上,采取玻璃体切割术能够有效剥除黄斑前膜,且经吲哚菁绿染色可并剥除内界膜,能够尽快复原视网膜褶皱,促进黄斑区解剖结构的恢复[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属于无创、方便、快捷的一种血管影像学检查工具,应用这一检查方式可以分层观察到视网膜浅层以及深层毛细血管,并且还可以观察早期有无明显渗漏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显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了解IMEM手术前后视网膜形态改变,为患者的术后早期合理干预提供有利参考借鉴,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IMEM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4例,女性46例。纳入标准:散瞳前置镜检查、彩色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明确黄斑区有金箔样反光带、黄斑部视网膜增厚及黄斑视网膜前中强反射信号条带,符合特发性黄斑前膜临床诊断标准;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因糖尿病、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性病变、既往眼外伤及内眼手术等因素导致的继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合并发育性先天性视网膜前膜、重度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6D的高度近视眼或青光眼的患者;既往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病史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患者均是采取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手术均是安排具备丰富经验的医师操作,应用局麻方式,应用23G微套管系统,在颞下距离角膜缘大于4mm的部位注入曲安奈德(TA),将玻璃体切除,经吲哚菁绿染色剥除玻璃体后皮质、黄斑前膜至上下血管弓。测定眼压较正常略偏高可拔出23G套管针,夹闭穿刺口。
1.2.2 检查方法:在手术前后均实施眼科检查,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的检查,检查的方式是裂隙灯下检查与眼底检查。OCTA检查是选择术前进行,检查方法是患者取坐位接受检查,将下颌托置于下颌部位,患者的眼睛注视前方,持续观察蓝色光点3s,观察期间避免眨眼与偏移头位,避免结果不准确情况发生。此外注意尽可能避免眨眼及头位偏移,取视网膜血流成像3mm×3mm范围扫描检查,自动生成黄斑血流密度图像,观察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避免存在测量误差情况,重复测定3次取均值。
1.3 观察指标:手术前后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此外根据患者有无微血管扭曲分成扭曲组、非扭曲组,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的BCVA,并且对OCTA检查情况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手术结束后78例78眼的BCVA均是提高,占总数的97.50%。其余2例2眼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BCVA未出现提高的情况。术后3个月的BCVA与术前时刻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较术前时刻降低,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大部分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虽然下降但是并未降至正常水平,详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手术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情况比较(±s)
时间 n BCVA 黄斑中心凹厚度(μm)术前 80 0.16±0.06 487.25±112.26术后3个月 80 0.35±0.14 323.25±102.25 t值 - 12.138 14.345 P值 - <0.001 <0.001
2.2 扭曲组、未扭曲组BCVA比较:根据微血管情况分组,扭曲组34例,未扭曲组46例,对比术后3个月的BCVA上扭曲组明显低于未扭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扭曲组OCTA的表现如下:OCTA检查情况主要是表现注前膜部位轮廓明显,网膜褶皱,同时在深层血管部位也见视网膜线状高反射的表现,视网膜层次紊乱,血流图像见黄斑区域的血流迂曲状态;深部血流的成像检查,视网膜的毛细血管可见明显的扩张状态,血流分布稀疏并且血流处在较低信号状态;脉络膜部位存在丰富及分布均匀的血流信号,术后3个月血管扭曲情况好转。而未扭曲组OCTA表现如下:浅层图像可见前膜轮廓;深层状态图像,黄斑区视网膜表现出线状高信号状态;血流图像表现为血管在走形上趋于正常,深层未见血流层,脉络层的反射无异常表现。扭曲组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差,前膜对视网膜牵拉比较中,者使得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血管出现扭曲,视网膜明显增厚,明显影响视网膜的恢复。
表2 微血管扭曲组与未扭曲组患者的BCVA比较(±s)
表2 微血管扭曲组与未扭曲组患者的BCVA比较(±s)
组别 n 术后3个月BCVA扭曲组 34 0.76±0.14未扭曲组 46 0.52±0.05 t值 - 27.941 P值 - <0.001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关于此类疾病的具体病机尚不明确[4]。然而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加可见玻璃体的持续剥离,而受剥离的玻璃体会对视网膜的内界膜产生牵拉作用,视网膜因此移行以及增值,且大量分泌细胞因子,如此就使得黄斑前膜因此形成。
针对IMEM需要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其中行玻璃体切割术能成功的剥除黄斑前膜,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并且还可让患者视物变形情况明显改善,术后伤口愈合快、不适感低等。本研究结果显示,8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78例BCVA提高,仅2例未见明显提高情况,表明应用玻璃体切割术的效果满意,主要是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术中注射TA能加速并改善视功能,从而减轻或者控制黄斑水肿。黄斑区微血管形态及结构改变同IMEM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对具体功能的检查,应用OCTA的优势突出,表现为患者接受检查过程,不需要进行造影剂的注射,使得影像能迅速获取;检查方式也能仔细观察视网膜脉络部位微血管基本形态,尤其可显示视盘部位微血管构造的变化[5]。本研究中,在术前与术后3个月对IMEM患者进行OCTA检查,主要目的是了解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形态改变,研究结果根据微血管OCTA情况,分成扭曲组与未扭曲组,结果显示扭曲组术后3个月的BCVA高于未扭曲组。主要是黄斑前膜发生发展具有持续、缓慢的特征,在早期阶段前膜因为较薄同时较轻牵拉作用,且视网膜毛细血管屏障功能正常,血管形态症状,在组织间隙部位并未见渗漏情况,这样并不会表现出视网膜的明显变化[6]。但是前膜持续作用会使得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厚,这样使得视功能降低,术后微血管扭曲组的顺利恢复差可能是因为手术对IMEM患者前膜视网膜产生牵拉作用,黄斑区的浅层视网膜微血管扭曲,黄斑区视网膜增厚明显,如此使得视功能恢复受影响,关于手术的具体时机也因此备受争议[7-8]。所以在术后就需要早期进行随访观察,见视物变形应及时的进行手术治疗,使得术后视力改善满意。
综上所述,特发性黄斑前膜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行OCTA检查可见黄斑区厚度的改变,视力明显提高,需尽可能选择在视网膜微血管扭曲前进行手术,以获得良好视功能,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