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肝癌患者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通常在确诊时患者疾病已进入中晚期,导致临床治疗难度较高[1]。有研究认为,肝癌的发生与肝硬化的发生进展存在密切联系,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的比例高达70%以上[2]。病理学研究发现,肝癌患者癌变过程为肝硬化-再生结节-不典型再生结节-小肝癌-肝癌,在此过程之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存在相似的影像学表现[3]。目前临床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腹部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这些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直径>2cm的病灶检出效果较好,但对于直径<2cm的病灶,即小肝癌诊断特异性较差[4]。临床需提高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以达到早期鉴别诊断,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的目的[5]。基于此,本研究,探究MSCT、MRI在鉴别诊断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7例(109个病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MRI检查。患者年龄为29~68岁,平均年龄为(47.75±11.52)岁;男性51例,女性36例;病理检查肝硬化结节者31例,小肝癌者56例。
1.2 纳入标准:①均行MSCT、MRI检查;②充分知情同意者;③肝硬化者;④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硬化结节或小肝癌者;⑤单发病灶直径或多发病灶直径之和≤3cm者。
1.3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不完整者;③发生脑转移者;④合并重度心脑血管疾病者;⑤形成门静脉血栓者;⑥对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1.4.1 MSCT检查方法: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64层螺旋CT扫描机;对比剂选择:碘海醇;仪器参数:管电流设置为200~300mA,管电压设置为100~120kV,螺距设置为3,重建层厚设置为1.0~1.2mm。患者与扫描前30min服温开水500m L,取平卧位,进行屏气呼吸,于患者呼气末期时实施常规CT平扫,此次平扫的范围选择:自患者膈顶至肝部下缘。检查人员在检查时适当调整视窗,以维持病灶清晰呈现于视窗内。当患者病灶初步明确后,经患者肘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剂量为100m L,注射速度为2.5~3.0m L/s,在患者注射完成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依次在动脉期(注射后25~30s)、门静脉期(注射后65~70s)、延迟期(注射后3~10min)对全肝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相关处理。
1.4.2 MRI检查方法: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1.5T磁共振系统。MRI具体方法如下:①抑脂快捷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相关参数设置为:回波时间(TE)为(85.12±5.52ms),TR6000ms,层距为2.0mm,层厚为5.5mm,FOV为38cm×30cm,矩阵为310×225,共重复2~3个呼吸周期;②自旋回波平面成像:重复时间(TR)4800ms,TE设置为(80±40)ms,层距为2.0mm,层厚为5.5mm,FOV为38cm×40cm,矩阵为130×130;③快捷梯度回波T1W1同反向位成像:TR300ms,TE设置为40ms,层距为1.5mm,层厚为5.5mm,FOV为40cm×38cm,矩阵为200×150;④快速容积三维成像增强扫描:TR50ms,TE设置为20ms,层距为1.0mm,层厚为5.5mm,FOV为40cm×35cm,矩阵为250×160,门静脉期50s,平衡期5min,动脉期20s。
1.5 评估方法:MSCT、MRI结果采用盲法分析,检查结果均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共同阅片,参照以ELSA为标准进行良恶性分析。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1.6 观察指标:比较MSCT、MRI检查的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阳性预测值差异。
1.7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数据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MSCT、MRI检查影像学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7例109个病灶中,诊断为肝硬化结节者31例42个病灶,小肝癌者56例67个病灶。MSCT检查结果显示,诊断出肝硬化结节病灶46个,小肝癌病灶63个。MSCT结果显示肝硬化结节患者病灶强化不明显、不均匀,显示为略低密度,门静脉期增强期则显示为等密度;小肝癌显示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肝动脉期显示环形强化,门静脉期显示为与邻近肝组织密度一致。MRI检查结果显示,诊断出肝硬化结节病灶43个,小肝癌病灶66个。MRI结果显示,肝硬化结节及不典型者于T1W1显示稍高或稍低信号;小肝癌显示T1W1低信号,T2W1显示为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中动脉期显示均匀增强的高信号,延迟期及门静脉期显示低或相对较低信号。
2.2 两种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比较:MSCT诊断结果见表1,MRI诊断结果见表2。MRI检查的特异度(94.03%)、准确率(93.58%)、阳性预测值(90.70%)均高于MSCT(94.03%、93.58%、73.91%)(P<0.05),两种检查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MRI:92.86%,95.45%;MSCT:80.95%、8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肝硬化属于常见慢性肝病,为多种因素导致的机体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导致患者出现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6-7]。小肝癌发病属于复杂的长期过程,肝硬化结节则是其中的重要阶段,换而言之,肝硬化结节持续进展便可能导致小肝癌[8-9]。随着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期望在肝硬化结节未进展为小肝癌、肝癌前就被影像学检查检出,进而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螺旋CT检查肝硬化和小肝癌的常规方法为平扫和动态三期对比增强检查[10]。刘月军等[11]学者研究认为,螺旋CT的工作站后处理能力较强,可通过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3D、曲面重建等方式进行图像重建,对患者病灶进行观察。MRI的检查结果主要基于患者血供变化,肿瘤早期由患者肝动脉及门静脉进行双重供血,随着病变发展发生改变,即转变为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门静脉供血减少,而被动态增强捕捉显示。在MRI的影像学结果中,小肝癌在T2W1中90%呈现出高信号,可能与患者血窦数量增加、瘤体内脂肪变或出血有关,而在肝硬化结节的低信号中出现略高信号,则表示出现“结中结”,高度提示癌变可能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的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均高于MSCT,两种检查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差异不显著,表明MRI诊断价值高于MSCT。究其原因可能在于:MRI通过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各个序列的图像互相补充,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清晰准确地显示肿瘤组织、肝硬化结节等影像学信息[12];MSCT诊断的主要依据在于患者病灶与正常肝实质之间的密度差,尤其增强扫描反映了患者病灶及肝实质对对比剂的摄取差异。另外,袁劲松等[13]学者研究认为,典型小肝癌在MSCT增强扫描中常表现为“快进快出”,但此典型特征持续时间较短,且受个体影响差异较大,进而导致该典型在对比剂注射完成后出现的时间产生较大差异。MRI动态增强技术则通过准确显示患者病灶血流动力学情况来为疾病诊断提供信息。
综上所述,MSCT与MRI相比,MRI在鉴别诊断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中应用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