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海 郭新丽
(河南省荣军医院,河南新乡 453000)
踝关节作为人体所有负重关节中最为集中的部位,踝关节骨折在下肢骨折中较为常见[1]。由于下胫腓联合损伤时,在保证踝关节稳定性的同时,还要保留下胫腓对踝穴的顺应性调节,因而皮质骨螺钉术存在一定局限[2]。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带线骨锚修复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带线骨锚钉可以提供较强的把持力和缝合强度[3]。本研究将皮质骨螺钉固定与带线骨锚修复治疗应用于收治的116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诊治的116例旋后外旋型Ⅲ度、Ⅳ度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螺钉固定组和骨锚修复组,各58例。螺钉固定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18~73岁,平均(41.28±4.08)岁;Werber-Danis分型:B1型14例,B2型28例,B3型16例。骨锚修复组男33例,女25例;年龄19~74岁,平均(41.73±4.59)岁;Werber-Danis分型:B1型17例,B2型27例,B3型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中旋后外旋型者;②接受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者;③均为单侧骨折者;④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者;②三角韧带、下胫腓后韧带断裂者。
1.2 方法
1.2.1 螺钉固定组:患者取卧位,患侧臀下垫软垫,使用气囊止血带,常规外侧入路,切口稍靠后,注意腓肠神经位置。骨折固定后,进行外旋应力试验、Hook试验测试下胫腓联合稳定性,若不稳定,则在C臂透视下复位胫腓,点式复位钳临时固定,在踝关节上方2.1~4.0cm处由后外向前内置入1~2枚3.5mm螺钉,穿过3层皮质固定,断裂韧带不予修复,盐水冲洗,闭合切口。术后均给予抗生素1次、患肢抬高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术后14d拆线,术后石膏保护两周,两周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度功能训练,于术后12周取出胫腓螺钉开始部分负重,根据恢复情况决定何时完全负重。
1.2.2 骨锚修复组:术前准备同上,使用锚钉联合缝线置入腓骨前侧,拉紧锚线确定锚钉完全固定,直视下复位下胫腓,点式复位钳临时固定,C臂确定复位情况,直视下缝合下胫腓前韧带,再次测定下胫腓联合稳定性,效果确切后盐水冲洗,闭合切口。术后康复治疗同上,于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根据恢复情况决定何时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AOF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AOFAS评分[4];比较两组患者下胫腓联合韧带间隙距离和下胫腓联合韧带重叠距离;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浅表感染及复位不良等。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的比较:螺钉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与骨锚修复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的比较(±s)
骨折愈合时间(周)螺钉固定组 58 66.08±5.2849.33±8.2912.08±2.6112.28±1.03骨锚修复组 58 64.43±5.8347.09±9.3111.76±2.3411.80±1.86 t值 1.598 1.368 0.695 1.719 P值 0.113 0.174 0.488 0.088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天数(d)
2.2 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的比较:术后1、3个月,骨锚修复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螺钉固定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的比较(±s)
组别 n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螺钉固定组 58 70.34±3.67 76.89±3.17 88.87±2.86骨锚修复组 58 73.29±3.86 80.69±3.42 89.68±2.09 t值 4.218 6.206 1.742 P值 0.000 0.000 0.084
2.3 两组患者术后下胫腓联合韧带间隙距离和重叠距离的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下胫腓联合韧带间隙距离和重叠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下胫腓联合韧带间隙距离和重叠距离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下胫腓联合韧带间隙距离和重叠距离的比较(±s)
组别 n下胫腓联合韧带间隙距离 下胫腓联合韧带重叠距离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螺钉固定组 58 5.43±0.57 8.71±0.63 9.32±0.55 8.43±0.59骨锚修复组 58 5.49±0.51 8.82±0.59 9.48±0.61 8.61±0.63 t值 0.597 0.971 1.484 1.588 P值 0.551 0.334 0.141 0.115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螺钉固定组发生切口浅表感染2例,复位不良8例,取出螺钉后下胫腓分离复发1例,共发生11(18.97%)例;骨锚修复组仅有1例复位不良,总发生率为1(1.7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95,P=0.002)。
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踝关节认识的深入,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应进行手术治疗,以恢复踝关节功能,防止其发生退行性改变[6]。目前,螺钉固定是最为常用的固定方式,由于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主要依靠下胫腓前、后韧带,固定好踝关节后,对胫腓前后韧带进行修复,不但可以恢复踝关节稳定性,还可以保留其功能,更加符合下胫腓联合体的生物力学特征[8]。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进行长达6个月的随访发现,螺钉固定组中有8例患者出现复位不良,骨锚修复组仅有1例复位不良;复位不良是影响预后的唯一不良,分析原因可能为骨锚修复组患者可以直视清理率、修复胫腓联合,提示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清理胫腓联合中残留的碎骨及软组织,这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术后1、3个月,骨锚修复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螺钉固定组,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3个月,骨锚修复组的AOFAS评分改善更为明显,说明短期内骨锚修复组恢复更快,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
综上所述,对于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术后半年皮质骨螺钉固定术与带线骨锚修复术具有相当的治疗效果,但带线骨锚修复术术后短期内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且并发症更少,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