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升格高职后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

2022-07-16 02:27郭雁翎
学周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读书教师

郭雁翎

(山西省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山西太原 0304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我校的情况来看,2018 年5 月之前,中职学生的来源以应届中考生为主,他们除了就业,还有再次升学的机会。而现阶段学生是由高考生和对口升学的考生组成。大专三年不仅是学生增长知识的阶段,也是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阶段,更是形成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对学生的意义非同寻常,但是在我校升格为大专后,语文课由中职的重点课程变为公共课,学生的心理也有了变化,重视程度有所减弱。在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一年时间的调查研究后,我们可以窥见本校在读大专学生阅读状况的一些问题。

一、现状及问题

在升格为大专后,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阅读的自觉性也较中职高一些,鉴赏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与一般院校大学语文的阅读要求的审美性、人文性等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美发现与鉴赏

分析学生的“名著摘录”情况,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已摆脱了随意性,而有了挑选的意识,同时超过半数的学生能够选取经典著作进行阅读,而经典在语言方面、结构逻辑方面、情感价值观方面都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老人与海》《红楼梦》《简·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经典作品中的经典语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学生的具体摘录内容来看,那些态度更鲜明、更能够传递正面价值的句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例如,《老人与海》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一句入选了多位学生的语录。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选择书籍的范围比较窄,集中于网络文学,经典仅为课本的延伸。其中网络文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远不如综艺娱乐和游戏,加之缺少优秀经典作品的阅读,鉴别良莠的能力不足,使得很多学生更喜欢快餐式的电子书,同时一些好的网络作品反而是学生通过其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才了解的。尽管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经典作品,体会其语言的精妙、思想的深邃、文化的特点,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持久性。学生也很喜欢《经典永流传》这样优秀的节目,但只限于单个的作品,而未形成兴趣与习惯。由此可见,许多学生在阅读网络文学或者经典作品的过程中都没有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数量。

(二)文化参与与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参与文化传承并非遥不可及,这份使命感甚至是与生俱来的。通过比较学生的阅读类型,我们发现中国古代诗歌所占比重比较大,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在思想上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其次是唐宋诗词,再次是元曲及近现代作品。而外国作品的影响更多存在于流派的了解、写作的技巧。因此,中国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笔巨大的财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得的,这是多年来从优秀作品中获得的认知,是从教师一次次引经据典的讲解中获得的,是在常规教学中建立的高度文化自信。

但同样我们还能够看到,学生阅读经典文化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存在不足。通过对500 份问卷星“经典与畅销”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尽管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作品、对中国历代的名家名作如数家珍,但整体来看这只是课本的有限拓展。因此,教材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但基于阅读初期的习惯、自主阅读的困难,学生对中国经典原著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远远低于类似“某某品《**》”这样当代品读经典的作品。对经典原著的鉴赏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感的深刻表达,也影响了思想的准确有效传承。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

现阶段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增强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达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水平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习作来了解。分析学生上学期的习作可以看出,学生的关注点比较个性化,日常生活、热点新闻等都会成为写作素材。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提升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教师的评语可以看出对学生语言方面的要求与引导的成效逐步显现。通过分析近期学生的习作,我们能够了解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在学生近期的习作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们一定会挺过去,继续热爱热干面。这样质朴生动的语言透露出学生简单而纯粹的愿望;一种团结互助、不离不弃的相守。还有“向所有的白衣天使和志愿者致敬,向那些为了避免扩散而退票的人们致敬”,表现出学生对疫情防控的认知及高度的责任感。

而在分析和对比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由于阅读面窄导致的后果,如文体有局限,散文与记叙文占比较大而诗歌等其他文体比较少等。另外,学生的习作大多是比较质朴的语言,主要呈现的是情感,缺少凝练的表达和总结。因此,阅读对思维的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对数量不多的作品的理解无法呈现质的改变,阅读仍停留在表层,而没有内化为创作思维。

二、分析原因

通过分析大专学生阅读的现状和问题,我将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意识薄弱

首先,尽管很多学生已形成了有意识读书的习惯,但我们仍能够感受到“阅读无用论”的影响。语文在综合类院校里是一门基础课,在学生的心里“分量不够”,而语文教学中的隐性任务——阅读更是被排在了各类考试内容的后面。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缺少选择书籍的主动性,导致学生认为广泛大量有质量的阅读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成绩的变化,也不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直接作用。高职三年的学习任务繁重,学生自然会将精力放在更容易出成绩、更能体现直接价值的地方,这是导致很多学生轻视阅读,无法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原因。

(二)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意义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将背诵与解决知识点当作最终目标,这便使得这些经典作品的思想传递变得不够充分。学生仅仅依靠文化氛围和教师的总结来了解作品厚重的文化意义,却没有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对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仍然停留在应付考试、获取常识的层面。此外,学生热衷于从当代名人对经典的解读中获取对经典作品的深层理解。这种方式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因为某些不严谨的公开表述而将一些错误的认知深植于脑中。

(三)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足

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足与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方法有关。对于描写历史、思考个人命运、关注当代社会现象的作品,学生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更多背景,这便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学生总是下意识地避开这些作品或者在阅读此类作品时只关注情节不深挖主题,只了解人物不探究背景。如此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能够引发思考的作品越读越少,导致他们的思考能力越来越弱。由此可见,浅读或不读有难度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找到原因就要对症下药,教师要从教学大纲和指导思想入手认识阅读的意义、反思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读书观,进而使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校最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说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已经具备高中语文程度的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文化素养,为学习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生要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现代人文意识,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阅读水平,能顺利准确地阅读理解一般文章、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从上述表述可见,阅读在整个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阅读的理解高度吻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解决措施

(一)让学生真正理解阅读的意义

长期以来,阅读的意义仅仅停留在浏览层面,没有成为认知,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学生不爱读书,没有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意义,也没有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例如,在教学叔本华的《读书与书籍》这篇文章时,我播放了一个有关白岩松的短片,他在回答现场观众“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时反问道“你是否希望你的孩子不读书?”现场沉默了,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在白岩松看来,读书不仅能让个人变得更加优秀,也能让我们的民族更加理性。对个体来说,读书让我们得到了乐趣和进步,但最重要的是读书还教给了我们面对世界的正确态度。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深层次阅读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在阅读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选择与鉴赏能力,从而形成会选、会读、会鉴赏、会写的良性循环。同时,学生能够自觉地品鉴作品的价值,自觉地阅读文学性更高的作品,进而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师对学生引导的作用是双向的。分析学生的摘录和写作情况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反思,进而能够具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首先,阅读书目的选择不是列书单那么简单。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字很多,但其中不乏无益而有害的书,也不乏能够从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给予营养的书。因此,教师可以多做一些引导,不仅在课堂上讲作品,还可以通过作品教学生辨别优劣,指导学生选择,提高阅读质量。其次,对于经典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点上,要深入到思想。经典,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传承。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阶段就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层面,而要将范围扩大到一个专题、一种现象,要深挖根本,将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帮助其精神成长。这样,学生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更坚固的精神家园,创作才能有根基。最后,要想在写作上将大量阅读的成果用文字表现出来,不仅对教师有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针对平时的写作任务,教师引导得少、学生用时长,尽管课下教师批改作文很用心,但与学生缺少交流,效果并不好。从这次的习作来看,师生之间能够做到有效沟通,学生对材料感兴趣并且能够长期关注,下笔就容易多了。所以,写作不仅要求学生在语言上下功夫,还要求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总之,只有主动地积累素材,积极地思考和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三)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读书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09 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到,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观,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怎样选择书籍、阅读书籍,决定其思考的内容与方式。惟“躬行”方得以“目见”“足践”,才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因此,形成科学的读书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生的审美意识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表现在行为上则是对背诵过的内容更感兴趣,而缺少主动探求。基于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尤其是感受语言的独特美,建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其次,学生的阅读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时还要增加阅读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比例和深度。学生要做到有所选择地阅读经典,并从中着重吸收中国语言文字的精髓。教师只有将经典著作语言的魅力、思想内核、重要精神进行准确传递,才能提高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最后,鉴赏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表现在语言的运用,还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要在读与写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将语文课堂上习得的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转化为个人素养,塑造完美的人格,提升精神品位,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完成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读书教师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最美教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