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理论的大观园空间设计

2022-07-15 08:41熊承霞袁淑懿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观园原型空间

文/熊承霞,袁淑懿(上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所建造的一座私家园林,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作为物质空间的体验者,以独特的空间原型视角贯穿整部著作,其呈现的文学经验以空间共鸣的方式获得后世经久不息的研究。 《红楼梦》的研究集中从文学爱情的角度去探究初始的原型隐喻,然而,这也遮蔽了作者巧妙地借助原型空间彰显人物性格的叙事结构。同时, 《红楼梦》所展现的“神话”空间文本,也未能有效 “破译”。事实上, 《红楼梦》开篇便呈现出对“天地原型”的追溯,同时还隐喻着创世神话的原始意象。以此为线索,作者通过大观园空间场域的结构,穿插不同对象的空间限定,对应出空间原型表征的“文字”符码,从而实现空间视觉格局下的“故事”描述。空间原型在《红楼梦》中不仅主导着文化记忆的结构,也犹如对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学式再现,而且作者表述的原型思维结构恰恰是凝聚为中国古代空间造物中的设计方法。但这一方法却未能在现代设计中被承上启下,甚至失去其可能彰显的本土化设计思维。现当代全球空间设计体系对文化的表征和承载,早已经构成各种“风格”和语言。由于空间场域所承担着“文化储存”和文化扩散功能,极大限度地成为文化演绎的载体,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从空间原型出发剖析大观园中的空间设计,具有设计学科的实践反思意义。

一、建筑空间原型

早期的原型理念来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原始模型,都有事物的理念本源[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荣格将原型理式在心理学领域开创了新视野,发展出“原型理论”。按照荣格的说法,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而原始意象则是原型的显现,集体无意识就是原型。”[2]那么集体无意识就是原始意向,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与原始意向的中间媒介(见图1)。

图1 荣格的原型概念

其实在早期的中国,也有类似于柏拉图对于原型的形而上的理解,老子的 《道德经》 中, 对 “道” 和“天”的理解,在古代汉语的理论中,是相互关联的,都是指自然法则是万物本源,这与柏拉图的观念部分不谋而合。形而上的原型本是一个抽象的词,当其有形式外衣包装,便成了稳定的结构模式,将原型引入空间解读,可增强空间分析的系统性,空间原型影响着空间营造,是指导人们进行空间营造的模式,空间呈现原型,原型承载文化,文化成就空间,原型亦是空间与文化的媒介。

原型概念在世界文化领域获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原型理论都有适应不同学科特点的应用,尤其是文学和建筑学等领域。建筑空间领域的原型研究可以追溯到罗马工程师马可·维特鲁威提出的观点,他在《建筑十书》里将建筑原型起源解释为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这个观点延续在 《建筑人类学》中,作者认为原始棚屋的原型脱胎于人们有序地把不同构件组装在一起的行为[3]。显然,组装意味着是一种自然原型的模仿行为。但自然原型绝不仅仅只有棚屋式一种。美国考古学家马丽加·金芭塔丝眼中的原型是“洞穴”形态,她在 《活着的女神》中阐述:欧洲各地的既是坟墓又是神殿的建筑,明显呈现着女性身体的形状,和具有抽象化的女神形态:一个神圣的三角形,很多坟墓中有一条中心通道,唤起人们对产道的想象[4],那么女性生殖系统便是欧洲古老坟墓与神殿的建筑原型;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著作中也有过论述,城市的发生有着深远的发展背景,从人的原始情感到原始聚落,再映射到城市环境,这一过程中,反映了人类种群“集体无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影响,人类生活空间的演变是离不开“原型”这一概念的。可见,建筑原型是单纯的原始经验,而空间原型是指在建筑的平面或剖面中构成空间单元的一种基本的几何学形态[5]。

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影响不同空间“原型”的具体形式也大有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空间原型是原型理论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神话学者在对一些古代遗址进行考察和分析之后,大多认为空间的整体结构来源于先民对于宇宙秩序的崇拜,因此模仿宇宙自然形成了人类早期的聚落空间。且人类初始的功能分区也是源于“集体无意识”活动衍生出的形态,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人长期活动积淀下来的形态,构成了“集体无意识”的活动区域。

“近些年,‘原型’成了一个含义模糊的包罗万象的词,适用于几乎所有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模式,进而也就有了这样的假设推论:文学原型必须为人类智识的基础结构提供一把万能钥匙。”[6]很多文人学者更多从文学爱情的角度去探究《红楼梦》中的初始原型隐喻,对于大观园的说法,红学家至今在其原型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上未达成统一定论。

红学家对于大观园原型的定义更多的是是否能在历史现实中找到真实依据,如“南京随园说”“北京恭王府说”“江宁织造署说”,而这些多从景观总体轮廓或局部上对比真实场景进行印证。学者徐建平曾经通过对宁荣两府及江宁行宫建筑布局的分析,论证荣国府与江宁织造署在建筑布局上基本是契合的。在对江宁织造署大小的分析中,对比了宁荣两府及大观园的大小,强调说明《红楼梦》江宁织造署是贾府的原型。但由于大观园的布局和江宁行宫西花园的布局并不一致,不能简单地认定西花园就是大观园的原型。也有学者曾提出《红楼梦》的空间原型乃江宁织造府行宫东西相反的镜像这一观点,此研究有趣地揭示出作者曹雪芹如何利用原型服务小说的天才般的艺术构思。更早的学者从创作角度认为大观园根本无原型之说,这种狭隘的理解原型只有依赖实际的物质空间而存在的说法,现在看来是不够贴切的。

笔者认为,无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无法游离其本体文化传承而来的文化记忆,即无法脱离社会历史的大背景。建筑空间以及人物的塑造所依托的时代性物质文化无法超越其整体文化结构,潜意识的原型经验早就以思维惯习渗透在历史社会语境之中。曹雪芹作为大观园空间的创造者和体验者,尽管并非建筑家更不是规划师,却能塑造出一座文学式空间场域,除了其自身的经验产物形成,重要的还是体现原型记忆的社会历史性留存与共享。原型思维早已经渗透在文化的各个领域,无论其如何表述,终究展示其整体性质的文化基因式的遗传。

二、大观园方位空间原型分析

元妃省亲的私家园林,显示了宁国府当时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此“园”是一个宅与园的复合空间体,受“礼乐互补”的儒家思想原型影响而外化的空间物质,彰显中国古代合院式空间中由“轴线”引导的秩序性象征。其主要建筑空间的布局如图2所示。

图2 大观园主要空间布局

省亲别墅贯穿于整条中轴线上,不仅位于居中位置,而且以玉石牌坊强调王妃之尊,相当于省亲别墅的门脸,体现中国传统建筑中共享原型方位上“中心围合”的认知。叶舒宪先生曾说过“辨别四方和中央的关系,这是我们‘中国’之所以得名的原型经验。中央是与四方相对而言的。没有四方的臣服拥戴,就没有中央的统治权力”[7]。因此省亲别墅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内部人物身份的映射。怡红院、栊翠庵等位于中轴线的东部,潇湘馆、秋爽斋、稻香村、蘅芜苑等则位于中轴线的西部;整个建筑群落中,从怡红院到潇湘馆,再往北上到蘅芜苑,一个从南到北的布局趋势,将怡红院与潇湘馆配置在相对呼应的轴线两侧,明确两者在小说中的地位,却将蘅芜苑配置在整个园子的末端,预示着宝黛钗3人爱情的悲剧,自南往北的空间位移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贾家最终走向败亡的命运。

大观园是全景叙事最具体化的地方,作者有意识地操控布局结构。凝聚对中国古代方位的原型知识体系,中国的房屋结构都呈现一个坐北朝南的建筑方位原型。从玉石牌坊与省亲别墅的方位关系出发,大观园将前门入口布置在北方,由南入口朝北进入的空间布局看出古人对于北方位的“无意识”布局的重视。古代的寺院和道观均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往往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被民间认为是“风水宝地”。背(北)靠青山,冬可挡住凛冽的寒风,夏可迎清凉的南风;前临潺潺溪流,则提供必需的水源;深山密林又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如此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使生活在此的人心旷神怡,而坚实的岩层地基又使建筑物可历经数百年而不倒。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性,方人杰地灵。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以北,太阳多从东偏南升起,从西边落下。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住宅的门、窗朝南,可使更多斜射的太阳光线进入室内,从而提高室内温度。而在夏季,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从门、窗射入的光线相对就少,从而能保持室内有一定的凉意。再就是中国环境地理也形成其原型的结构,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宅舍朝南,盛夏季节可避开下午最热时的直射阳光,隆冬季节又可避开西北寒风,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此空间原型便是原始意向的体现,展现中国古代先民从自然原型中获得经验又应用在实践中的智慧。

对于整个空间由南向北的布局,作者企图表现一个由盛向衰的走向趋势,这种隐喻似乎出现了一种矛盾概念。但这事实却是另一种古代先民的空间智慧,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且在历史的神话故事中,多听到的是南天门,似乎“南”一直是一个吉利的方位,那与之相对的“北”就是一个与“好”相对的方位。 “神话”的概念通常不过是指文学素材的最早状态,在该状态中,整个系统内的“原型”已经很明显了[8]。当弗莱提到“神话”为口头表达的全部领域提供了主要框架和轮廓,他便在强调神话的编年性,即事情在现实下的记录形式,而非其神秘性和重要性。这恰是文学原型这把万能钥匙为空间原型打开的一扇门。因此大观园自南往北的布局就是贾府由盛向衰的隐喻,通过空间映射宝黛钗3人爱情故事的悲剧,构成物质依托空间原型的物化。作者运用文学语言将大观园建筑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明清园林建筑跃然纸上,这些曹雪芹绘制在文字里的建筑是“历史积累,潜在的建筑经验和原始的通用形式”,而建筑经验则是随着历史发展而来的经验累积,人类为了避免伤害以及寻求环境处理经验得来的最优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以及后来发展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大观园中最为突出的还是几个主人公的住宅,虽然曹雪芹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建筑家,但是他笔下的建筑形式,空间配置,却无一例外对应着原型理论——历史的积累,潜在的经验,逐渐演化成象征主人公人物性格的空间形态。

三、大观园内代表人物居住空间原型的分析

3.1 怡红院的空间表征

《红楼梦》书中总共通过3个人的路线描述了怡红院的空间结构,分别是贾云、贾政和刘姥姥。从3人的叙事性描述我们可知怡红院的空间大概是正房5间上房,这种室内布局是很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上房的布局。在5间正房前有加出的3间,称为“抱厦”。抱厦是贾家众多后代子孙中独有的一个空间结构,这里是夜间是嬷嬷姑娘睡觉的地方,为了好随时伺候主人的生活起居,所以承担着值班的重要功能;在建造这样结构时必然也不是专门为了给姑娘们睡觉而造的,集体无意识的活动,久而久之衍生出了此功能分区。“抱厦”这一建筑术语,清以前叫“龟头屋”,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报厦”的原型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龟头”已被用作建筑之名,“龟”在古代是一个十分吉祥的象征,为“四灵”或“四神”之一的玄武,又有北向之意,从路线描述可以得知,怡红院报厦的确处于整个空间的北向。龟的空间外表和灵性指向,延续在人们的生存造物中,成为心灵的救赎和慰籍。早期先民对于空间的认知显然来自于自然宇宙,在动物中龟的形象与人们意识中的天地空间相符,“龟”的行为及生命表征被人们善加利用,升格为文化信仰的一部分,成为古史文明的载体之一。怡红院独有的空间结构——抱厦,便是龟原型的载体,彰显着宝玉的尊贵,隐喻了宝玉与《红楼梦》中姑娘的亲切关系,他是个素来心疼女子的形象,是宝玉性情的间接物质外化,四合院式的结构是宝玉身份与及宠爱于一身的特性的直接显现。怡红院的空间以四合院的原型提炼,加之“龟头屋”的融合转译,使之成为独特的空间呈现。

3.2 潇湘馆的空间文本

“馆”字从字源学角度分析,“食”从一个官,原义为:接待过往官员宾客食宿的房子,侧面隐喻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身世;还另一种意思为文化活动的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这一类解释,潇湘馆其实是理想的人文书斋环境。古代正统建筑(如一些具有仪式功能和象征意义的建筑)多沿院落中间的轴线布置,如省亲别墅就是在中轴线上,它是荣耀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而非正统建筑则布置在轴线两侧位置,书斋往往安排在此。书斋的选址虽然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但也因此得以避免一些繁复礼法的束缚,成为在正统居所之外一个轻松去处。曹雪芹给林黛玉设计这样居住环境形态是与当时闺阁女子所处空间形态样貌背道而驰的,是在凸显她不受封建礼数限制的性格。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对它的描写是:“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上面小小三间房舍……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第三十五回潇湘馆的景色描写:“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窗外竹影映入纱窗,满屋内阴阴翠润,几覃生凉,月洞窗外 悬着鹦鹉架……”整体空间有竹、芭蕉、梨花、苔痕、鹦鹉等事物的环境烘托,展现着整体空间融合在自然环境之下,是原型理论中人对于大自然环境的模仿回归。借鉴一定的自然环境与整体空间的融合,以达到人物性格的物质外化。巧合的是这与近代建筑大师莱特的有机建筑设计原则似乎有着不谋而合的意味——对待环境,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

3.3 衡芜苑的文本比对

衡芜苑的“苑”与怡红院的“院”虽为同音,却非同字,怡红院的“院”,字体原型上出发是将四周完整围起来的意思,是四合院的改善版,而衡芜“苑”,字体原型“艹”为头,本意是古代养禽兽的地方,此地必有植物覆盖,后又有文学荟萃的寓意,也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场所。从薛宝钗的人物原型出发,她是封建阶级的忠实代表者[9],是本要进入皇宫内选秀暂住在贾家的,上世纪20年代也有学者从文化原型批判的角度出发,认为宝钗原型是假儒士的人格范本,是守拙装愚、等待腾飞过程中的机变,是真性的堕落[10]曹雪芹在创造这样一个人物时,是否果真像索隐派所提出的观点,人物事件映射到当时的历史中,今天我们不做探讨,但是与林黛玉一定是存在着对比的,而对应给予的空间是否存在心理原型上的褒贬对比,也是有待考证的。在对于衡芜苑的描述中,“雪洞”无疑是给读者对衡芜苑空间最为直接的感受,“雪”与“薛”的谐音,以及判词“金簪雪里埋”等与雪洞的联系,推导出薛宝钗命运的走向,“雪”:清冷,素淡,终将融化,“洞”,原始的洞穴之意,可在大观园这样一个如此富丽堂皇的宅院内,怎么可能没有经济实力去打造一间小姐的闺阁,却要用“雪洞”来形容。有学者曾综述过,追溯到宋元明清时期,有以白垩涂饰四壁的风气,有屋宇四壁经过白垩涂饰,光亮洁白如雪,特别指出,元人吴海记录友人齐谨之“又就其深,择盘石之上,将构小屋,垩以白,作雪洞。”[11]可见以白垩涂墙后,形成了以“雪洞”为比喻墙面光洁平整的一种写作习惯。社会背景的物质原型以及薛宝钗在封建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人情世故,“雪洞”是她无法逃离世俗的宿命归所,最终爱情化为虚有的空间原型外化。

3.4 藕香榭的原型隐喻

“藕香榭”是惜春所住的一处水景建筑,从红楼梦的文本中我们可以得知,藕香榭是由水亭、曲廊、曲折竹桥所组成的一个组合建筑群,黄云皓根据分析将惜春所居住的蓼风轩整体绘画于世(见图3)。

图3 黄云皓绘制的蓼风轩

图4 水边榭的汉代画像石图案

从画像石中可知,建筑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逐渐升高,最高处则通过悬挑的形式探出水面,而大观园中的藕香榭也是一座位于水面上的建筑。亲水空间的建造样式,在清朝时期发展到了高峰,且连接水上建筑的是那些曲折的桥廊,而非笔直样式。金巴塔斯曾经将陵墓的初始原型指向女性的身体,那些通道使她与女人的产道联系在一起。而在《红楼梦》这本巨著中,藕香榭在大观园的故事中后被用来作为螃蟹宴的场所,那是享极乐之地,是展现母系空间原型的高潮之地。

综上可见,作者为大观园中每处建筑的命名是基于原型思维考量的,如以表格列出则更加一目了然。因此笔者将上文提及的主要人物的居住环境进行文字原型以及空间原型的提炼总结如表1所示。贾母是最高权威的象征,是她孕育了贾家的子女,凸显了母亲的生殖地位,最能体现母性原型意味的意象世界就是大观园[13],而藕香榭的设计是缩影。

表1 大观园空间原型符号图解

四、空间原型的理解对当代设计引发的思考

笔者通过对《红楼梦》典型空间原型的解读,从方位、结构、功能等角度探讨发现集体无意识是曹雪芹创作思想的来源,而作为设计者,思考如何借鉴原型精神基因进行有效设计空间,达到以建成环境影响和塑造人的生活。这里并非不加选择就可以继承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是需要明确原初的概念作用。正是原型凝聚为一种集体的记忆后方能塑造生活,并逐渐影响人的情绪,以及人的身体在空间里和生活中的感受。大观园里的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建成环境里,通过空间景观叙事与原型隐喻的相互影响。可谓空间塑造人物,人物构建场景故事。当代社会,上海青浦有一处依托大观园的情景再现景区,历经7年的营造,专家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所建造的一座中式仿古园林,不代表当今城市园林的发展方向,相较于北京大观园无论在真实感、历史感和整体感上都要略逊一筹。从知网对于北京大观园和青浦大观园的检索数据上来看,青浦大观园明显没有带动或激发文化传播效应,且逐渐消失在大众的审美认知视线中。这便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一味的刻板还原传统样式是否能够融入现当代的审美,成为人们需要的设计空间。不可否定仿古空间叙事发挥的文化价值和样态传承的作用,但沉寂在旧的审美元素中则可能无法发挥更大的价值。

当代社会“大观园”的叙事记忆仍旧影响人们再创造新的空间场景,也有一些可值得借鉴的新思路,“云南茶文化大观园”是这个记忆的空间投射形式。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对传统建筑进行重构与再设计,以达到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茶在中国的记忆中本身就可堪称“大观”,各地各色流传的茶文化原型,早已经形成时空联系中的茶文化“园景”。从“云南茶文化大观园”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建筑原型中提取创新元素,筛选云南的地域特色构建出文化原型,突破一味仿古拟古的保守设计方法。整体空间承袭了四合院的空间原型与适应当代集市的空间特点进行布局,营造不同的意境迎合当代人群的心理需求。借鉴精致的中国古建筑,因此为表现古建筑的韵味,将设计细节放在屋顶。屋顶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曲线美的灵魂——举架(清制)和屋角起翘,此设计很好地提取了原型并转译为当代建筑语言,将局部与整体建筑有机结合,以钢代木加以青砖等材质的装饰,展现当代的设计肌理;在具体形态和材料结构的选择上,必须有层次地保留传统的精神语言,旧的样态与新的材料结合才是现代化模式[14]。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对传统建筑进行重构与再设计,以达到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见图5)。云南茶文化大观园的设计概念透过原型的提取形态的转译以达到古与今的共生设计目的,将原型与现代化巧妙结合,通过追溯本源的空间诠释,将原型隐喻在空间内,塑造了具有美学意义的空间和结构,用品质空间去塑造生活,从而促进人们去发现生活的意义[15],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物质载体,对当今的空间设计赋予了新的设计新思维,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现实意义。

图5 云南茶文化大观园

古代文本中空间的呈现是先民通过自身的无意识原型模式予以体现,传承了文化传统与美学价值。当代空间的设计逐渐在市场和资本的影响下,失去传统的文化记忆,空间设计的原型提炼更是迫在眉睫,如何从原型自身的存在形态中透析“现代性”凸显新的美学价值,总结设计方法,依旧必须从实践出发,探索其应用转化的当代经验。

五、结 语

原型理论提供了理论视角,它所蕴藏的积极的、多样化的空间认知和构建思路对空间设计有着借鉴意义。以原型理论作为基石,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创造的大观园空间原型分析为前提,探究历史的文化原型对当代的空间设计极具时代意义。在原型理论指导下的空间不仅是功能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原型的变迁,是建立和统一认知的先导,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美学哲学思维上共性认知的建立。脱离了文化原型的空间逐渐将会是一个失去意义的空壳,在生活场景中因意义缺失而终将被取代。但文化原型作为经典的样式也不是原样的承袭,仿古式传承发展还必须考虑到现代性。只有发掘原型且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才可以发展出适应社会新时代的优秀物质文化且具有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大观园原型空间
空间是什么?
包裹的一切
创享空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