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主动健康的文化差异

2022-07-15 08:41孙美芹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体思想思维

文/邓 嵘,孙美芹(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纵观历史,对健康的热爱和养护,是东西方不同国家和民族共同追求的主题。而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东西方主动健康文化体系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主动健康文化的差异进行阐析,增进对彼此主动健康文化和理念的领悟,促进东西方主动健康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东西方主动健康思想的发展脉络比较

1.1 东西方关于“主动健康”术语的比较

针对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情况,2015年,中国科技部成立专家组进行“数字医疗和健康促进”十三五科技部规划时提出“主动健康”一词,成为中国为人类健康事业提出的原创概念[1]。主动健康是落实“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实现共同健康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本文探讨的“主动健康”是通过对人体主动施加可控刺激,增加人体微观复杂度,促进人体多样化适应,从而实现人体机能增强或慢病逆转的医学模式。故可认为,主动健康是通过主动使人体处于可控非稳的“远离平衡态”,从而激发人体自组织能力,以达到消除疾病促进健康的医学模式。

西方没有一个与东方“主动健康”可以完全对译的词汇,其一般用“健身”或“保健”类词语来代替如:Keep health或preserve one’s health等[2],但西方人同样从古代就开始有了健身强体的方法和对待生命的观念。虽然其对健康保养的看法以及手段与东方略有差异,但是目标相同,均以保养生命,维护健康为宗旨。

1.2 东西方主动健康思想发展脉络的异同

由于东西方在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二者的健康思想发展脉络各不相同。

就东方健康思想的发展历史而言,先秦时期是健康思想的萌芽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有关生命与健康的论述为健康保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系统的哲学基础;而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首次从医学的角度论述健康保养的问题[3];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历代医学家秉承《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指导,逐渐丰富了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中医关于健康保养的思想进入黄金发展期;宋金元时期,不同哲学学派和医学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推动了健康保养思想进入成熟期;明清时代,养生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使健康保养思想发展进入鼎盛期[4]。

反观西方健康思想的变迁,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平衡”理论并以作为健康保养的指导原则,标志着健康保养思想成形;古罗马时期,盖伦完善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并将其奉为养生保健的准则,标志着西方健康保养思想进入成熟期;但中世纪以后,由于经院哲学和宗教思想的统治,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均由上帝掌控,这种唯心主义健康观导致西方健康保养思想发展停滞不前;其后,在文艺复兴初期,西方逐渐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并逐渐恢复了体液论在健康实践中的指导地位;进入19世纪,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蓬勃发展以及细胞病理学说的兴起,体液学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5]。

基于此,可以看出东方健康保养思想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是不间断的、连续性的、循序渐近且呈上升式的发展。相对于东方的健康文化,西方健康文化的发展特点则是间断的、非连续性的、呈波浪式发展。

二、东西方主动健康文化的差异

2.1 文化理念差异

2.1.1 东方主动健康文化理念东方主动健康文化体系是以朴素自然的古代哲学和传统医学为基本理论,揉合了儒释道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东方古代哲学理念重在总体把握且各成体系。儒家崇尚心性修养,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修身,“大德必得其寿”反映了修身养性与健康长寿的内在联系;佛家注重动静结合、返璞归真,“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家重在道法自然、尚精守神, “致虚极、守静笃”引导人们保持内心的恬淡虚无,追求天人和谐统一;墨家主张兼爱众生;阴阳家重在阐析医理和阴阳学说等等。

丰富深邃的哲学思想对东方健康理念产生极大影响,主要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形神合一整体观”“动静互涵的辩证观”“未病先防预防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6]等等。

第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源于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和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如《黄帝内经》中,《灵枢·刺节真邪》记载:“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就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第二,形神合一整体观。形,指形体,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征的心理活动。中医认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故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二者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形神合一的整体生命观为形神兼养的主动健康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在形神合一整体观的指导下,不但主张形神兼养,还更强调养神为先。《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记载:“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灵枢·天年》中记载:“得神者生,失神者死”,均强调养神在健康调养中的首要地位。

第三,动静互涵辩证观。动静互涵辩证观强调健康保养要身心皆用,劳逸结合。人类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使人体生命活动功能正常。《黄帝内经》认为,动静相宜,既是自然界运动的形式,也是人体运动的形式。动可养形,静可养神,形神共养,生命活动才能统一协调。《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清净则生化治”及“静则神藏”。说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都是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易经》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者,立本者也。”朱熹曾指出:“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王夫之的《周易外传》中提出:“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故动静互涵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也是生命活动的真谛。因此健康生活必需顺乎机体“动”与“静”的特性,以精神和形体的动静相宜来调节生理活动。

第四,未病先防预防观。“未病先防”是《黄帝内经》健康调养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防胜与治”,预防先于治疗[7]。《素问·刺法论》中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出体内正气充足,脏腑功能健全,则机体抗病能力较强,不易患病。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是未病先防的关键所在。

此外《周易》这部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哲学论著对东方健康保健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东方医学自古以来就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中有关饮食养生、补益养生、时间养生和预防养生的健康理念颇有影响力。而未病先防,则是《周易》中尤为重要的主动健康理念。《易传·系辞传下》中讲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受《周易》中蕴涵的这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思想的影响,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保健防病养身原则,逐步形成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中医健康养生理论与现代东方提出的主动健康思想一脉相承[8]。

2.1.2 西方主动健康文化理念与东方相比,西方哲学具有重逻辑分析,且以精确性见长的特点,体系比较单一,偏纯哲学,这使得西方健康文化具有重理性和精确性的特点。与东方推崇静养身心、凝神养气不同,西方更注重通过运动锻炼肌肉力量保持健康(见图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强健的身体和精神,只有强健的身体和精神才能完成他们所需要做的事情。他还强调运动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食欲,改善睡眠,是良好的健康保养之道。西方著名思想家伏尔泰也提出“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著名的健康主张。伏尔泰认为以运动消耗能量,而后能量的恢复是健康的基础。受这些健康思想的影响,西方人更喜欢通过体育活动来展示、挑战和超越自我因而更注重个体生命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如健身锻炼,拳击、斗牛、野外求生等等。

图1 东西方主动健康文化理念差异

除此之外,西方有关健康保健方面的记载可以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圣经》中看到一些西方保养身体的方法和他们对待生命健康的观念。

西方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四体液理论”一直都是西方保养健康所遵守的主流理论,其思想内涵可以总结为以下3点:四体液平衡观、饮食与运动均衡观、气候和地理环境决定观[9]。

第一,四体液平衡观是希波克拉底健康思想的核心,它将人体看作是平衡协调的有机统一整体,人体内部4种体液的流动是动态变化的,经常在平衡和不平衡之间转化,进而导致人体的健康或者疾病,只有4种体液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才能享有健康。在治疗和日常保健方面,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强调机体的自然治愈能力。希波克拉底说,“自然是疾病的医生”,他认为机体有一种自然痊愈力,疾病不仅是身体受害的过程,更是体内“自然力”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的过程。

第二,饮食与运动是希波克拉底最为推崇的两种保养健康的手段,他认为只有饮食摄入的能量与运动消耗的能量达到动态的平衡,健康才能得以维系。

第三,气候和地理环境决定观认为,季节、气候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体4种体液的分布,不同的季节特点会导致人易发某种疾病,因此日常的健康保养要充分考虑季节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这种健康的气候决定观,将自然界的宏观环境与人体的微环境直接联系起来,与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但这种观点并未被西方后世很好地继承和发展。

总之,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理论”作为西方古代医学的正统理论,对西方此后近两千年的健康保养理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基督教思想对西方心理学特别是心理保健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圣经》中“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10]”这一句箴言得到西方社会历史及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验证和公认。西方医学研究证明,人体的免疫功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一个人心情长期压抑,有不安全感和不愉快情绪,就可能患各种慢性病。由于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紊乱,使激素分泌发生变化,降低了免疫功能,许多危急生命的疾病就会相继发生。

另外,基督教倡导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牺牲,并消除自己生理的、自然的欲求,信仰耶稣,希望来世能有更好的幸福生活,其追求的是一种外在的超越,及依靠上帝救世来达到自我超越,进而与上帝合而为一。

2.2 内容差异

由于东西方健康保养植根的文化理念差异,东方主张“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在健康保养内容上丰富多样且关联性强。而西方认为人体的健康是由生物、心理、运动、饮食和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因此在健康保养上,也将他们分别探讨,由于缺乏内在联系,所以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科目。

2.2.1 东方主动健康内容东方认为主动健康就是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最佳状态,讲保养健康不仅是指要活得长久,更要活得有质量,活得幸福快乐。因而,东方注重形神并养,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身心愉悦。东方不仅把生命的健康当作目标,还把提升生命的境界作为更高的追求,以期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东方有着极为丰富的健康生活方式,如:形养、神养、食养、术养、药养、气养等等[11],主要体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注重环境居室卫生等方面,如《黄帝内经》中提出要“顺四时、适寒暑”;孙思邈提出“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孔老夫子提出“十不食”等等。

东方在中医保健方面提倡进食具有补养脏腑、调理气血的药物与食物,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此为药养。东方注重功法锻炼,通过健身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形神,强身健体,这叫气养。中医养生疗法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是东方独有,此为术养。东方重视神养,包括精神和心理的调养、道德品质的修养等方面,尤其注重道德养生。比如《论语》中提倡仁德、孝德、礼德等内容都是对人的道德品质进行调养。道德品质调养好了,人的心理、心态、精神都会变好。《道德经》中记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就是告知人们要随时随地拥有善良、宽容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人体的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才是最适宜身体健康的状态。此外,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家也明确提出要注重精神调摄养生。

2.2.2 西方主动健康内容西方对健康的认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所以,西方偏爱形养。西方保养内容相对单一,以健身活动和形体锻炼为主。与东方崇尚道德养生、快乐养生不同,西方认为保持健康最重要的不是精神和心理,而是体育运动和形体锻炼。运动成为西方保养身体的重要方式,并且深受奥林匹克文化“更高、更快、更强”的影响,其目的在于通过体育运动来展示和挑战自我,并在超越身体极限的运动中,体验和享受超越生命的价值。西方主张“动”的思想,充满了对人体健硕的崇拜和对力量的赞美[12]。总之,西方通过运动来达到健康的目的,短时间内运动效果明显,但在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环境日益复杂,心里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过于主张身体外形的保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3 思维模式差异

2.3.1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在东西方主动健康文化中,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两种相对立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个人主观意会和体悟,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直接、迅速地理解和掌握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是把客体对象分解为单独的部分或属性来加以分析研究,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复制的特点。

东方主动健康的思维观是整体论,因此需要运用“意会”和“体悟”的直觉思维来把握整体。直觉思维在东方中医养生学和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中有较高程度的运用。如道家主张“心斋”“坐忘”,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认为具体知识越多越阻碍对道的体认和把握,大道至简,只有用心灵去直接体会人与宇宙的真谛,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得道境界。佛教主张的“直指本心”“不立文字” “禅灯默照”等,将成佛之道归结为个体的瞬间顿悟,更是把直觉发展到极致[13]。

西方健康保养的思维观是还原论,把整体分解为细微的不同组成部分,并对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分析透彻后再进行组合,来推理分析整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一逻辑分析的过程,体现逻辑性思维的谨密性。西方健康保养的思维体系和预防医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

2.3.2 发散思维和分析思维东西方健康保养思维之不同体现在东方思维比较重感性而西方思维比较重理性,因而东方善用发散思维,西方善用分析思维。具体可体现在饮食养生当中。

东方注重饮食调养健康,善用发散思维,比较讲感性,讲究五味调和之美。东方饮食的发散性思维体现在制作过程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不同食材的搭配达到养胃、益肝、健脾、润肺、补肾的效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中国人把红豆、红枣、大米、核桃、银耳、桂圆、薏仁米、花生、冰糖好几种食材放在一起煮熟,就是一款药食同源的养生粥。

西方在饮食调养上善用分析思维,比较讲理性,重视食物的营养,讲究配料精确。西方对营养成分进行精确分析,即人维持一天活动需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只要营养够了就好,甚至用各种维生素药片替代从蔬果食物中摄取维生素。烹饪也程式化、数字化、模式化,每一样食物的配比计算得相当精确。

发散思维和分析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并存,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不足。

三、结 语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东西方在各自的生成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健康保养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健康理念和体系,在健康生活方式上也各有所长。东方健康文化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形神合一整体观、动静互涵的辩证观、未病先防预防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等。总之,东方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哲学思想,将“静”这种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健康保养中,比如理疗、康养、药食、养心等。西方健康文化的思想内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四体液平衡观、饮食与运动均衡观、气候和地理环境决定观等。不同于东方,西方主客二分、征服自然的哲学思想,将“动”这种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健康保养中,比如运动、健体、饮食、行为等[14](见图2)。

图2 东西方文化中科学、哲学体系对生活方式形成的影响和融合

东西方在健康文化上所表现的共同之处,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下形成的,而不同之处,则表明各自的文化历程总要受到地域环境、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正如列宁所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东西方对主动健康的认识,正是在这种具有共性原则和个性特征的矛盾统一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东西方健康文化自古所存在的分歧和冲突,并非简单的优劣、好坏、先进落后、科学与否的区别与对立,两种不同健康文化的碰撞,使得东西方在主动健康文化上都收获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健康行为方式。挖掘东西方健康文化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对主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构建具有深层意义。由此可见,东西方健康文化的融合是未来健康生活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东西方主动健康文化的共存是其未来基本走向。

猜你喜欢
人体思想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维跳跳糖
人体“修补匠”
思维跳跳糖
人体冷知识(一)
思想与“剑”
人体可笑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