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辉
刚刚落幕的“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开幕式和各专业赛场是一票难求,尤其是民族唱法赛场更是如此,决赛的票已炒到了不敢想象的价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选手,演唱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时期的作品,他们用不同的歌唱技术技巧表现出了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声乐艺术本质的、特有的精神气韵。台上选手用心尽力、展示绝技,评委看得仔细、听得入味,台下观众反应热烈、激动难抑,好一派声乐艺术活动的繁荣景象!这充分说明中国声乐艺术已深入人心,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生命朝气。同时,“金钟奖”比赛在业内、艺术院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也引发了热烈、持续的讨论。这些讨论褒多贬少,涉及了声乐艺术的方方面面,较多地集中在选手的演唱曲目、演唱风格、演唱技巧、艺术表现等方面。而讨论最多、争执不下的是,民族组选手到底是只演唱突出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还是应演唱多种音乐风格的作品?有的人认为既然是民族声乐比赛,风格唱好韵味浓郁就行;还有持相反观点者认为,只要演唱的方法好、作品内容表现得好、技术技巧完成得好、音乐风格表达好,就是好。由此进一步引发了相关讨论,微观方面包括气息、咬字、音色、位置、音量、表现、音域、台风、服饰、化妆等;中观方面包括选手演唱的曲目丰富多样、技术技巧难度高、作品的内容不同、思想深刻;宏观方面,包括中国的声乐艺术今后如何发展提高,是中国声乐还是民族声乐等。
高校师生们除了讨论技术技巧、咬字唱词、润腔风格、台风表演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风格外,其他较为突出的还有究竟哪些风格、体裁、题材的作品是民族唱法;由唱法与风格的关系而引发的,中国声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如何去的问题。他们对表现力强、艺术修养好、演唱技术高、风格把握准确、台风好的选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个别选手在音准、节奏上出现的问题也有善意的议论。如,有些选手在决赛中和乐队合不上节奏,有的只顾声音而音准偏高或偏低;有的选手声音出不来,被乐队压住了;有的舞台表现与作品内容不相符;有的选手演唱歌剧选段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到位,甚至不准确,尤其是声音对人物的塑造没有设计、没有想法;还有的选手对民歌、艺术歌曲、古曲和古诗词歌曲的概念不清、润腔手法不准等。对评委的打分评论也不一而足,对个别评委打出的个别分数有褒有贬。
大家的讨论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实际上这些问题也正是多年来声乐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需要声乐工作者们不断努力而为之奋斗、解决的。
首先,通过“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金钟奖”二十多年的坚持举办,推动了我国的音乐事业的极大发展,带动了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从业人员演唱能力的增强、理论研究的深入,同时社会关注度大幅度提高,从而也促进引领了中国声乐前进的正确方向。
其次,中国声乐伴随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光辉路程,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人才辈出,呈现繁荣景象。这是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的结果,是几代声乐艺术家不懈努力的结果,是艺术院校声乐专业教育教学的结果,也是中国音协几十年坚持举办声乐比赛推动的结果。这与“金钟奖”连续举办是分不开的。说小,有助于树立个人正确声乐艺术观,拓宽声乐教学、理论研究的视野,提高声乐演唱技巧;说大,有助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整体的发展与建设,已经超越个人的狭隘偏执与专业成见。因此,在新时代更需要认真、审慎的梳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之路,正确处理继承与弘扬、借鉴与融合、发展与提高、实践与创新等关系是当前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建设的当务之急。
最后,“中国音乐金钟奖”迄今为止一共举办了十三届,历时二十年。回想这二十年的历史,每一届的比赛从章程到赛制再到对选手的要求,从最开始的三种唱法一起比到分唱法比;演唱曲目从选手自选到逐步由主办方中国音协组织业界的教育家、歌唱家讨论研究,规定参赛曲目演唱范围和列出一定量的曲目目录与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从业界与社会各界不太关注到积极关注再到重视;从开始少数较为优秀的歌手报名参赛到院团、院校符合年龄的青年歌者、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从开始比赛场地的不确定到先后落户广州和成都;从演唱规定曲目的不断调整逐步完善规范,到目前“中国音乐金钟奖”已经成为最具学术性、专业性,最富广泛性、参与性,最有吸引力、号召力、感染力,社会关注度高,是中共中央批准的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推动历史前进的脚步,不仅仅是正面的推动,往往还来自一些不同的反面意见,恰恰推动了历史。“金钟奖”也正是在不断地听取来自各方的不同建议与意见而逐渐完善成为国家品牌的艺术活动。因此,“金钟奖”赛后的讨论是正常的,更是有意义的和十分重要的。由讨论而引发的关于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些关键、重要的问题不应被忽视,要高度重视、正确认识、认真梳理、仔细分析、潜心研究、正本清源,以使得更好发展、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社会认可演唱艺术体系与文化特点鲜明、学术底蕴深厚、技术技法先进、风格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声乐学派。
“中国声乐艺术说”认为中国声乐艺术是演唱以中华民族语言为基础的中国音乐风格和精神特质的声乐作品。在中国声乐艺术的概念下有各种不同的唱法。如,中国音协举办的“金钟奖”、原文化部和现在的文化旅游部办举办的“文华奖”与“声乐展演”、“央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等,都是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简言之,就是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演唱的艺术形式统称为中国声乐。
这一提法是在1956年2月6日中央文化部〔56〕号批准同意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东北音乐高等专科学校(1979年以前,“沈音”与前身的“鲁艺”“东北音专”均为中央文化部直属院校)成立民族音乐系,下设民族器乐和民间演唱两个专业,其中民间演唱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特点的又红又专的民族声乐歌唱演员”。这期间,上海音乐学院也成立了民族声乐专业。1958年“东北音专”升本,改称为沈阳音乐学院。1961年中央文化部的教育方案,将民间演唱列为了音乐艺术院校的正式专业,并定名为“民族声乐专业”。之后,各艺术院校陆续建立这个专业,延续至今已有十一所专业音乐学院都开设有该专业。
有一种观点认为从来就没有“民族声乐”,一种是外来的西方美声唱法,另一种就是民歌唱法或民族民间演唱,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如此。只要是有民族声乐的歌手演唱,一定加前缀称呼“唱民歌的”。此观点完全无视民族声乐艺术经过了几代声乐艺术家的艰难付出取得的巨大成果,并认为学好西方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氯甲烷(CH2Cl2,ACS级),百灵威有限公司;无水Na2SO4、NaCl(ACS级),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C7—C30直链正构烷烃,美国Sigma-Aldrich公司;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乙酸己酯、丁酸己酯、己酸己酯、乙酸、丁酸、乳酸、己酸、异戊醇、正己醇、糠醛、苯乙醇、苯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苯乙醛、苯甲醛、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苯酚等,GC标准品,日本TCI公司。
原生态说、美民说、美通说、民美说、民通说、戏歌说等,凡此种种观点与认识,都反映出个人对声音色彩的认识,是经由个人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而形成的一些观点与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出文化自信等问题,并辩证地论述坚持四个自信关乎民族的发展,甚至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研究中国声乐演唱艺术,一定要从中华文化入手、从坚持文化自信入手,着眼中国声乐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辩证地进行深入梳理与总结展望。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如果从20世纪新文化运动开始算起,也就是不足百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从18世纪鸦片战争到20世纪前半叶,我国正是国家惨遭外国列强侵略、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历经浴血奋战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声乐艺术也是随着这一历史的社会进程与变化而发展形成的。
中国声乐艺术无论从人们的认识观念到理论研究,还是从群众歌咏活动到成立艺术院校的高等教育,都经历过摸索前行,认识不一,甚至是“土洋之争”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是有代价的,更是几代有志于发展建设中国声乐演唱艺术并能够成为屹立世界艺术之林的教育家、歌唱者、作曲家不懈努力、矢志奋斗的理想和目标。我认为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必须进行辩证的、客观的、历史的、现实的、认真梳理的时候了。从中华民族现当代发展史的实际来看待当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时情况,实事求是的、心平气和的总结,不争论、不排斥,要继承、要吸收、要融合。从声乐教育入手,教育是声乐艺术人才培养、事业发展之根本,要在近一个世纪发展建设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逐步构建并完善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符合人民大众审美习惯的、科学合理的中国声乐教学体系。
一是自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音乐教育机构的产生,出现在舞台上的儿童歌舞剧,出现在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民歌填词或改编的歌唱革命、歌唱红军的新民歌、20世纪30年代初的群众音乐活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国声乐艺术的产生、发展是在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了外来的优秀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特定历史时期与重要关头开启的。
二是从20世纪30年代末(1938)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和各边区广大军民、文艺工作者创作和演出活动看,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音乐实践活动中发端并逐渐形成的。
三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建设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看,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唱欣欣向荣的祖国,歌唱时代精神,歌唱创造历史的伟大人民而深受喜爱和欢迎的艺术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声乐(民族)艺术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脚步是伴随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而发展建设的。
一是五十六个民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孕育衍生了中华音乐文化和演唱艺术。中华民族的语言决定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特定属性。中华民族的语言丰富,艰深复杂,相比其他语言更难学习、更难发音,但却是韵神音美、表现力最强的语言。
二是流传在各地区的五十六个民族的那些歌唱爱情、歌唱劳动,反映人民群众思想情感、生活状态、劳动场景的口口相传千百年的民族民间音乐,决定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文化属性和音乐风格。
三是从那些穿越时空、永不磨灭、熠熠生辉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看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华民族包容博大的精神,海纳百川的精神,开放融合的精神,天下大同的精神,时代的革命精神,中庸的精神,以民为本的精神,自信自立追求真理的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中华精神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灵魂属性。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中国风格、中国气质、中国神韵、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截至目前,有大量流传于世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有几代声乐教育家的艰辛付出,有几代歌唱家的辛苦实践,有几代作曲家的无私劳动。最重要的是,有党的坚强领导与正确指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已具规模并形成了基本体系框架。未来中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完善,还需声乐家们不懈努力的工作,创造中国声乐艺术新的历史。
从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声乐演唱启蒙阶段开始到进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声乐艺术已走过一个世纪既艰难又光辉的路程。
截至目前,全国十一所专业音乐学院都设有民族声乐专业本、硕教学层次(中央音乐学院仅为硕士层次),中央、中国、上海和哈尔滨四所音乐学院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沈阳、天津、星海、四川和哈尔滨五所音乐学院设系级建制的教学单位,综合院校多数也都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招生数量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了一定水平。应该说,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已到了繁荣昌盛的时期,但问题也是多方面存在的。如,中国声乐专业在有些院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平台搭建等方面尚显不足;师资队伍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教学水平、理论意识、演唱能力、敬业精神参差不齐;各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内容较为接近,但专业基础课略有不同,各有特点;教材建设方面也不尽相同,有使用共同编写统一教材的,但多数是主课教师自己编选,教材的编撰与使用处在相对自由的状态,实际上是反映了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没有得到统一管理的问题。在培养民族声乐人才上,各院校虽然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各有所长,但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处于繁荣景象和爬坡上坎完善体系建设的关键节点,我以为有几方面问题亟待研究并尽快解决。
有些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清晰、不明确,教学大纲文本化,教学计划随意化,教学内容没有量化要求,教材选用没有标准等。还有些艺术院校的声乐专业,由于扩招,教学出现了专业不专、普及不普的现象。这些问题是制约声乐人才培养、专业发展、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专业声乐教学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的各自施教,但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较少,有的几乎不开展活动,闭门教书、闭门研究,不沟通、不交流,没有形成声乐教学、声乐演唱、理论研究的团队主攻解决问题的态势,没有形成“拳头”的力量。因此也出现了所谓的声乐的“各家各派”,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有些院校专业声乐教育教学,没有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建设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上,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流于一般化、格式化的安排,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几十年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有的院校这些年也曾修改教学大纲,但并没有把声乐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艺术实践能力和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联系起来,没形成系统,与学校的发展建设目标相距甚远。
各院校师资队伍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声乐师资数量因扩招显得不够,教学质量差异显著。教师们疲于教学,没有时间研究理论,没有时间进行艺术实践,没有时间对学生的演唱问题进行耐心的、细致的分析,并制定严谨严格的教学计划,因此教学质量不高。还有一种现象,因短时间内批量的招聘声乐教师,导致教师队伍鱼龙混杂,有的教学能力、演唱水平、理论研究的能力很好,有的则是充数顶账。因此,控制招生数量的问题亟待解决,提高教师理论研究水平与艺术实践能力问题已摆在桌面。
即便有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很多教师也不按照规定的内容授课,每学期教授多少作品合适,选用哪类作品进行训练,不同年级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考试评价标准等问题都相对盲目、管理松散。
诚然,声乐教学是有一定规律和一定特殊性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选用适合的教材,并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时要根据学生演唱的特色、嗓音条件选用教材和运用教学手段。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手段不同,各有所长,这都是声乐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是从声乐教学整体而言,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的全过程,这个把握就是教学大纲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标准。例如,作品的数量问题,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教学段,甚至是四个学年要完成多少量,全学程要完成多少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级别的声乐作品。在全学程中,技术要求要达到什么标准,这里包括音域、音色、音量、咬字、润腔、风格、表现等,这些问题有没有一个相对的标准,这些问题也正是各学校、各教学单位、各教研室要认真研究、认真梳理与亟待解决的。
传统梨园行讲究“戏比天大”,今天的艺术教育常说“课比天大”。有个别教师上课时间随意、内容随意、没有进度、没有标准、没有要求;对自身要求不严,事业没有追求,舞台演唱较为自由散漫,对艺术表达不够严谨,对作品内容表达似是而非,空洞如白水,搔首弄姿,忸怩作态等。这些现象深究根源,就是没有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观不正的人何谈有正确的艺术观。唯利是图,一切向利益看齐的现象大有蔓延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刹车,否则后果不可想象。教师的艺术观和责任心是从事艺术教育的人,包括观众对艺术活动的最基本的认识和评断,这是艺术观的基本内容。艺术是纯洁的,既由人的心灵生发,也抚慰人的心灵。
责任心,顾名思义是认真、彻底、完全地负起工作之责,岗位之责、任务之责、使命之责、担当之责,甚至是理想之则。没有正确的艺术观,没有对事业、对岗位、对学生,甚至是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是不可能有认真教学、认真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参与艺术实践的行为结果的,更无益于一个正确的、高层次的艺术观的形成和养成,这是互为关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