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口吃儿童的生活世界

2022-07-15 02:41李树英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口吃现象学儿童

李树英,加拿大教育学哲学博士,现任东莞城市学院执行校长,特聘讲座教授。曾在北美及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的多所著名高等学府担任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三十多年,指导过数十名国内外博士研究生。主持及参与国内外多项重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发表大量科学研究论文与著作。李树英博士是国际教育现象学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也是世界“课堂学习研究模式”的积极推动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现象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现担任四种国际学术期刊的高级编辑或编辑。

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习惯性地把他们的一些生活现象看作问题,或视作一种疾病。比如,儿童说话时常见的不连贯现象,父母和老师就很容易认为这是一种口吃的疾病。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技术化的思维占据了我们整个头脑。我们很容易忽视儿童的生活体验,而无法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也许,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口吃儿童的“问题”,理解视域便会开阔起来。

1.儿童口吃的生活体验

回忆起儿时的我,按照某个国际评估量表来诊断,恐怕也要被贴上口吃的标签。紧张起来说话就不顺溜,结结巴巴,很难为情。幸运的是我有一位善良的母亲和慈爱的父亲,他们总会耐心地听我断断续续地说完。上大学之后,口吃的毛病“神奇”地消失了。与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聊起儿童口吃的生活体验,常能意想不到地获取一些口吃儿童生活体验的鲜活故事。如果运用教育现象学的方法去做一些聊天式的访谈和生活体验描述性写作,我们很容易采集到口吃儿童的生活体验描述性文本。

我学会了精简用词,尽量少说

口吃并不是“想好了再说”那么简单。我生活在湖南,是一名初中生。我与父母或是熟悉的人说话都还算顺畅,自言自语时也完全没有问题。一旦和陌生人说话,不管有没有事先在脑海中演练,我大概率会出现口吃的情况。口吃有时候会让我极其尴尬,有一次我和同学去聚餐,为了催服务员上菜,我重复了好几遍“菠萝咕噜肉”。卡顿的那阵时间好像十分漫长,我感觉自己挺不好意思的,服务员也用一种奇怪的目光看着我。我曾经将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回听自己说话时哪个地方不足。我发现自己不能一口气说完一句话,卡壳时会重复某些字句,或是在卡壳的地方拖长音。严重的时候,一个词会被我重复好几遍。同时,我感觉自己的头脑很不清醒,也想不起来下句话要说什么。严重卡壳时,除了喉咙发紧,我还会脸红和频繁眨眼。有时我会感觉到,听我说话的人比我还着急。久而久之,我学会了精简用词,尽量少说,减少暴露口吃问题。(翠琴,初中一年级)

老师好像不理解我的状况,

我父母也不知道我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

说起来,我大概5岁就开始口吃了。小学时,有个别同学会学我说话的样子,或者笑话我,我很难过,还有些生气。后来,这样的同学少了很多,我猜他们应该是习惯了。小学时,由于我语速很慢,有的老师会感觉我是故意的。高中时,一次上台演讲,虽然准备了一个星期的稿子,我还是很紧张。我清晰地记得,我大概卡顿了10句话,但还是把想说的都表达出来了。结束之后,老师说我演讲的时间太长,需要再来一次。看来她并不理解我的状况。其实,以前我父母也不知道我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有时会提醒我,想好了再说,但其实并非那么简单。(慧生,高中一年级)

这是一些很不一样的孩子。可能我们多数人不曾有过他们这样的体验,或者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语言表达困难的体验,但早已忘却。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可能会诊断式地思考,然后,不假思索地给这些孩子贴上口吃的标签。

2.儿童口吃是一种疾病吗

有统计学取样研究显示,全球的口吃患病率高达1%,约有8000万人患有口吃。其中,青少年的患病率为2%左右,儿童口吃的发病率更高,约达到5%。多数研究文献将口吃定义成一种在说话过程中出现气流阻断现象而引发说话不流畅的症状。口吃者在说话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重复、延长或卡顿,有时候还会表现出身体或面部紧张、眨眼、肌肉抽动,甚至会攥拳跺脚。长期以来,人们采用应用语言学、沟通科学、神经科学等来研究口吃的生理结构和病理机制,也成功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技术性治疗方法,如呼吸法、突破法、沉默疗法等(Yairi,2016;Mawson et al,2016)。如此看来,口吃还真的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尽管如此,统计学分析中还提到了一项很有趣的调查:这些众多的“患有口吃疾病”的儿童,长大成人之后,有80%以上口吃“神奇”地消失了(利维坦,2020)。那么,是什么东西有如此神奇的“疗效”呢?

3.我们该如何与口吃儿童相处

也许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体验去理解“神奇消失”这一现象。有这样一些父母,他们善于耐心聆听孩子说话而不妄加责备,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在乎自己的孩子,并时时呵护他们,可能还会由此发现他们的某些特长和潜质。还有一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语言表达不畅、言语卡顿时,会觉得在其他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而反过来责备自己的孩子,表现出烦躁、没有耐心。作为父母,我们可能很少尝试进入口吃儿童的生活世界,所以体会不到:当孩子被别人嘲笑时,那种羞耻感有多强烈;当孩子十分努力地把一个字挤出来的时候,面部肌肉抽搐、眨眼、吐舌头,他的心里有多难受。孩子一早起来那种无精打采的神情,时刻在想着怎么避免口吃的生活是多么地令人疲惫。

我们需要用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学方式,将对儿童口吃的固化观念“悬置”(Epoché)起来,尝试进入口吃儿童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去寻找和反思其中的生活体验意义。我们可能会由此发现,口吃有时候并不是什么“问题”或“疾病”,而只是一种“存在”的差异,一种生存的方式。作为与儿童成长息息相关的人文科学工作者,包括父母,我们应该提升对口吃儿童生活体验的敏感和教育智慧,学会如何与这些特异的孩子相处。不仅如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言语治疗的同时,还可以教会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也学会与他们自己的特异存在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Mawson A R,Radford N T,Jacod B.2016.Toward a Theory of Stuttering[J]. European Neurology.

Yairi E.2016.Future Research and Clinical Directions in Stuttering: Global Considerations.Memphis,TN: Stuttering Foundation.

利维坦.2020.口吃的真相[EB/OL].(2020-11-24)[2022-03-08].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102132.

猜你喜欢
口吃现象学儿童
“维生素”大口吃
孩子口吃,家长巧应对
口吃的哼哼猪
留守儿童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六一儿童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