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果 温婷婷
- 编者按 -
海淀区在推进学科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经验。本期,本刊呈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在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中如何推动学科、教师及学生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
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立足教学,务实创新,以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为契机,在课程建设、教学科研、课堂改革、专业发展与区域辐射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道路。
在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因此,除了学科知识与技能外,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沟通展示分享的能力、实践运用操作的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反思与批判的能力、关注与追踪前沿的能力。基于这个理念,学校设置了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体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和跨学科的活动,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逐步构建形成了以“课程—活动—竞赛—社团”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发展体系。
1.课程建设具特色
开足开齐国家课程,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高一年級结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说明》要求,确定课程内容为必修课程“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学生通过每周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信息社会的相关知识,具有能利用Excel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Python程序设计语言。在课程设计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对课程内容做了一定的延伸。高二年级重在突出学生兴趣和特长,开设“数据结构”“人工智能初步”“数据管理与分析”“三维设计与创意”等选修模块。高二备课组还探索计算机学科大中衔接及跨学科内容。
开好校本选修课,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除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外,我们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与大学先修课,同时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为高一年级开设主题研修课,如计算社会学、自然语言处理;为高二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学科方向的研究课程,如交互式产品设计、机器学习、航天科技等。人大附中鼓励教师自主创新和跨学科融合,提倡将STEAM教育、创客教育和前沿科技等内容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学校人工智能课程的内容均由学校教师自主研发,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和学科发展情况不断迭代更新。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也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语文、生物、化学等学科内容结合,开展跨学科课程设计。
2.教学科研促实效
开展深度学习导向的项目式教学研究。学校是海淀区“深度学习”项目实验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将全员研修课程有机融入常态化教研活动中,组内教师以“深度学习”教研为主题,围绕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例如,在高一必修课“数据与计算”中,教师设计了“Turtle绘图作品展”“密码强度检测”“ATM自动取款机”等有趣的项目活动,让课堂学习过程与真实世界发生关联。学生们不但对Python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更好地锻炼了在实践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此外,组间的项目成果展示也培养了学生的展示与交流能力,学生之间提问互动,在比较、质疑与问答中获得深入理解。教师还设计了严谨的表格以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用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给学生指明任务方向。
以课题研究引领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学校牵头完成了2019年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基于在线课程平台的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践共同体”项目。该项目构建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特点将每个阶段的课程划分为基础、核心、进阶三个模块,小学以经验为主重在感知,初中以发现为主重在认知,高中以探究为主重在创新。课程开发模式包括自主开发、校际合作开发、高校共建、企业共建等,共开设了41门课程。
3.课堂改革见深度
在线平台支持混合式教学实践。基于Moodle在线学习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带来了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授课中,教师发布任务,提醒学生学习;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在互动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回放视频,生成个性化需求,提出质疑。在反馈中,教师课后在线批改作业,根据标准反馈量化分数,并给出主观评语;学生随时上网查看反馈情况,与教师沟通交流。
打破校园围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开阔学生视野、把握技术发展前沿,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前往高校和企业交流学习、参加夏令营活动等机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接触和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例如,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人工智能前沿应用与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微软亚太研究院、图森科技公司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让高中生与顶级人工智能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学习。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引领校本教研发展,聚焦学科关键问题,借助科研项目突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