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朝霞
“双减”工作背景下,作业“减负”不是“减质”,是对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以备课组工作为龙头,加强作业管理研究,完善作业管理机制,优化作业管理质量,实现提质减负。
一是规范作业流程,精细过程管理。
首先,加强监控作业总量,规范作业布置。学科统筹安排作业,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落实作业在校完成的工作要求,鼓励布置分層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通过四级管理,把控作业量。备课组:备课组长带领教师进行集体教研,统一布置、填写作业单,负责对学科作业的内容、数量、时间进行审核。班主任:整体把控和协调班级作业量,通过访谈或调研掌握学生作业情况,填写班级作业完成记录单,标注重点学生情况,及时向备课组长反馈。年级组:年级组长负责监控、审核各班作业布置与实施情况,教师不得私自布置除年级统一作业之外的全班性作业。教学处:教学干部加强对学生自主作业的巡视,进班检查学生写作业的习惯、作业内容以及教师管理与辅导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解决。
其次,加强作业备课教研,规范作业设计。学校把作业备课纳入到集体备课中,备课组长带领教师研读教材、分析考点、仔细筛选已有作业资源,合理整合和创编作业习题。作业备课每周单独成册,每课时设计基础作业、拓展作业、问题跟进作业,统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的要求,每周集体备课要备好下周的作业设计,填写作业设计单。每周四之前,备课组长向教研组长提交作业文本,教研组长每周五完成审核反馈工作,及时修改和调整不合格作业,学科教学干部负责定期检查作业文本,反馈作业问题并指导作业设计工作。
最后,加强作业日清检查,规范作业批改。学校加强对作业批改的常规检查,落实作业批改要求,提高批改作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对每次作业检查及时记录备案、反馈问题、指导整改,把作业检查和监控落实到每个作业环节中。备课组利用每天日教研时间,每班按学号随机抽调5本学科作业,任课教师以巡查或互查的方式检查批改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并在活动中交流检查情况,对于问题突出的班级,备课组长对任课教师进行追踪检查,监控落实整改情况。
二是探究作业管理新制度,促进作业改革真研究。
作业公示制度:分层公示作业内容,落实作业要求。为真实把握作业管理情况,加强过程规范监控,学校分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进行作业公示。学生层面:班级建立作业公示栏,包括日期、学科作业内容、作业时长,班主任每天完成班级作业公示填报,让每个学生知晓作业,并负责统计学生在校完成作业情况。教师层面:年级组长负责在校区群公示本年级每天学生作业内容,带组干部和值周干部负责检查学生作业与公示是否一致,随时访谈学生在校完成作业情况。家长层面:班主任每天负责把学生在校作业拍照发送到班级群,方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作业内容,也有助于家校沟通。
作业试水制度:注重教师个人研修,研磨作业,提升专业能力。教师准备作业本,提前把学生作业试做一遍,在完成下水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作业的难易程度、预估完成时间、规范作业格式、明确作业要求、发现易错点和评估适合的学生群体等,复备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层次性和有效性。这样的过程也促进教师学科专业能力的提升。
作业教研制度:深入开展作业教研,及时反思优化作业资源。学校把作业问题研修纳入校本教研内容体系,针对作业理念、作业研究、作业设计与实施要素组织通识培训。教研组围绕学科作业研究要点、作业经验与典型问题开展专题交流活动,促进经验分享与转化。重点学科建立攻关小组,申报课题立项,进行作业改革的课题研究与试验。备课组加强作业备课教研,课前研讨作业设计,课后研讨作业效果,优化作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