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家长对托育服务机构的需求偏好及支付意愿研究
——基于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数据

2022-07-14 02:08秦旭芳宁洋洋
教育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托育意愿机构

秦旭芳 宁洋洋

(沈阳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沈阳 110034)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表明,应在“幼有所育”上取得新进展。这意味着在新时代,我国将满足人民群众对托育服务的需求作为早期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表示未来五年内,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1.8个增长到4.5个,变化率为150%,这是纲要各指标中最大变化率的指标之一,表明党和国家赋予托育服务在民生保障与改善、国家战略保障与支撑等更高层次的新使命。[1]同时,托育服务作为落实二孩政策的重要举措,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如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发布《托育服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由此可见,我国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托育服务体系,这赋予了婴幼儿保教服务的重要意义。但面对21世纪后的新需求,托育服务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困境:托育服务供需数量不匹配[2];财政和软硬设施的投入依然不足[3];师资数量紧缺、教学资质参差不齐、服务模式单一[4];费用过高、保教质量无监管等[5]。

托育服务的政策制度建设有着一定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国托育服务在追求供给数量增长和规模的扩张时,有针对性地把握家长需求,从而调整和规避供给中结构性失衡的现状。基于此,本研究依据政策水平(监管主体、硬件要求、运营督导)、人口水平(基数、青年人口占比)、经济水平(人均GDP)三个维度对各地托育服务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家长需求量、市场供给总量和质量以及政府的财政投入上,华东地区均高于东北地区;在人口水平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华东地区人口基数约为4亿,而东北地区仅为1亿左右。截至2020年,东北地区在新生儿人口占比、总体青年人口占比以及城镇化比例上也远低于华东地区;在经济水平上,华东地区人均GDP、人才吸引力呈持续上涨之势,东北地区却在下滑。因此,针对两地家长进行需求调查,采用信息载荷能力较强的选择实验法,以探索不同地区家长偏好哪些托育服务方案要素?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家长对某一属性偏好有何差别?家长愿意为哪种属性每月支付更高的价格?对此类问题的探讨,可为我国托育服务未来发展的有效供给提供实证依据,以便为托育服务现存的难题提出合理建议。

二、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托育服务的已有研究主要有两类:在理论研究中包括儿童照护服务变迁史、职责定位、国内外托育服务模式等[6-8];在实证研究中包括托育服务供需现状、机构发展困境等,测量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9-10]。可见,我国托育服务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学者多从宏观视角探讨托育服务供给问题,而对于微观视角的托育服务需求研究尚不深入,有关研究结果仅反映相关内容的分布情况,难以反映受访人对于托育服务综合性属性偏好程度的差异。

对于托育服务机构需求研究归纳后发现,已有研究中托育服务机构属性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托育服务机构课程内容(课程、托管服务内容)[11];机构时间(课程次数、托管时间段)[12];机构环境(地理位置、空间布局)[13];师资(从业资质、专业素养)[14];机构价格(课程、托管价格)[15]。尽管学者们积累了一定的需求调查基础,但多数调查的内容较为单一,同时研究结论也无法得出哪种需求要素对于家庭送托行为有较大影响,所以,现有研究并不能反映家庭现实需求。

梳理选择实验法后发现,需求偏好数据通常采用显示性偏好法或陈述性偏好法进行收集。[16]显示性偏好法是基于市场上已存在的标准定价数据来判断个体的需求偏好。目前托育服务供给总量短缺,入托比例较低,无法获取家庭送托行为的显示性偏好数据,而陈述性偏好法是通过收集市场中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数据以判断个体的偏好,该方法应用较为普遍,同时也可获取家庭送托行为的陈述性偏好数据。随着效用理论和随机效用理论的提出,选择实验法成为主流的陈述性偏好的评估方法,是一种基于调查问卷法的研究设计,该方法将陈述型偏好数据分为多个属性,并分别赋予多个水平值,使这些属性组合成若干选择集,让消费者从选择集中选择最为偏好的方案要素,进而模拟真实的情境,分析他们更愿意选择具有何种属性的产品或服务,以此来估算消费者对于不同产品或服务属性的偏好及相对价值的支付意愿。[17]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能够接受消费物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这是消费者带有主观评价成分,而对特定物品进行内心的估价,即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为零时所愿意给卖方支付的最高价格。

国外有关于选择实验法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其方法通常被应用于市场营销、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之中。有学者通过研究消费者婴儿奶粉购买行为,采用选择实验法对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及支付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较偏好品牌属性,婴儿奶粉各产品属性的支付意愿依次为品牌(47.5元)、政府或第三方认证(42元)、营养成分(39.6元)和口碑(22.9元)。[18]也有学者基于选择实验法分析了北京市居民对空气质量的偏好,并据此估算了空气质量的价值。2015年样本的估算结果表明,北京居民对于自愿投资改善雾霾和沙尘天气的支付意愿分别为6.3元/天和2.6元/天;2016年样本的估算结果表明,他们对于两者的支付意愿分别为7.7元/天和2.8元/天。[19]

通过综述可以看出,选择实验法不仅可依据各属性的交互模型计算出消费者的偏好,还可使用费用属性估算出支付意愿。由于选择实验法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研究设计及结构运算相对复杂,故该方法未能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试将选择实验法应用于托育服务需求研究之中,探索出不同地区家长对于托育服务属性的需求偏好及支付意愿。

三、研究设计

实验设计主要包括确定属性及水平、设计选择集、构建模型以及收集与处理数据四项步骤。

(一)设置属性及水平

本研究在综述及预调研的基础之上确定了家长重视程度极高的六个属性,分别是机构性质、服务课程、服务时间、地理位置、机构教师和服务费用。(1)表1中的服务费用水平数据为作者根据前期调研所收集的一二三线中高档、中档、一般档的托育服务机构的价格标准计算得到。具体属性及水平见表1。

表1 选择实验设计属性及水平

(二)生成选择集

本研究的6个属性变量及水平,再加入1个“都不选择”和1个“维持现状”选项,共有256种选项(2)通过6个属性中的属性水平进行组合,组合形式为2×2×2×2×2×4×2=256。,但调研中不能使消费者面对 256 个选项进行选择,因此,本文采用混合水平的正交设计,应用SPSS20.0软件的正交设计功能对其筛选,得到 16种不同属性水平的组合,然后随机匹配生成8组选择实验集。

(三)构建模型

构建模型是选择实验法的研究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本文先将效用理论作为理论框架,设定因素之间的数理关系,构建数理模型,然后依据随机效用理论将数理模型转化为可被估计的统计模型,最后进行模型修正。

1.理论基础

选择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兰卡斯特(Lancaster)提出的消费者理论,又称效用理论(Utility Theory),其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它是消费者的主观选择,体现其个人偏好。[20-21]在构建效用的数理模型时,目的是将家长选择托育服务机构的各属性进行数理关系推理,从而得出边际效用的理论模型。

式(1)—(3)是通过效用函数,推理出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增加的满足程度。以及消费者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4)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接受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金额。的函数公式。

本研究假设家长i对托育服务机构j之间拥有一个线性的间接效用函数:

(1)

表2 选择实验样本集样例

式(1)中,Pj表示托育服务机构j的服务费用,Xjk表示托育服务机构j的第k个属性,其中Xj1分别表示机构性质、服务课程、服务时间、地理位置、机构教师五个属性为“公办”“国外课程”“全日制”“<5km”“有早教专业教师”选项。αi和βik分别表示价格和属性k对家长i的边际效用。εij表示家长i对托育服务机构j的随机效应(5)随机误差来源于影响量(机构各属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时间与空间上是不可预知或随机的,它会引起被测量值重复被观测的变化,故称之为随机效应。。

式(2)和(3)所表明的是家长选择作用于各属性之后所产生边际效用的过程。定义=0表示民办、国内课程、半日制、5km~10km、无早教专业教师。定义=1表示公办、国外课程、全日制、<5km、有早教专业教师。那么,在其他属性不变的条件下,家长为保持效用不变,必须要为Xj1的变化支付一定的边际溢价:

(2)

由式(2)简化可得出式(3),由式(3)可知,家长i对托育服务机构j是某个属性水平的支付意愿,也可称之为某个属性水平与价格对家长i的边际效用之比。

(3)

2.实证理论及计量模型

选择实验的实证理论基础是麦克法登(McFadden)提出的随机效用理论。在随机效用理论中,商品或服务的各项属性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被称为“效用”,且消费者在众多的备选选项中,所做出的选择可以最大化自身效用。[22]在构建计量模型时,目的是将数理模型转化为可被实际统计的模型。

式(5)—(7)是设定随机参数Logit基础模型(Random Parameter Logit Model,RPL)(6)随机参数Logit基础模型是指无需满足随机误差项服从严格的IID假设,允许参数在个体之间随机变动,通过模型参数的分布(均值、标准差)进行异质性研究的模型。、交叉项模型以及支付意愿模型的函数式,使家长需求偏好、异质性偏好以及支付意愿的结果能够被实际统计。

式(4)—(5)为随机参数Logit基础模型,用以估算总体的家长异质性偏好。首先假设理论模型式(1)Uijt=βixijt+εijt中εijt服从Gumbel独立同分布。xijt=(Pijt,Xij1t,Xij2t,…Xijkt)′,表示机构j属性的列向量;βi=(αi,βi1,βi2,…βik)′,表示对应参数的列向量,且假设家长偏好不随着选择方案而相对变化。[23]然后设定β服从随机分布来表明家长异质性偏好,设密度函数为g(β|θ),那么,家长在情境t的J个机构中选择s的概率是:

(4)

在T个选择情境下,家长i在选择项A中选出选择序列Si∈A的概率为:

(5)

式(5)中,i(t,s)=1,2…J表示家长i在第t个选择方案中作出的选择。通过式(4)与式(5)等号右侧的运算,P(·)均可表示为参数θ的函数,再通过拟最大似然估计法即可得到参数θ的估计值θ。

式(6)为交互项模型,用以估算某一类家长的异质性偏好。[24]本研究考虑将家长特征引入RPL模型进而分析某类家长的异质性偏好,其中yi表示家长特征,γi表示交互项的参数向量,根据式中γi的估计结果能够分析某类家长对于需求偏好或边际效用的影响程度。具体公式为:

Uijt=βixijt+γiyixijt+εijt

(6)

式(7)为支付意愿模型,用以估算出家长机构各属性的支付意愿。(7)中假设βm表示机构性质、服务课程、服务时间、地理位置、机构教师属性的估计参数,βp为服务费用属性的估计参数,其属性变量与费用属性的比值可估算出支付意愿。具体公式为:

(7)

(四)收集与处理数据

本文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选择实验问卷的信效度是测量属性水平的频数以及标准误(7)选择实验问卷的信效度主要采用全要素设计方式,需随机生成200份问卷,问卷应包含1 600个选择集,其中每个选择集中包含2个虚拟机构,每个虚拟机构中包含6个产品属性。特殊说明的是,各属性的频数值较平均,标准误差值较小,才能表明该问卷设计有较高的信效度。,经测验,各属性的频数均为3 200次,标准误差值为0.031,说明问卷设计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本研究以两个地区育有0~3岁婴幼儿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回收问卷3 000份和2 100份,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2 968份和2 04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和97%。华东地区回收数据覆盖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安徽、江西六个省市,东北地区覆盖辽宁、黑龙江、吉林三个省份。具体信息见表3。

表3 家长总体情况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分析

此部分依据RPL模型对家长需求偏好、异质性偏好及支付意愿进行分析。基于5 013个样本利用Stata15.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因变量为家长在选择集选择的结果,自变量分为随机参数与固定参数变量。在基础模型中,随机参数变量为机构性质、服务课程、服务时间、地理位置、机构教师变量,固定参数变量为服务费用变量(8)与费用相关的方案属性变量是用以估算其他属性变量支付意愿的基准,通常将其视为固定参数变量。。交叉项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随机参数变量中各变量分别作为固定参数变量,结果估算的设定也以此类推。

(一)家长需求偏好

根据前文定义的RPL模型,分别估计两地家长样本的基础模型与交叉项模型,其中,两地的模型似然比检验Log likelihood与LR chi7的结果显示,两个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整体模型拟合效果良好。RPL基础模型与交叉项模型结果见表4。

表4 RPL基础模型与交叉项模型

在基础模型中,当某属性的均值系数为正值时,既表明家长偏好某属性选项水平中的某属性,如在机构性质属性中,东北地区家长更偏好公办机构;又说明此属性会影响家长参与托育服务机构的效用,如某属性的正均值系数越高,就说明该属性可提高家长的消费效应,而系数越低越不明显[25];当各属性均值系数为负值时,既表明家长偏好某属性,如在地理位置属性中,两地家长可接受5km~10km范围内的距离,但又说明此属性可能会降低家长消费的效用。结果表明,两地家长的托育服务方案要素侧重不同。华东地区家长对有国外课程、公办、本专业教师、全日制、距家5km~10km的托育服务机构有显著偏好;东北家长对有公办、国外课程、本专业教师、全日制的托育服务机构有积极偏好。同时,服务课程、机构性质、机构教师、服务时间四个属性能够增加两地家长参与机构意愿,而地理位置均值系数为负值,表明该属性对于家长参与意愿无显著影响。

在交叉项模型中,当均值系数为正值时,说明二者呈互补关系,互补关系会提高家长总体支付意愿,并且,交叉项结果产生出的消费效应还会影响家长的选择情况;当均值系数为负值时,说明二者为替代关系,替代关系会对家长总体支付意愿水平产生折扣效应。华东地区的结果显示:课程和时间、课程和教师、时间和教师、地理位置和教师共四组交互项系数为正值,这表明托育服务机构若能够提供课程、时间、教师三类要素的组合方案,即可整体提升家长的支付意愿。而其他交互项系数为负值,则说明这些组合会降低家长的支付意愿水平。东北地区的结果显示:课程和时间、课程和教师、时间和教师共三组交互项系数为正值,这表明课程、时间、教师的交互组合可提高家长参与托育服务机构的意愿。而其他交互项系数为负值,则说明此类组合会对家长的支付意愿产生负向作用。

(二)家长异质性偏好

本研究基于交叉项模型中两地家长最关注的服务课程属性作为随机参数变量,在基础模型中引入家长特征,将个人情况变量作为固定参数变量,以重新估计交叉项模型。具体见表5。

表5 家长异质性偏好的RPL模型估计结果

在引入家长特征的交互项模型中,均值系数为正值时,既能够表明家长的不同类型,如最小孩子月龄和服务课程交互项系数为正值时,则说明这是育有较大月龄孩子的家长类型,又表明此类家长会提升对课程属性的支付意愿;均值系数为负值时,既能够表明家长的不同类型,如孩子父亲最后的学历和课程交互项系数为负值时,则说明父亲学历较低,又表明此类家长会降低对课程属性的支付意愿。

交叉项模型结果显示,两个地区中不同特征的家长对课程属性的需求偏好有显著差异。在华东地区结果中,最小孩子月龄变量和课程交互项系数为正值,表明育有较大月龄孩子的家长能够显著提升对课程属性的支付意愿;孩子父亲最后的学历、送托经验变量与课程交互项系数为负值,说明较低学历的父亲、没有送托经验的家长会降低对课程属性的支付意愿。在东北地区结果中,最小孩子月龄和是否为二孩家庭变量与课程交互项系数为正值,表明育有较大月龄孩子和二孩的家长能够显著增加对课程属性的支付意愿;而孩子父母的最后学历、送托经验和课程交互项系数为负值,说明较低学历的父母、没有送托经验的家长会减少对课程属性的支付意愿。

(三)家长对托育服务属性的支付意愿

本文采用克林斯基(Krinsky)等[26]提出的限参Bootstrapping方法,使用支付意愿模型对其进行回归估算,以获取家长对托育服务机构各属性的支付意愿。(见表6)

表6 家长对机构各属性的支付意愿

家长对机构中各属性总体的支付意愿,既表明家长对于不同属性每月所愿意支付的金额,又说明家长对于不同属性的重视程度。且当估计后的系数均值为正值时,表明家长更重视属性水平中的某种选项属性,如机构性质系数均值为正值时,说明家长更重视公办机构。结果显示,华东地区家长最愿意为服务课程中国外课程属性而消费,每月可支付1 654元,对于公办、本专业教师、全日制、距家5km~10km属性的支付意愿依次降低,且课程属性更能够影响华东家长参与托育服务机构的态度。东北地区家长最愿意为机构性质中公办属性而消费,每月可支付1 867元,对于国外课程、全日制、距家5km~10km、无本专业教师属性的支付意愿依次降低。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如此精细化的家长诉求背后,隐藏着怎样趋同化、同质化、区域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走出众多供需问题的胶着状态?本文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实证分析结果及影响因素,立足我国托育服务发展现状,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落实政府干预管理,加大财政资源支持力度

家长需求偏好的研究结果表明托育服务供给配置处于“温饱”水平,政府主导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两地家长的托育服务方案偏好基本相同,但侧重不同。一方面,两地家长的需求偏好趋同反映出他们对于供给现状的不满,尤其是公办机构、国外课程、全日制、本专业教师的供给配置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两地家长对托育服务方案要素侧重不同是由于各地经济、人口、政策水平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各地政府对于托育服务的财政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同,使家长对各要素的认同感上存在分歧。因此,如何主导托育市场,协调各利益主体诉求,调节供给配置,已成为政府的主要任务。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细化中央及省级政府在政策、规范、财政和监管上的具体职责,建立多部门职能联合制度或建立权威性的主管部门或机构,积极统领和调配资源,推动托育服务的有效开展。二是制定托育服务评估督导制度,保证各级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和托育服务机构能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并对各级政府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指导,提高政府干预市场行为的效率。三是政府对设施资源、生源及教师补贴等进行财政投入,并为符合低费用、多时段、高质量的机构提供免增值税、折扣纳税额度、为租赁免征契税及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满足其生存需求,激发示范引领作用。并且,建立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及社会组织参与的早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在财政投入时向经济欠发达省份倾斜,实现托育服务的均衡发展。四是尽快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和培训体系,提升师资总体水平,给予教师申请事业编制的机会和经费补贴,助推从业人员不断成长。

(二)根据监测人口及家庭需求变化调整资源布局,平衡地区间发展差异

家长异质性偏好的结果显示出托育市场未能细化消费群体,“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成首要难题。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家长对于服务课程做出的选择存在异质性。在面临课程选择时,两地家长中育有较大月龄孩子的家长越倾向于购买课程,东北地区育有二孩的家长越愿意为课程而支付费用。这不仅反映出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区域性因素会影响家长的偏好结构,东北属于老工业基地,且多以粮食生产为生存的主要保障,城乡居民基本需求保持稳定,加之许多人更愿意考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内,生存压力较低。因此,东北家长更能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给下一代。此外,华东地区中较低学历的父亲、没有送托经验的家长不倾向于购买服务课程。东北地区中较低学历的父母、没有送托经验的家长不愿意为课程支付费用。一是虽然大部分家长养育观念很开放,但由于部分低学历家长的育儿观念相对滞后,对新兴服务接受度较低,不愿意购买服务课程。二是说明家长的经济上也会受到制约,对下一代投入的心理预期较低。对此,有必要进一步考虑如何依据不同地区及消费者特征的群体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法规,合理规划资源布局,以平衡托育发展的地域差异。

消费群体的需求偏好是影响政府能否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各省市政府应监测和分析人口变化信息,健全托育资源预警机制。政府基于普查与抽查,分类别收集育有0~3岁婴幼儿家庭的变化信息,包括出生年月、户口性质、居住区域、入托信息、子女数量等基本信息,掌握人口分布现状,监测人口变动及入托情况。同时根据各省市中的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人群及其送托需求等指标和区域托育资源的实际承受能力,设置托育资源预警线。另一方面,提高教育资源规划和协调能力,均衡资源分布。根据不同省市中区域家庭的实际入托需求,便于婴幼儿就近入托,充分享受托育资源。在托育机构密集但入托需求不高的区域,有必要进行托育服务机构的转位或合并;在托育机构松散但入托需求极高的区域,应适当的给予政策倾斜,优先符合该区域家长需求的托育服务机构入驻所在区域;在托育机构密集却仍然需求紧张的区域,有必要支持该地域托育服务机构进行扩建或增加班额和从业人员。从而促使各地域间的托育服务供需平衡,逐渐缩小各省市托育服务发展差距。

(三)提升服务课程质量,增强托育机构的办学品质

从支付意愿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家长对“优质型”属性消费力更为强劲,本土化托育服务仍有提升空间。华东地区家长最看重国外课程,他们愿意为这一属性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东北家长则偏好公办机构,他们可以为这一属性而支付托育服务费用。一方面,由于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均收入和心理预期很高,公办机构也未能够形成完整的本土化课程体系,并且华东地区托育政策福利优渥,国外知名的连锁托育机构更倾向于落户华东地区,因此家长更倾向于教成熟的国外课程。另一方面,因为早年东北地区无城乡差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新生儿率至今持续低迷,所以家长相对需求不高,加之政府对托育服务的财政投入率较低,托育机构寥寥无几,监管不严又导致总体市场价格弹性不足,民办机构难以保质,性价比较低,使家长的信任程度普遍偏低,所以他们更在意机构的安全性而选择公办机构。因此,怎样提升我国托育课程质量,增强办学品质,打造“优质型”服务是政府进行托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各级政府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制定托育服务机构收费标准管理办法,依据各类托育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收费标准的平均估算,以宏观调控市场收费标准,满足偏好国外课程的家长需求。并且,为使家长信任国内课程质量,我国各级政府应与地方高校开展合作,建立托育课程研发项目组,依据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引入成熟的国外课程进行本土化重构或自主研发国内课程,使之朝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进步。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符合当地各类托育服务机构实际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增强评估有效性。其一,中央及省级政府在拟定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设计评价标准时,应依据托育服务总体的方针战略、政策法规、所属地中各类型托育机构的现实情况,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其二,在督导过程中需重视评估结果的公平度和透明度,组织具有掌握测量、统计知识技能的专业评估团队,估算准确的评估结果,运用多层面、多层级反馈评估结果的方式,以保证实施评估过程的客观性。

猜你喜欢
托育意愿机构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深耕“一小”服务体系建设用情用心用力推动托育事业发展
——内蒙古托育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