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瑜峰(副教授),李夏宇,蒋绍宇,常爱敏(高级经济师)
以财务共享中心为代表的各类财务智能模式已经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据中兴新云SSC数据库显示,截止到2021年初,我国境内的共享服务中心已经超过了1000家,其中华为、中兴、中建等企业均实现了财务智能化。我国政府也一直在持续关注并不断推动会计智能化的大力发展,2021年12月财政部印发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要深入推动单位业财融合和会计职能拓展,加快推进单位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完善会计人员信息化能力框架,创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打造懂会计、懂业务、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然而,会计人才的培养却严重滞后于财务智能化的发展速度,不少院校因专业师资和基础设施配置不完善等原因,仍沿用原有培养方案,致使多数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导致人力资本市场呈现会计人才供需错配局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数智化转型。
针对以上情况,学者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程瑶[1]聚焦财务智能中的新兴技术“互联网+”,探索“互联网+”环境中会计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她认为高校应当从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优化教育管理系统设计、改善会计学专业课程与教学三个层面出发完善会计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唐大鹏、王伯伦等[2]侧重描写了数智时代会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途径,提出了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重构会计课程体系创新、探索会计教学方式创新、加强智能教育平台创新等举措。而舒伟、曹健等[3]则是基于“新时代高教四十条”,对处于数字经济时代中本科会计教育改革提出了实施路径。
国内学者较多地从会计教育供给侧讨论了财务智能化环境下我国会计教育改革,提出了丰富与深刻的见解。较少有学者深入地从会计人才培养需求侧出发,探讨财务智能化背景下我国会计人才的角色定位,分析财务智能化环境下我国会计人才能力适配,进而探索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因此本文将从财务智能化趋势入手,针对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四种角色的内在需求,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进而提出会计人才能力重构的路径,以培养复合型多元化高端会计人才。
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人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职责包括客观公允地计量、记录、反映企业资金运动,为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如IMA、ACCA的研究表明,未来财会行业的黄金发展机遇已经凸显,这些黄金机会代表着新兴的职业机遇。同时,随着企业创新变革、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演进以及技术的飞速进步,财会行业的职业道路随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会计人员既可以据此进一步拓宽传统财会职业道路,也可以尝试跨领域开辟新职业道路,进而重新定义其职业生涯[4,5]。因此,本文依据以上报告中关于未来会计人员在财务中扮演的角色描述,并且结合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计人员未来的角色定义为职业道德践行者、数智技术实践者、业财融合引领者、企业转型推动者,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角色转型与会计能力适配
早期的獐子岛事件、康美药业以及近期的瑞幸咖啡财务舞弊案,都给国内资本市场带来沉重打击。财务舞弊案件的频发,暴露出我国企业诚信的失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尤其是在财务智能化趋势下,数据泄密更加容易,财务舞弊的手段也越发隐晦。
会计人员的职业特殊性使得其能够直接接触企业资金并进行财务处理,进而把控企业经济命脉。面对财务智能环境的全新挑战,会计人员更应坚持企业会计职业合规准则。例如,会计人员在处理数据时必须时刻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充分考虑不同数据的获取来源、处理流程、报送机制等是否处于合规监管之下,是否存在违规处理数据的情况,针对数据处理各环节是否存在外借指令文件等。作为职业道德践行者,会计人员在未来学习中,还应深入分析资本市场中违背合规性的案例,挖掘深层次潜在的舞弊机制,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防患于未然,进而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时刻保持清晰认识与敏锐洞察力。
伴随财务智能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会计人员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因此,在业务层面上会计人员扮演着数智技术实践者的角色,利用新兴技术和分析工具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问题,助力企业完善业务流程并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同时,作为数智技术实践者,会计人员应积极支持企业不断积累各类数据集,将财务团队转变为企业的数据分析巨头,挖掘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对不同的业务动态和场景进行财务建模,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有效分析,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入市渠道、进行新投资的商业论证,进而助力企业短期创造竞争优势和长期持久发展。
在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传统的会计核算逐渐向业务渗透。传统会计核算中会计人员处理公司业务多为事后核算,意味着相关业务完成后再由财务人员核算出财务数据如收入、成本、利润等基本信息,最后将此类财务信息报送给利益相关者。而智能时代会计人员应担当业财融合引领者,不再拘泥于事后获取业务数据,不再局限于会计准则的要求,而是应将眼界扩展至产业链的上下游,放眼于竞争对手信息、行业发展趋势、市场政策导向等。会计人员还应通过智能软件操作第一时间追踪企业业务办理流程,实时监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数据信息,主动融入业务经营中,做到全流程、全场景、全周期地把握业务,进而保证会计人员能够“用业务故事讲解财务报告”。
企业转型推动者作为组织变革的架构设计师,需要推动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制定、重大的改革方案、财务运营转型等。由于财务智能化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新运营模式、新产品与服务、新平台经济等越发能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基于此,会计人员应切实转变为企业值得信赖的“顾问”,对数字经济的敏锐力促使其能够全面了解企业外部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供更为广泛的管理服务,为企业转型改革提供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多数会计人才能力水平并不能达到数智时代企业的实际所需,由此出现了供需不匹配的情况。部分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能力培养,而较少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去探索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导致目前的会计人才无法满足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职业要求。基于当下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短板,本文将从复合专业实操能力、数智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拓展能力三个角度剖析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人员为满足未来角色定义应当具备的能力,如图1所示。
1.多学科交叉运用能力。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大体上已经可以替代会计人员从事的机械性、繁琐性账务操作,会计凭证、财务报表的一键录入与自动生产也已成为现实。这促使着会计人员进一步向高端会计人才发展,而高端会计人员应储备多类学科理论知识,如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多学科交叉背景知识有助于会计人员提升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摆脱传统单一角色,多角度为企业做出战略性决策,促进企业财务战略变革。比如企业遇到在不同法律环境下的交易,多学科背景知识能够保证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合理避开由于政策法规制度不同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保证企业跨国交易的可行性与合规性。
同时,会计人员也应注意到会计与财务专业技能是会计人员基础核心能力,是实务操作中应具有的基本能力。面对财务智能化趋势,扎实的财务会计实务水平是指导一切工作的前提。一切新兴技术能力的运用最终将会落脚于会计学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储备作为账务处理基础,再先进的技术也同样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会计人员应当重视对专业知识的查漏补缺,深入学习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出台的最新政策及其解释,掌握会计实务操作中的业务处理方法。
2.职业判断能力。当前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智能化技术的运用需要会计人员具有更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例如,区块链技术在财务领域中的应用打破了过去的会计记账模式,从一个主体集中式记账模式到多个主体分布式记账模式,参与记账的各方通过同步协调机制保证了多个主体之间数据的一致性,规避了复杂的多方对账过程[6]。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不同方的入账均会显示在自己账簿上,因此,该过程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即判断该笔业务是否符合本企业会计处理规范。面对财务智能化趋势下的企业风险管理,会计人员要对数据应用建立批判性思维,不能一味地依赖财务智能化机器人的使用,而是应当以会计学专业思维为基础,从专业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把控,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从而有效规避企业风险。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信息调查中心颁布的《2021年影响中国会计人员的十大信息技术评选报告》明确表明了当前信息技术对财会行业的冲击,财务云、电子发票、会计大数据技术与处理技术等已深深影响到会计工作,并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智能化时代,除了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软实力,数智技术应用能力也已经成为会计人员作为数智技术实践者的必备能力,其并非简单地运用Ex⁃cel等基础软件操作数据,而是指需要更多地运用Stata、Spss、Eview等前沿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挖掘、筛选、宏微观分析及处理的能力。尤其是在数据清洗过程中,会计人员应通过熟练操作新兴数据分析工具,摆脱传统头脑风暴抉择模式,更多地通过数据助力企业进行决策与管理风险,通过数智技术应用结合具体业务场景与商业模式,提高财务部门核心效率,更精确地预测未来发展走向,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具专业性的建议。
1.基本职业道德。良好的基本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基础,也为会计人员的发展与成长指引方向。在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人员更应将工作置于职业道德范围内,保证企业经济活动合法高效运行。ACCA报告《AI可持续发展中的职业道德:联通AI与ESG》提到,会计人员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应当遵守其应用的监管要求,判断是否符合本企业智能技术道德规范[7]。整体上来说,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会计人员应确保数据处理、风险管理符合商业伦理的规范,保持客观性与保密性。具体到企业账务处理各个环节中,每一位会计人员应以合规方式处理业务数据,公允地反映业务数据,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益。此外,职业道德作为会计行业底线,能够约束会计人员,提高其违法违规成本,以此降低个人腐败风险的发生,进而为会计人员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2.沟通协调能力。在财务智能化时代,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贯穿整个会计流程,包括企业内外各方面间的沟通协调。在企业内部,一方面,会计人员需要与其他职能部门保持沟通。一个企业的财务中心不仅仅有“财务”部门,更多的是需要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部门互相配合,例如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财务中心的数据也同样来源于这些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在智能财务环境下,会计人员利用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部门迅速建立信息对称机制,保证数据处理流程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还会与管理层进行沟通,这个层面上的信息传递更需要保障高效率与高质量。因此,现代会计人员拥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会计人员与企业外部的沟通中,更多的是需要与外部监管者沟通,例如税务局与会计师事务所。在财务智能化背景下,企业已能一步实现网上报税,体验一站式税务服务。在面对税务局的税务稽查时,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使会计人员清晰明了地阐述企业现行的电子纳税机制、税务申报流程、减税适用政策等。此外,在与会计师事务所沟通时,拥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会计人员能够简明扼要地对公司产品服务特色、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内部管理(结算体系)、采购管理等做出必要介绍,以方便审计单位对企业内部环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
3.创新领导力。随着智能财务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人员的创新领导力应不再局限于具体业务,而是应立足于财务部门,布局整个企业,放眼于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清晰数据视角。企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财务转型并非孤立展开,会计人员需要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对财务战略做出相应调整,并与其他职能部门统筹规划,以稳健高效的流程来评估企业绩效,调动财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合作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整个企业的数智化转型。
在智能财务不断取代传统会计的新趋势下,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在契合高速发展的财务智能化进程中,难以满足诸如上文所提到的复合专业实操能力、数智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拓展能力要求。目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从整个市场范围来看,包括中职、大专、高校本科、高校硕士研究生、社会培训以及会计人员在职后续教育等不同的培养对象及层次,其中中职与大专会计学生培养和高端财务智能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培养目标更侧重于前沿理论研究的会计学术型硕士和会计学博士培养与企业运营实操需求差异较大,因此,本文拟重点研究会计人才高校教育中的会计本科与会计专硕教育、会计人员在职后续教育层面在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其中会计本科与会计专硕教育在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途径、教育资源等方面具备较多的相似性,本文将合并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人才培养途径
本文研究的会计高校教育包括会计本科教育以及会计专业硕士教育。高校是连接学习与工作的最后一道桥梁,会计人才想要达到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企业需求的各项能力要求,就要经历高校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唯有通过高校成体系的教育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智能财务背景下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从内部资源优化、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素质拓展及外部多方助力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财务智能化会计人才。
1.内部资源优化。
(1)培养模式多元。过去传统会计教育重在关注会计学单一学科发展,而在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应积极探索社会实际所需的会计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发展道路。在财务智能化趋势下,高校的培养模式应当做出革新,在传统单一会计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ACCA方向、CPA方向、CIMA方向、智能会计方向、“E+”会计双专业等培养模式,根据不同培养模式差异化培养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例如,ACCA方向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能够较深入地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内容,进而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环境下,赢得跨国企业的青睐;智能会计方向则侧重于将数据处理技术融入相关会计课程中,努力培养具有高水平数据筛选、处理能力的人才,为企业财务智能化决策提供支持。
(2)物质资源完善。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人才的培养更需要相应的物质资源完善,所谓物质资源,具体包括智慧教室、财务共享实训室等。首先,过去仅仅利用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学已经难以让学生直接获得贴合企业实践的知识内容。为达到提升会计人才实操能力的需求,高校应当引进人工智能会计场景教学、混合学习、信息化技能学习以及人机交互学习的实验室,加大在智能设施上的投入力度,确保智能教学设施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其次,在会计人才培养资本投入等方面,高校应与具有强大研发创新能力、技术资本雄厚的科研院所及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依托企业实际工作场所,聚焦财务智能新时代背景下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及更进一步的创新领导力。
(3)师资团队强化。会计人才培养不仅仅需要学生自身付出努力,高校师资团队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其作用同样不容忽视。然而,目前我国会计教育的师资力量面临着中老年教师富有教学经验但缺乏前沿新兴数智技术知识,年轻教师富有前沿数智技术知识却缺乏教学经验的局面,导致师资力量难以满足目前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际所需。因此,缺乏前沿数智技术知识的中老年教师需要了解新兴业务、及时转变观念。具体措施上,高校可轮岗派遣教师前往企业财务共享中心、财务信息化部门加强学习,确保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新时代财务智能化会计技能,后续再由教师自主选择以何种方式创新教学模式。针对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而言,学院可以采取一定期限内的“师徒制”模式,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传授自身经验,加强年轻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4)课程体系改建。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多数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甚至于授课教师多年来基本未出现较大变化。课程传授内容难以紧跟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这种“不变”看似稳固了教学质量,但相较于时代需求的不断发展,实质上是“不进则退”,使课程设置经常成为学生以及企业HR所诟病的对象,在根本上无法满足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行业的实际需求。
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不能再完全沿袭过去的课程体系具体理论课程的开设,要避免培养大量能力平均、同质化严重的核算型会计人才。根据ACCA方向、CPA方向、CIMA方向、智能会计方向、“E+”会计双专业等各类培养模式,应有目的性地设计特定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方向的需求。此外,通识理论课程应当受到更多关注。在过去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往往强调专业技能重要性,而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很多高校的职业道德课程开课数量少,甚至不开设会计职业道德理论课,这明显有悖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现代会计人才培养应当进一步提升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高校还需要认识到新趋势下会计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始终不可放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的关键内容之一。高校需要将“思政课堂”进一步推广,使得思想政治类理论课程始终与专业课程并行发展、相辅相成。
(5)课堂教学创新。在满足基本教学条件后,高校同样应当围绕实施的教学内容,辅以高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高校教师应当脱离“填鸭式”教学,利用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整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字材料、案例、视频等富媒体资源,采用分析讨论等更直观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主参与的模式更高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同时,相互合作讨论乃至辩论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例如,高校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云课堂、优学院、慕课等新模式,提升学生数字化与网络化思维。在此基础上,线上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剖析传统黑板教学难以深入研究的经典案例,而且能更为便捷地提供前沿智能财务知识。线上教学主要是对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提高学生对课上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同时,教师应利用互联网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结合当前财会领域热点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利用数据化信息检索手段,搜集相关的案例或交叉学科信息,并最终通过学生讲解的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会计相关领域的兴趣,让枯燥的会计理论学习不再拘泥于文字,使课堂教学因创新的教学方法而更生动活泼。
2.教学质量保障。
(1)学生学习考评。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上,高校需制定覆盖日常教学过程中各个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具体包括线下和线上课堂规范、实习实践报告规范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规范等。在日常考核中,高校可以在现有普遍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模式上更加细分,从“线上+线下”双层级对学生表现进行测评考核,并且通过各类统计软件以及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合理规范管理日常教学中的各类考核环节;同时,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的不同方向和课程中的不同侧重点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指标,拓展构建多维度评价模式,并合理分配参考权重,使得学生成绩考评结果更加全面、综合以及合理。
(2)教师教学监督。高校应当建立相对应的教学督导委员会、组织机构以及相关各类岗位,确保能够形成流程完善、职责清晰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监督。尤其是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高校还应加强对教师专业道德素养考评。在会计教育中,高校应当将专业课程思政纳入考评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教师考评机制,衡量教师是否在专业课堂上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引导教师在课程中重视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
3.学生素质拓展。
(1)高四商的培养。在财务智能化趋势下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要着眼于学生高四商的素质拓展培养。高四商即为高智商、高情商、高数商、高德商。此处的高智商并不是指受先天条件所限的智力水平,而是指会计人才在面对繁杂的账务处理业务中的高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同样的,情商也不是广义上个人层面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多的是侧重于会计人才对于部门内外甚至企业内外的沟通协调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当注重对会计学生高数商与高德商的培养。高数商即为对数智技术的灵活运用,在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面临多种类型的数据,面对各类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间的勾稽关系,高数商能够帮助其迅速透过数据看清业务本质。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中,高校应打通数智与财务隔阂,积极探索智能财务系列课程教学。高德商则是应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从传统会计人才教育到财务智能化高素质人才培养,倡导学生坚守会计职业道德,使学生明白这一坚守从未改变甚至变得更为重要。高德商的培养应当将职业道德融入高校教师日常教学中,通过正面引导教学或案例教学,规范会计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
(2)专业文化建设。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还可以通过会计专业文化建设来实现。会计专业文化建设旨在内部营造良好专业氛围,可以通过打造“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可度。第二课堂是一种从学生的自身需求角度出发,加强课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推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专业引领和榜样示范,以形成浓厚的“比学赶帮超”会计专业文化。具体而言,第二课堂的形式包括:一是全程导师制,贴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职业发展;二是开设财经大咖沙龙,通过成功人士亲身经历引领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三是建立专业公众号,定期推送优秀榜样点燃学生内动力等。第二课堂可通过社会科学中诸如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传播学等不同于管理学却又与会计这一管理类学科息息相关的其他学科入手,拓展学生视角,提升学生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能力。此外,高校更要注重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课程开设有目的性、时间选择灵活性,切不可忽视学生兴趣,以任务化、格式化的教学内容强加于学生,避免灌溉式教育的情况发生,要使其真正成为有价值且更有活力的教学课堂。
4.外部多方助力。
(1)专业标准制定。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切实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构提供政策辅助,及时修订和完善《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计学专业)》(简称《标准》),为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起引导作用。在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标准》对高校会计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成为目前会计学本科专业设置、指导专业建设以及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然而,在这一版的《标准》中并没有充分反映智能财务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新形态、新时代的专业准则应当立足于会计行业的未来,特别是要根据数字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基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原则来修订和完善。因此,本文建议教育部门在修订和完善《标准》时要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从而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力上的新需求。
(2)教育理论创新。学术界需要提升高校会计教育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从国外优秀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汲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我国作为一个尚处于发展中的大国,在会计教育的理论研究上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带有历史发展的特征,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计人才培养经验,是我国创造性地解决目前会计人才供需错配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3)“政产学研”协同。高校应当积极实践“政产学研”协同。2019年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包括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等,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政产学研”的协同发展对现今高校的教学资源配置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应在产学研三方中发挥纽带作用。一方面,对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人才标准进行重塑。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法规上的支持,为高校、企业乃至科研院所提供可交流的信息资源和经济支持:高校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途径,积极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究项目,共建实践基地;科研院所可进一步强化与高校的合作,共研领先技术、共建学科专业,真正做到将研究成果转换为实践应用。
如图3所示,打造共商人才需求、共享优势资源、共研领先技术、共建学科专业、共管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最终达成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广阔视野、扎实技能的多元化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的目标。
图3 “政产学研”协同构建框架
会计人员在职继续教育是强化企业会计存量人才、保证新环境企业经济活动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2018年,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提出要培养懂经济业务、懂智能数字技术的高水平会计人才。社会中的会计人员往往难以通过脱产的方式完成在校教育,因此相关后续教育机构应当根据会计人员面临的具体环境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并通过线上线下不定期开展相关理论后续培训、新兴技术教学、实践经验交流,来实现从业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避免会计与智能财务时代脱节。
1.相关理论后续培训。
(1)交互教材编写。在相关理论后续培训中,会计在职教育应当重视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区别于在校学生教材。理论教材编写应在已有的基础会计理论教材基础上,结合财务智能化发展趋势下会计行业的变化,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相关理论结合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新编案例型交互式教材。交互式教材不仅要继续强化对会计与财务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更要引入财务智能时代背景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的相关数字化理论,以此进一步充实、完善会计人才在职继续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2)政策文件解读。《会计法》以及会计准则、会计通则等一直作为会计人员实操指导性文件,在财务智能化背景下,财政部门也会相应做出新解释。据此,会计管理部门应及时应对外界经济环境变化,下达相关政策最新解读文件,并组织各级会计人员集中学习指导性文件,保证企业基本财务处理程序符合最新要求。此外,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渐趋同,后续理论培训中可通过加强会计人员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有助于会计人员进一步了解国际国内准则的异同,为建立企业良好的会计环境奠定基础。
2.新兴技术教学。
(1)数据处理技术。相比于在校学生,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对数据处理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仅仅在会计信息系统水平上的相关会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因此,后续教育还应当重视除会计基本技能外如对数据处理技术的传授,可以通过邀请相关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资深财务专家定期举办会计人员数智技术培训,从而提高会计人员数据筛选、数据处理能力。
(2)“数财”融合技术。除了对数据基本处理技术的学习,会计人员后续培训还应当重视对数智技术在财务领域中的运用进行教学。例如,对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云会计的实施、区块链会计的运用等多种实际操作进行培训。随着智能技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普及,在会计人员后续培训中,如果单独培养数智技术运用而脱离财务数智化技术的融合,会导致会计人员无法有效地将二者统一起来,仅仅只是学会了两类单一技术,从而在实际上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3.实务经验交流。
(1)管理部门推动。会计管理部门应当注重会计人员的经验提升,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财务决策、账务案例分析等比赛,鼓励各级会计人员踊跃参加,进而达到丰富会计人员知识、提升会计人员技能的目的;还可以借助CPA会员、ACCA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聘请业界大咖,举办财经论坛,或是定期发布相关案例报告,提高会计人才队伍水平。
(2)标杆企业交流。面对当前财务智能化趋势,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于外界环境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例如,华为等大型企业很早之前就实现了业财融合与财务共享。因此,在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发展较缓慢的企业应当与标杆企业建立会计人员互帮机制,调配自身会计人员前往标杆企业财务部门吸取先进的财务工作经验,学习标杆企业在面对智能环境时做出了哪些调整,并结合行业特征对自身财务部门进行战略性改革,促使财务部门的转型发展适配外界环境的需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会计环境因素”,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8]。新的要素市场结构对会计人才供给产生了重大变化,使得会计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制定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措施时,应站在财务智能化时代发展的高度,顺应时代潮流,将培养重点放在探索并建立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模式上,将数智技术应用融入高校、教师、学生三维结构中,并根据财务智能化时代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需求状况,积极探索“大数据+会计”“智能会计与财务管理”“IT+审计”等新兴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做到“政产学研”协同,进而实现会计人才供需更精准的匹配。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瑶.“互联网+”时代会计本科教育教学变革思考[J].财会通讯,2019(1):40~44.
[2]唐大鹏,王伯伦,刘翌晨.“数智”时代会计教育重构:供需矛盾与要素创新[J].会计研究,2020(12):180~182.
[3]舒伟,曹健,王华,赵栓文.我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及对策[J].会计研究,2021(8):177~189.
[4]ACCA.Future Ready:Accountancy Careers in the 2020s[R].2021.[5]IMA.IMA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R].2019.
[6]邱月华.“区块链+会计”的目标、挑战与发展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21(18):148~153.
[7]ACCA.AI可持续发展中的职业道德:联通AI与ESG[R].2021.
[8]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9(1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