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根据出血原因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1]。急性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心率增快、头晕、面色发白等,部分患者还伴有腹部疼痛[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大,病情凶猛,容易引起出血性休克,进而可引发死亡,需要及时进行有效治疗[3]。本文对消化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92 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所选患者或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 例,女26 例;年龄22~88 岁,平均年龄(47.29±16.18)岁;出血量50~1200 ml,平均出血量(476.74±243.39)ml。对照组中男21 例,女25 例;年龄24~80 岁,平均年龄(46.14±15.52)岁;出血量50~1100 ml,平均出血量(454.95±222.06)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①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②呕吐物、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在本院治疗前未应用其他治疗方案;④年龄>18 周岁,具有完全行为能力。排除标准:①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③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④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⑤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⑥孕产妇及哺乳期妇女;⑦出血量超过体循环20%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重点监测颈静脉充盈情况及尿量,禁止饮食,插入胃管,吸出胃内残留物。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失血情况进行输血、补液。静脉推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抑酸治疗,止血稳定后再通过静脉滴注方式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先给予奥曲肽0.1 mg 静脉推注,后给予奥曲肽0.3 mg 加入500 ml 生理盐水,按0.05 mg/h 持续泵入,1 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消化内镜治疗。治疗前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抚,并肌内注射适量地西泮。应用电子胃镜插入上消化道,探查出血部位,术中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清洗出血区域,确认出血点。并在出血部位局部注射0.001%肾上腺素或巴曲亭2 U,引用高频电凝止血。若患者出血凶猛,可用止血夹进行夹闭止血。止血成功后应用电子胃镜密切观察出血点状况,确认无其他出血点或活动性出血后再退出胃镜。消化内镜止血后48 h 内禁止饮食,同时注意观察术后是否存在出血症状或其他相关症状。两组患者经过以上相关治疗方式治疗后观察48 h,若仍有出血症状因根据具体情况再次选择消化内镜止血、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复发情况、休克及死亡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经过治疗后患者止血成功,生命体征平稳,24 h 内未见再出血,其他临床症状也在3 d 内相继消失为显效;治疗后止血成功、24 h 内未见出血,但3 d 后大便隐血试验仍为阳性或其他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有效;治疗后仍有明显出血,相关临床症状也未见好转为无效[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37 例(80.43%),有效8 例(17.39%),无效1 例(2.17%),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26 例(56.52%),有效13 例(28.26%),无效7 例(15.22%),总有效率为84.78%。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d)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休克及死亡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休克发生率为6.52%(3/46),死亡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休克发生率为21.74%(10/46),死亡发生率为8.70%(4/46)。观察组患者休克发生率及死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95、4.1818,P=0.0362、0.0409<0.05)。
2.4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2.17%(1/46),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15.22%(7/46)。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286,P=0.0264<0.05)。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消化道炎症、溃疡等均可致病。当下临床上对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主要采用常规保守方案治疗,即应用抑酸剂降低胃酸分泌,改善胃内环境[5,6]。外科手术治疗应为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但其创伤较大,术后康复较慢,因此若非病情紧急,通常不采用外科手术方式治疗。消化内镜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又一种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式[7]。应用消化内镜治疗可准确的找到出血点,并进行局部用药治疗及止血夹治疗,从而可以更快、更为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8,9]。同时消化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操作方便快捷,几乎无创伤及不良事年,从而广受欢迎[10]。
为探讨消化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方案基础上加入消化内镜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休克发生率及死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消化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良好,见效速度快,能有效降低患者休克及死亡发生率,也有效预防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良好,止血效果快,复发率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