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徵锋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 524300)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其发病较为普遍,但由于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症状表现轻微,其治疗不受重视[1]。部分慢性患者可并发消化性溃疡,随着病程的延长,甚至可诱发出血,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对于出血量超过50mL的患者,大部分指南建议采用内镜下止血联合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进行治疗[2]。该治疗方案在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临床应用广泛[3]。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患者对疗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往采用第一代PPI药物奥美拉唑治疗,该药物存在半衰期短的问题,并且受到基因CYP2C19的影响,导致部分患者治疗疗效不佳[4]。艾普拉唑是新一代PPI药物,具有更长的药物半衰期,同时抑酸效果更强,个体疗效差异小[5-6]。本次研究旨在寻找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更理想的用药方案,因此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比艾普拉唑、奥美拉唑的临床疗效差异,报告如下。
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遵循随机双盲原则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8~66岁,平均(45.46±15.49)岁;类型:胃溃疡出血30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9~65岁,平均(45.38±15.34)岁;类型:胃溃疡出血29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均衡性好(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内镜诊断显示为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7];②新发(24h内)消化性溃疡出血者;③患者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Forrest分级中Ia患者,出血性休克患者;②非溃疡导致的出血,如肿瘤;③既往有胃、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史;④合并主要器官严重疾病;⑤凝血功能障碍;⑥近期有口服PPI药物史。
收治患者后行内镜检查,确认出血病灶后采用局部注射、局部喷洒药物、器械止血等措施。并予以患者抗感染、补液、扩容等治疗,有必要时输血治疗。
1.2.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奥美拉唑注射液(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3740)联合凝血酶(长春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345)治疗。取40mg奥美拉唑混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治疗,每日2次;取2000U凝血酶混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艾普拉唑(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20170019)联合凝血酶治疗,取10mg艾普拉唑(首剂加倍,以后每日10mg巩固维持)混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于30min内静脉滴注完成,每日1次。凝血酶使用方法见对照组。
两组患者接受7d的治疗,观察疗效。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其中显效:疾病相关症状基本消失,出血得到控制,血红蛋等实验室指标正常;稳定:疾病相关症状稳定,出血得到控制,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显著改善;无效:疾病相关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改善不明显或下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稳定)/总例数×100%。
(2)统计患者的出血量、止血时间。
(3)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超氧化物酶。
(4)统计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传输数据至SPSS 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n(%)]
观察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止血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止血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超氧化物酶指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超氧化物酶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
表3 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
观察组皮疹、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0%,对照组皮疹、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是属于较为严重的胃肠疾病,出血量大的患者甚至可发生休克,威胁生命健康[8]。在治疗此类患者中,首要原则控制出血,避免大量出血诱发血容不足,导致严重不良结局。在治疗上内镜下止血是最为有效的止血方式,但单纯以内镜治疗,患者再出血风险高,因而临床往往联合PPI、凝血酶等药物进行治疗。
奥美拉唑属于第一代PPI,其疗效受到认可,且目前依然在临床广泛应用。奥美拉唑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中,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内酸性环境,减少胃酸对溃疡、出血点的侵袭,因而联合内镜下治疗可有效降低再出血风险[9]。奥美拉唑治疗机制是抑制H+-K+-ATP酶的分泌,并在抑制胃酸分泌的同时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止血效果[10]。但是奥美拉唑的半衰期较短,在进入血液后0.5~7h达到峰值,之后通过肾脏、胆汁后排泄,总抑酸时间在10h左右。奥美拉唑在使用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部分个体受到基因CYP2C19缺陷的影响,或药物羟化代谢能力差的影响,在使用中存在显著的个体疗效差异,部分患者应用疗效较差[11]。艾普拉唑是新一代的PPI类药物,其药物衰减期更长,因而单次给药后作用时间长,并且单位剂量的抑酸效果更强;此外艾普拉唑不会竞争性与CYP2C19酶结合,因此不会受到遗传基因缺陷的影响,个体疗效差异不大。艾普拉唑相较于奥美拉唑半衰期长,抑酸效果更强,同时疗效个体差异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艾普拉唑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效果更理想;这在两组出血量、止血时间对比中也得到体现。另外艾普拉唑还有助于患者血红蛋白的合成,继而降低再出血的风险。此外艾普拉唑药物安全性也较高,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艾普拉唑联合凝血酶在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中具有比奥美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更理想的效果,因此建议在治疗此类患者中更换PPI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