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洋 南昌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这一转变要求学校各类课程要协调一致,共同发力,推动学生思政教育取得新成效。红色歌曲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积淀有丰厚的政治历史资源,蕴藏着中华儿女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红色歌曲所特有的红色基因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红色歌曲融入声乐教学是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具有举足轻重的示范意义。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并不只是某个具体的思政课程,也不是增加几门思政课,而是要深入挖掘现有专业课、通识课、技能课、综合素养课等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大思政理念影响下,将课程教学内容中隐性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具体体现和呈现出来,从而促进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相结合,真正达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
“课程思政”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各类非思政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和资源,将思政教育有机贯穿于课程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共和国精神等思想文化,使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课程思政”理念也是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提出的教育工作“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培育艰苦奋斗精神上下功夫”的直接体现,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育艰苦奋斗精神。
“课程思政”理念彰显了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指出了今后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与发展的大体方向。这一理念对高校除思政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声乐课程也不例外。声乐课是高校音乐学院音乐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在音乐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受声乐课“一对一”教学模式(或小组课教学模式)的限制,以往高校声乐教学囿于传统习惯、经验主义,过于偏重发声、气息、节奏、咬字、节奏、旋律等技术要求,过于追求声乐演唱技术的提高,因而课堂显得过于单调、片面,在教学内容上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出现“重技术轻思政”是现象,声乐课思政教育功能严重欠缺。因此,声乐教学要融入德育元素,加强思政功能是声乐“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
红色歌曲,最初也称红色革命歌曲,最早诞生于20 世纪20—30 年代的中央苏区,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民歌、戏曲等形式展现革命根据地建设、革命斗争精神等革命生活的艺术形式。这些红色歌曲群众基础广泛,历史渊源深厚,选用题材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随着时代变迁,红色歌曲的内涵也有所拓展,人们对于红色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入,红色歌曲的范围更广,从最初的单纯革命题材歌曲,到如今一切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歌曲都可称之为红色歌曲。
江西是红色资源大省,红色革命旧址遍布全省各地,中国革命最初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诞生于江西南部地区,因而红色歌曲资源十分丰富。《十送红军》《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红区干部好作风》《江西是个好地方》《红井水》《打支山歌过横排》《井冈山上太阳红》《八月桂花边地开》《井冈山下种南瓜》《斑鸠调》《红星歌》等作品大家耳熟能详,这些作品具有丰厚的思政内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将这些红色歌曲分门别类,融入声乐教学中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水平和审美意识,塑造学生新时代民族精神,锤炼个人修为,培育家国情怀。
红色歌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课程思政相互结合,二者融合是一个共建双赢的过程。然而,红色歌曲的思政教育功能在高校音乐学科声乐课中的运用现状却并不乐观,高校声乐课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思政”的现象,对红色歌曲所具有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功能挖掘不足,造成声乐学生思政教育的缺失;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歌曲认知有偏差,主动学习红色歌曲的意识不强,这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程是载体,价值是核心,效果是关键,而这其中,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对象的分析、考核结果的评判等是判断教学过程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方面,教学评价应具有导向性,重点关注教师“教”的价值和学生“学”的价值。
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分别进行考核评价是教学评价体系的重点。从教师方面来看,依据对教学内容思政教育的把握和运用,采用教师评价、自评以及学生评价“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对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教师是否对所教授知识中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运用。从学生方面来看,打破以往过于依赖结果性评价的方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探索更加灵活新颖的考核方式,构建具有思政导向性的评价体系,检验学生对于课堂所讲授思政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给学生合理评价。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教师要注重公正公平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为指导,在课外作业、考试考核时安排思政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演唱红色歌曲的情感体验,如在期末考试时安排学生演唱相应类别的歌曲,同时对歌曲所具有的思政内容加以提问考核,此项安排在考试整体中应占有一定的分值比例,让师生共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教师,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还是教师,教师要具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意识。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适应学生身心健康需求及满足学生未来发展为基础,充分抓好课堂教学“牛鼻子”,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改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声乐课教师首先要具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和教学能力,能够在课堂中对红色歌曲进行全方位的示范引领演唱。同时,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积极主动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以及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等历史知识,学会用历史观念辩证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同时,要善于采用不同形式挖掘所教授红色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思政意义,提高学生学唱红色歌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爱国情感。声乐教师融入思政元素的一对一或小组课式的上课形式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以及政治理论素养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江西红色歌曲《映山红》原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这首作品讲述了20 世纪30 年代初期毛主席带领根据地人民开展革命建设,红军、百姓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故事。《映山红》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柔美细腻、悦耳动听的旋律诠释了人们对红军战士的无限热爱与不舍之情,同时也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的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歌词每句一个“盼”字,能够体会到当时的人们对红军的深切感情。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学习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深入挖掘歌曲历史背景及歌词意义,通过课堂上的引领示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革命建设的艰辛、红军英雄的伟大以及根据地人民的真挚感情,形成情感共鸣。
“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使得声乐课有了明确的教学方向,但是教学方向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却是应该慎重考量的。高校声乐教师在为特定年级学生选定教学歌曲内容时不能毫无方向的盲目选择,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方向。实际声乐课教学中不一定要每个课时都有思政内容,但思政融合的教学单元不可缺少。这样的教学单元可以选择融合时代、主题、民族、风格、地域的红色歌曲内容。单元式全面、系统的学习更能让学生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地了解红色歌曲的思政内涵,同时,也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思政体验的获得感。
江西红色歌曲众多,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标准划分不同的教学单元,如按地域分为兴国民歌、于都民歌、井冈山民歌等;按民族分汉族民歌、客家民歌等;按时代分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红色歌曲《十送红军》是颇具传唱度、知名度的江西革命歌曲的代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亲如鱼水的红军战士,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的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这就是《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歌曲与苏区人民的泪水流在一起,再现了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画面。结合历史画面的场景式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在讲授歌曲时可由此阐述,进而延伸至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精神,形成一个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教学单元,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课程作业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堂层面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于巩固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声乐课的专业技能课性质决定了它每节课都会有课程作业,以往的课程作业大都是技能技巧练习,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单元可以探索出更加灵活多样的课程作业模式。比如特定单元课程论文的撰写,声乐思政小组结合课堂所学红色歌曲的研讨式教学,小组式红色歌曲分享演唱会等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融合的红色歌曲传唱中。
大革命时期,井冈山作为最早的革命摇篮产生了众多的革命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红军纪律歌》《分田歌》《无钱人享太平》《朱德来会毛泽东》《送郎当红军》《一双绣花鞋》等作品脍炙人口,这些红歌作品在类别、创作特征、题材内容等方面颇具特点。教师在探索思政结合的课程作业模式时可安排学生对特定区域的红歌作品进行调研,通过分析研究,完成调研报告,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融合思政教育内容,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提高了论文撰写能力,同时又增强了思政体验,一举两得。
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属于高等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领域“大思政”、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等理念的推进和实施,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上会在每年五月、“七一”“九一八”“十一”“一二九”、元旦等时间节点进行,并且已经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趋势。高校声乐课教师可以将“红歌宣唱”“红歌校园快闪”“红歌小合唱”“红歌主题MV”“红色歌曲研学之旅”等作为声乐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校园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传唱红色歌曲,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红色歌曲进行情感体验,并逐步形成文化自信,强化审美认同,内化于心,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以“红色歌曲研学之旅”为例,江西红色歌曲资源遍布全省各地,尤其是南昌、上饶、新余、吉安、井冈山、兴国、瑞金、于都、会昌、赣州、崇义等县市红色歌曲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红色旅游研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沉浸式体验红色革命精神和传统的学习形式,风靡于全国各地。比如声乐课教师利用实训课程开展“于都红色歌曲研学之旅”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在学校进行于都红色歌曲学唱研讨,学生在《送郎调》《快快报名当红军》《革命意志不动摇》《十送红军》《农民暴动歌》《采茶谣》《石榴开花漫天红》《红军渡长征源》《挑起担子走四方》 等于都歌曲中选择自己喜欢、可以演唱的曲目进行学唱,并充分了解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意义。教师要在研讨环节做好引导,重点阐述于都红色歌曲的思政内涵和风格特色,让学生做好“于都红色歌曲研学之旅”的前期准备。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于都红色革命旧址,举办“于都红色歌曲演唱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后方革命事迹及红军长征源的历史,增强学生对红色精神的领悟及民族文化自信,沉浸式体验红色革命精神。
江西红色歌曲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方言衬词、曲式曲调、演唱风格、历史背景、创作方式、题材内容等独具特色,条件成熟的江西高校可以设立以某某声乐教师为名的江西红色歌曲工作室,打造课程思政平台,善用“互联网+”思维,挖掘江西红色歌曲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优质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方便师生更好地研究、创新、传承江西红色歌曲,助力大学生思政教育。
同时,将江西红色歌曲传唱引入学校或学院音乐类社团,将有兴趣了解、喜欢江西红色歌曲的学生聚集起来,组建红色歌曲传唱社团,声乐教师对社团进行实践指导,提高社团各方面质量,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报告会、展演、演唱大赛等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融媒传播新模式,线上与线下联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成为校园传唱红色歌曲的新生力量,促进江西红色歌曲活态传承,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江西红色歌曲所具有的思政内涵。
新时代高校的思政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学科声乐专业的教学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声乐“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在于明晰声乐课程也必须具有思政特性,在把握好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基础上,选择含有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的江西红色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构建多元立体灵活的教学体系,做好声乐教学和思政教育融通实践,切实提升音乐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成效,最终达到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