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
倪伯苍、陈玉兰夫
清晨5点,夫妻俩就忙碌起来。水烧开后放入面条、青菜,煮熟后倒入打好的鸡蛋液,不一会儿早餐出锅了。妻子陈玉兰习惯性地把碗里的鸡蛋往丈夫碗里夹,她对丈夫说:“你多吃点,每天要处理这么多事务,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一起忙完农活后,夫妻俩便开始一天的巡查走访。自2012年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主动担任网格员以来,10年间,两人自筹资金,创建网格版“平安法治护航站”,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500件,处理重大、恶性事件20余件,开展志愿帮扶活动600次,写下40本“民情日志”共81万字,并积极投身防疫一线,成为乡亲们的“守护神”。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荣获诸多荣誉:“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2021年度全国法治人物”……
今年74岁的倪伯苍是江苏省南通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第一党小组组长、第一网格网格员,72岁的妻子陈玉兰则是庙基村第一网格妇情信息员。2012年,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主动承担起网格员职责。一天,倪伯苍对妻子说:“‘民情日志’的本子快用完了,今天我得上街多买几本回来,已习惯把村民们大大小小有待处理和已经解决好的问题都记录在里面。”陈玉兰很支持丈夫的做法。
倪伯苍刚担任网格员时,每天走村窜巷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发现村里居住的大多是留守老人与儿童,他每走访一户就记录一户,对每家每户青壮年外出打工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便有了第一本“民情日志”。
在一次网格党小组会议上,倪伯苍便提出吸引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的想法,不仅能让村民在家门口挣到钱,还可以让村民更好地照顾老人、陪伴孩子。小组成员都对这一想法表示认同。
随后,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多次打电话劝说有经济实力的村民回乡创业,还义务帮助村民申请贷款、办理手续,倾心协助有能力、有意向的村民创业。
在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的帮助下,村民黄某创建了东元镇最大的服装批发、零售店,面积达1000平方米,提供了16个就业岗位。庙基村的张某原先安于现状,待业在家,倪伯苍多次上门开导,如今,他在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的协助下开办了东元镇最大的超市,面积达2000平方米,为附近村民提供了26个工作岗位。
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负责管理的网格是庙基村第一网格,他们每天坚持用脚步丈量街道、银行、学校以及8个村民小组。至今,已经磨破了20双鞋,脚跟还磨出了几个硬硬的疙瘩。为能及时了解和解决村民的问题,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的手机总是全天候开机,每天村里发生什么矛盾,或他们处理了什么问题,晚上都逐一记录在“民情日志”里。
2021年8月,倪伯苍获悉顾老伯家中子女因老人赡养问题引发了家庭矛盾,便主动帮忙调解。在前去的路上,倪伯苍不慎摔了一跤,站起来发现膝盖满是淤青,他只是按摩了几下就忍痛去顾老伯家了,调解过程中,他向顾老伯的子女耐心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赡养老人的法条,当天就化解了一家人的矛盾。
事后,倪伯苍到医院拍片检查,才知道腿部已经骨折。妻子知道情况后,立刻赶到医院,心疼得说不出话,而倪伯苍则成就感满满,把白天处理好的问题,逐一写进“民情日志”,竟忘了腿伤。“看到他们一家人和好如初,我觉得什么都值了。”倪伯苍笑呵呵地对妻子说。
“民情日志”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记录,譬如:为了一块不到2平方米的宅基地的归属问题,兄弟俩争吵了30年,法院、乡政府、村委会多次调解都没能彻底解决,最后在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的调解下兄弟俩签订了协议书。现在,只要村民们遇上难事,都会找到倪伯苍、陈玉兰夫妻倆。
年过七旬的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收入并不多,一直居住在小平房中,但他们始终有一副为村民服务的热心肠。倪伯苍自费购买饲料粉碎机,免费为村民服务数百次,从微薄的收入中抽出一部分为村民交纳各种费用160次;为村民办理各种证件上百次;经常帮助村民修电灯、电话线、门窗等生活设施。
倪伯苍还自学并掌握机械维修的知识和技术,小小的家里放满了自备的手枪钻、冲击钻、切割机等设备,几乎每天都有村民来家里向他求助。
“我认为网格员除了要走访群众、了解动态等任务外,更应该协助配合基层干部做好工作。”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的老人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他们的电话也是海复镇庙基村家喻户晓的“驻村110”,有了这个特别的电话,村民们的各种矛盾纠纷都能迎刃而解。
2019年春,庙基村14组一位村民被判死缓,绝望的妻子拋弃女儿离家出走。突然失去父母的15岁女孩,无奈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满腹委屈的她为发泄心中的不满,故意整晚都把电视机音量调到最高,吵得爷爷奶奶无法入睡,还大声呵斥爷爷呼噜声太大,后来爷孙俩竟然扭打起来。情急之下,凌晨2点奶奶敲开了倪伯苍家的门。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火速赶去,推门只见满地狼藉,爷爷气得扶住胸口,孙女坐在地上伤心哭泣。
在陈玉兰和声细语的安抚下,爷孙俩终于冷静下来。陈玉兰建议女孩搬到西房居住。为帮女孩搬床铺,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忙到凌晨4点。回家吃完早饭后,他们又赶到女孩的学校,为女孩申请了一套课桌椅,后又买了梳子、台灯等送到女孩家。不久,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又为女孩争取到了低保和学杂费减免等政策待遇,女孩因此深受感动,发奋努力,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倪伯苍、陈玉兰的“民情日记”
倪伯苍荣获“2021年度法治人物”称号
作为基层网格员,倪伯苍打趣说:“家是我的办公场所,我俩每天都能照常上班”。屋外的路边竖着一排宣传栏,上面有十九大精神、法律知识、预防诈骗提醒等内容;屋里放着书柜、放映机、音响等,有些是他自己购买的,有些是镇上和村里支持的。平时,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跟家人还有网格里的村民们一起学习,把学习心得和感悟分享给大家,也会跟大家分享法律知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同时,努力做好家庭美德的宣传工作。
2021年7月,为及时做好调解工作,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组织了志愿应急救助队,创建网格版“平安法治护航站”。在倪伯苍家里设立的“家长学吧”,被评为首批“启东市示范性家长学吧”。
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调解过的矛盾纠纷主要有三类:一是婚姻家庭矛盾,二是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三是邻里之间因为房屋、财产、通行权等问题引发的矛盾。
妻子陈玉兰看着倪伯苍每天都忙得顾不上吃饭,热腾腾的饭菜刚吃上,手机便响起,电话那头的村民往往遇事心切,倪伯苍只好耐心地听对方倾诉。陈玉兰眼睁睁地看着饭菜变凉,只好再去给丈夫热一遍。
陈玉兰说:“我从来没和丈夫吵过嘴,也没跟别人红过脸,妇女们都愿意来家里跟我讲心里话,觉得我或许能帮点忙。”调解的时候,夫妻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倪伯苍这边原则性很强,陈玉兰那边人情味儿很浓。她笑着说:“我俩一唱一和,调解的成功率更高了。”
他们的女儿女婿在企业中担任中层干部,非常支持父母做公益事业。倪伯苍一家人爱心盈满,情暖乡亲们。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满头银发的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一直坚守岗位,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在村道路口24小时轮流值班站岗,饿了就泡碗方便面充饥。
2022年,新一轮疫情来袭,自3月14日起,启东市开展疫情防控“敲门行动”,通过“地毯式”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负责庙基村20组25户人家的排查工作,“这25户村民,一大半在外地打工,我们要随时掌握村民的动态。”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夫妻俩就从家里出发,带上本子和笔,走村窜巷排查记录返乡人员,及时做好人员流动排查和防疫宣传工作,直至晚上10点才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
有时“敲门行动”刚结束,夫妻俩就去看望村里的几位残疾老人。钱亚英是其中的一位,她腿有残疾,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平时独居在家。在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的帮助下,钱亚英办理了低保,修缮了危房。
“民情日志”里的计划安排,随时会被打断。只要有求助电话,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就会放下手中的事,赶赴防疫临时站点。“又来啦,倪家伯!”沿着街道一路向东,时不时有村民热情地和倪伯苍、陈玉兰打招呼,“疫情期间,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每天都要来看看,特别负责。”沿途街镇超市的员工说。
自开展“敲门行动”以来,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还要前往海复镇查看营业场所、学校等疫情防控重点场所的情况。夫妻俩不厌其烦地宣传防疫要点,仔细检查是否有不符合防疫要求的地方。
“虽然工作细碎繁杂,很辛苦,但当群众需要时,我们就必须当起乡亲们的守护员”。如今,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已荣获诸多荣誉:“2021年度全国法治人物”“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等。
在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持之以恒的宣传下,庙基村村民把各项防疫要求銘记于心,对防疫工作十分配合。
至今,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为村民们调解矛盾1500余件,白天走访的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矛盾纠纷,倪伯苍都会认真细致地逐一记录,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整齐地排放着40多本写得密密麻麻的“民情日志”,共81万字,收藏着每位村民的心声,倪伯苍、陈玉兰夫妻俩成了乡亲们心里进千家门解百家难的万能调解员。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