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过程中,乳房如果出现疼痛、排乳不畅、局部肿块,乳房皮肤出现红肿,病变区域皮温升高,有压痛感,身体发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寒战、全身出汗、头晕、乏力等症状,这可能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可以这样处理:
1.乳房按摩,促进乳汁排出。按摩前注意洗手、环境温度适中,轻柔按摩乳房,力度以产妇耐受为准,每次持续20~30分钟。轻轻挤捏产妇乳晕,采用指腹按摩乳晕周围,采用画圈旋转按摩方式,按摩遵循由下到上原则,从乳房根部开始按摩,再从乳房肿结部位推赶,对于红肿、胀痛部位则用手掌揉压、按摩,促使肿块变软,促进乳汁排出。此法适用于任何情况引起的乳汁淤积及导管堵塞,但在乳房严重水肿时,避免局部直接按摩,应先在乳腺导管走行的其他无肿胀区域进行适当力度按摩。
2.乳房局部热敷和冷敷,减轻疼痛。哺乳前热敷,将毛巾放入40℃温水中完全浸润,取出拧干后使用。若局部明显红肿,则不可热敷,可以用25%硫酸镁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3次,注意避开皮肤破损处。冷敷适用于哺乳后、乳房按摩或吸乳器使用后,以减轻乳房肿胀和疼痛。还可选用生的卷心菜叶或土豆片外敷。
3.口服用药。体温大于等于38.5℃,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遵医嘱口服不影响母乳喂养的消炎药。
4.不中断母乳喂养。发热时,要让产妇得到充足休息,可以用电动吸乳器进行吸乳,体温下降后,继续母乳喂养。乳头皲裂疼痛时,可在排乳后用母乳或羊脂膏外涂,并注意母乳喂养时正确含接。喂养前,可以用手稍微挤出点乳汁,让乳晕边缘变软些,便于宝宝更好地含接。
5.多喝水、勤換衣。饮食宜清淡有营养,多补充水分,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出汗应及时擦拭汗液,更换汗湿衣服。
6.及时到医院就诊,配合相关检查。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必要时进行血或乳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乳腺B超检查等。急性乳腺炎应积极治疗,未及时治疗则会发展成为更严重的乳腺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