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毛毛 刘 颖 张嗣德
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是由成员覆盖全世界70%人口的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顶级技能赛事[1],在其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推动青年从业者的技能展示和交流,以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参考,目前设置六大行业类别和若干技能小项赛项,代表世界产业发展对技能需求的最新趋势。2019年8月,第45届世赛在俄罗斯喀山闭幕,中国选手以16金、14银、5铜、17优胜的成绩再次摘取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名[2]。第41至45届世赛,中国共诞生金、银、铜牌和优胜选手162位,他们是我国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技能佼佼者。他们是怎样成长为斩获世赛奖牌的优秀技能人才的?其成长轨迹中有哪些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目前,学术界对世赛选手有以下三个研究面向:一是世赛选手的选拔,学者大多提出从新生入学开始分阶段选拔,但有学者注意到选拔不应局限于选手的操作水平,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也应成为选拔标准[3]。二是世赛选手的培养与训练,从外部保障看有优化世赛的备赛工作流程[4]、组建核心教练团队[5]、建设实训基地[6]、健全激励措施[7];从训练内容看,世赛的通用语言为英语,因此应培养选手的英文能力[8],职业素养培养也不可或缺[9];从训练方法上看,以赛促训,各种技能竞赛能促进选手的抗压能力和技能成长[10]。三是世赛选手心理素质的提升,开展目标设置训练、增大价值训练、积极自我对话等都是形成高水平心理素质的方法[11]。综合来看,当前学术界较多关注世赛选手进入职业院校后的技能成长,以成长后的“状态”呈现遮蔽了微观“成长过程”中演进的动态变化;另外,这些研究忽视个人生命历程的整体性,未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生命时间的变化、社会网络中的联系以及个体自身的能动性分析其对成长轨迹产生的影响,机械地割裂其相互作用机理,无从把握这一群体的真正特性。
生命历程理论指个体一生中随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年龄、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是社会结构和个人力量的共同产物[12]。20世纪末,有学者就生命历程的历史发展、事件史分析方法等进行了介绍[13],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研究热潮,有学者辨析了生命历程理论与生活史和生命周期研究思潮的区别,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以及轨迹、年龄、转变等时间概念[14],目前生命历程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民工、妇女和儿童等相对弱势群体,分析在其生命轨迹的发展中,个体生命变化与宏观社会结构、时空历史背景的结合,以及重大生命事件对于其生命历程变迁的影响。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世赛选手成长轨迹分析的适切性有二:一是世赛选手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按年龄层级排列的角色转变及生命事件,如孩童、学生、世赛选手、本科生和教练等角色,就读职业院校和集训等生命事件;二是世赛选手的成长轨迹是跨社会、心理、教育的综合研究问题,这与生命历程理论的多维跨学科属性相近。
生命历程理论研究重要事件对个体生命轨迹的影响,指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环境关联[15],并在相应的历史、社会机会和制约下主动建构、规划自身。代表人物托马斯(Thomas)采用的“生活史研究法”是一种对人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分析的研究方法,普遍被认为是生命历程理论的萌芽[16]。生命历程理论有四个核心原理:一是“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同一“出生组”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约大体相似[17],某个人的出生时间、地点、所在群体是与某种历史力量相连的;二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个体的生命与周围人的生命相互影响、作用甚至是缠绕;三是“个人能动性”原理,人在社会中做出的选择除了受情景定义的影响之外,还受个人的经历和性格特征的影响[18];四是“生活的时间性”原理,一系列的生活转变或生命事件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它们什么时候发生于这个人的生活中[19]。另外,生命历程理论的五个核心概念是轨迹、转变、转折点、持续和累积[20]。轨迹指长期稳定的生命模式,转变是状态的短期变化,持续是相邻转变之间的时间跨度[21],转变和持续镶嵌在轨迹之中,转折点则是带来轨迹方向改变的实质性或颠覆性变化,累积是个体生命历程中随时间增长积累的优势或劣势。
本研究无意进行统计学的总体性推论,而是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个案,为了说明在此类现象中一个典型的个案是怎样的,目的在于展示和说明[22],通过深入描绘世赛选手自幼时起经历就读职业院校、集训、参赛得奖等重大生命事件后成长轨迹的变迁,在历时性的时空背景下对世赛选手的生活史进行过程分析,呈现这些重大事件对于其成长轨迹变迁的影响,进而解构其中的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机理,以期对其怎样成长为世赛选手做出新的解释。
基于第44、45届世赛选手获奖名单,寻找金、银、铜牌和优胜选手四位,选取此届数的原因是选手刚结束参赛的时间不久,记忆相对清晰深刻。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对获奖牌选手进行以生活史和生活事件为半结构式框架的深度访谈,同时收集实物(如朋友圈、演讲稿、集训或参赛时的照片),补充了解研究对象的感受与经历。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间,以面谈、辅助微信电话、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了实际调查,每位对象的访谈时长均在15~16小时。访谈对象的出生年份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表
个体的成长轨迹是一种经历状态转变和行为或倾向延续的变化过程,在四位选手的成长轨迹中,重大生命事件在时间顺序上排列为就读职业院校、集训和参赛得奖,这三大事件是其成长轨迹中的转折点,使其生命历程变迁至新的轨迹。因此,将四位选手的成长轨迹划分为就读职业院校前、就读职业院校至集训、集训至世赛得奖、赛后四个阶段,从而以“个体、社会、历史”三位一体的视角探寻成长轨迹的变迁,建立动态的生命图景。见图1。
生命历程理论中“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强调个体的生命历程与社会历史背景紧密勾连,同一“出生组”经历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约大体相似,某个人的出生时间、地点、所在群体与某种历史力量联系。四位世赛选手均是出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农家子弟,虽然早在1982年,中国农村的广大地区就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3],农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四位世赛选手童年时期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此时又正值市场经济发展、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以谋求相对高薪岗位、传统乡村结构解体阶段[24]。H1和H2的父亲作为家中主要的劳动力,在其幼时便外出务工,留下他们与母亲及祖父母共同生活,H3和H4在父母的共同庇护下度过童年,但家人同样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的成长,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个体与周围个体的生命轨迹相互影响、作用甚至是缠绕,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分为亲密或较早形成的首属关系和较晚形成的次属关系,家人关系无疑是早期的首属关系,由于父亲外出务工或其他家庭成员维持生计的需要,年幼的他们也得扛起家庭的责任,主要表现为承担“力所能及”和“力不能及”的家务,贫穷或留守以“不得不”的方式锻炼着他们的心智。
“我爸很早就外出打工了,我五岁就自己做饭,那时候还没灶台高,站在板凳上才能够到灶台,小学的时候我做我和我妈两个人的饭,每次我妈干完活回家,天都黑了,我读技校出于对家庭的考虑,不用读那么久的书,早点工作”(H1)。
“小学三四年级左右,我回到家以后做一家人的晚饭,有时候还会换灯泡、拉电线,家里的条件虽说不好也不差,但我读技校想读几年就可以早点找一份工作,照顾家庭”(H2)。
不同个体的性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导向个体发展的不同路径,即使是同一“出生组”的人群,其生命历程也并非完全相同地铺展,进一步分析世赛选手在此阶段的主观能动性,发现:首先在尽责和宜人的人格特质催化下,体会到家人辛苦的他们,比同龄人更早独立,明白家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有限,内心中对家庭的责任感悄悄孕育,如果不是块“读书的料”,学一门技能从而早日工作、进而赚钱养家的想法渐渐形成,中国绵延数千载的家文化在他们心中有高度的统摄力。其次,四位世赛选手有的强烈察觉出自己的兴趣,有的并没有察觉,但在生命历程的早期阶段,对技能的兴趣都不同程度地萌芽并表现在拆装电器或制作玩具上,即使受到家人的阻拦,动手操作的趣味也无限地吸引着他们。
“我经常拆装家里的电器,拆了以后当然有装不回去的时候,爸爸说我,本来就没什么家具,一拆不就更没有了,但我还是拆着玩”(H1)。
“也是小学吧,我把房门锁上,拆缝纫机,或者制作玩具,觉得可有意思了,但真正发现喜欢这个是读了技校以后”(H2)。
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转化为实物在日积月累中成为一种“妙不可言”的探索,兴趣的萌芽使得世赛选手在生命历程的早期阶段开始自发地接触技能,内驱地尝试各种操作,开始了沉浸其中的探索过程,进而收获满足,形成渐入佳境的正向循环,不知不觉间为今后的长期训练累积初步的基础。
一系列的生活转变或生命事件对于个体的影响,取决于它们什么时候发生于这个人的生活中[25],生活事件发生时间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事件本身[26]。如果说选择技能的一部分原因是兴趣使然,那么体会到技能是有用的经历这一生命事件同样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四位世赛选手都曾从自身或他人身上体会到掌握技能的重要性。
“初中毕业后去亲戚家送外卖,去SZ的一家工厂打工两个月,那时候就觉得在社会上工作挺辛苦的,掌握一门技能有用,我有一辆自行车,我会定期保养它,修链条,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H1)。
“村里有蔬菜大棚,焊接棚体是村子中让人羡慕的职业,我想如果掌握一门焊接手艺,以后最起码能回村工作”(H2)。
“初中毕业后,我在汽修厂工作过半年,起早贪黑,那时候觉得有一门手艺是非常重要的,就又去技校学技能了”(H3)。
“我爷爷是村中红白事的厨师,从小就佩服他能在村中的重要时刻做出一大桌菜,长大也想成为一名有手艺的厨师”(H4)。
通过亲身体会或周围人的切身实践,他们明白拥有一项技能,有可能彻底改变生活现状,因此在未集训前,他们便把自己的未来定位于发展技能。相比对技能学习存在一定抵触心理或因没有机会就读重点高中而不得不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在对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上更充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就读职业院校前,世赛选手的成长轨迹是一定时空中乡村人口向城市涌动的历史时间、农村地域的空间,相互联系的生命中忙于生计的家人,个体特征和兴趣的萌发,以及生活的时间性——从自己或他人身上体会到技能是有用的经历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读职业院校是世赛选手成长轨迹中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四位世赛选手初中毕业时为21世纪10年代中期,此时职业教育恰逢黄金发展期[27],一方面继续全方位聚焦质量提升、优化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创新和拓展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和新道路,进而刺激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选择职业教育。同时,先前的生命历程中,四位世赛选手在原生家庭的生活状态和体会到技能有用的经历激发了他们学一门技能的个体能动性和自我选择性,另外,相互联系的生命在这个阶段是家人和老师,主要表现为家人是他们选择职业教育的坚实支撑,老师是其接触世赛的引路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承担主要社会责任的父亲,除H3是得到母亲的支持外,其余访谈对象的父亲或在专业选择上依据社会经验恳切忠告,或亲身陪同报名。总体来说,父母对他们学一门技能的想法在思想上认同、在行为上支持,来自家人的关心让他们体会到奋斗和努力的价值。
“读技校前,我爸跟我聊了一整晚,这个晚上我突然长大了,我爸是水电工,帮我选的这个专业”(H1)。
“技校报名是大夏天,我爸和我一起去的,参考他的想法选的这个(专业)”(H4)。
进入集训是世赛选手成长轨迹中第二个重大事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由老师或班主任认可或引导,从而了解世赛,进而获得集训的资格。
“我非常感谢班主任,我有事找她,她都尽全力帮我,是她注意到了我平时上课很努力,推荐我去校集训队”(H1)。
“我刚进技校那会儿非常自闭,有一次看见L老师站在讲台上特别有魅力,后来我有事情都主动去找L老师,L老师觉得我太迷茫了,参加世赛能让我静下来”(H3)。
彼时他们刚就读职业院校,对世赛只有朦胧的认知,由于各个院校的选拔标准不同,H2和H4能否进入集训需要教练做主,同时参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意见,H1和H3则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推荐下开始集训。H3刚进职业院校时,性格自闭,和同学间难以进行良好的交流,任课老师L身上散发的光芒吸引了他,他向其吐露心声,L老师觉得H3最大的问题是迷茫,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来提升自信,于是推荐他去参加世赛。L不仅是H3世赛之行的叩门者,同时也是渡其走过自我困境的人生导师。
个体生命历程的变迁受当时所处的历史时空和社会背景影响[28],四位世赛选手的集训时间最早开始于2015年9月(H3),最晚在2018年1月(H1)。从历史时空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29]。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30]。在此框架下,201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管理暂行办法》,对选拔、培训、组团与参赛、表彰奖励和经费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并使金、银、铜、优胜选手享受相关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有章可循,从而为更多年轻人选择发展技能和技能竞赛平台的搭建创造了时空对接机会。社会层面上,世赛影响力逐渐增强,在H3集训前,我国参加了三届世赛,不仅金、银、铜牌和优胜奖的数量明显增长,项目参赛率和项目获奖率也显著提高。三届世赛诞生了来自河南、浙江、江苏、广东、四川、山东等九个省和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的56位金、银、铜牌和优胜选手,他们回国后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亲身示范着通过获得世赛奖牌而带来的技能人才待遇提升和发展平台扩大,受此影响,愿意参赛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这个项目上一届拿了铜牌,师兄回校介绍经验,我们都羡慕,也想试试”(H1)。
“学校上一届有一位得奖的世赛冠军,对我们的影响力非常大,我很心动,就报了名”(H2)。
另外,人虽受到社会的规制,但个体是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31],世赛选手在机会来临时能毫不犹豫地抓住、认真踏实地对待每一天的训练、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外倾性和尽责性人格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
“刚进集训队要理论学习三个月,非常枯燥,好多人都走了,但是我坚持下来了”(H2)。
“进了集训队,就开始努力嘛,我珍惜这次集训的机会,每天都在认真地训练”(H3)。
这一阶段,他们既受到来自家人和老师等相互联系生命的支持,也受到历史时空中国家自上而下对世赛的扶持,社会层面上世赛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个人尽责性、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共同影响。
进入校集训队后,世赛选手开始了“星光不问赶路人”的新旅程,生命个体之间互相联系,在不同的机缘下发生着化学反应。在这个阶段,教练和同伴组成的熟人关系是他们主要的次属关系,为他们提供实质上的帮助。
首先是教练在技术层面的言传和德行层面的身教给了他们前进的勇气。“是别的老师在医院遇到教练,我们才知道教练的女儿刚出生,他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在我们的训练中,都没有提这件事,教练很有担当,我也要像个男人一样努力比赛”(H3)。“我集训那会儿,教练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为给国家培养更多的奖牌选手,就没退,他一把年纪都那么付出,我是年轻人更要努力”(H4)。集训后的他们经历了由懵然无知到逐渐适应,再到瓶颈突破、进而道技合一的技能学习过程,教练在日常的训练中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专业知识、工艺技术的传授者,同时“舍小家为大家”地坚守岗位,用行动践行着“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付出与决心。
其次是同伴,相较于家人、教师和教练,年龄相差无几的同伴属于同侪群体,世赛选手的技能学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一个观察、模仿同侪,与其互动获得技能提升的生成过程。“队里的一个师兄是我的半个师傅,集训快结束时,我的状态很差,上一届铜牌得主L鼓励我,只要意念坚定,奖牌就在眼前,我的心里又燃起一团火”(H1)。“我们五个人是师兄弟,又是老乡,一起学习,现在还保持着紧密联系,看到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会指出来,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我的办法”(H2)。相对于教练,他们与同伴相处的时间更长,建立的关系更为深厚,世赛选手都有得到同伴帮助进而克服技术或心态难关的经历,他们也曾在同伴遇到困难时传授“独门秘籍”和毫无保留地施以援手。在比赛中是对手的他们,是比赛外排解情绪、攻克技术难题,在残酷又焦灼的集训中坦诚相待的朋友。
生命事件发生的排序不同,可能带来生命历程完全不同的景象,世赛选手在集训中大多经历了进步后遭遇挫折,而后又取得进步的螺旋上升式集训过程,要想拿到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强硬的综合素质,比赛中的挫折经历虽然也带给过他们负向的情感体验,但同时更增强了他们的改变动机,帮助其在此过程中完成累积。
“当时有个队友,教练说他很厉害,但是他自身不想参赛,我就要两头忙,一边忙我自己的程序,一边忙他的东西,挺辛苦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熟悉了项目的所有流程,再次组队后,与新队友配合得很好”(H1)。
“P市选拔赛之前,就要被淘汰了,教练把我留下,我就更刻苦,后来P市市赛,我把工件的一部分焊大了,但是还是得了第二”(H2)。
“全国选拔赛的时候,我的设备出现很大问题,但我坚持了下来,拿到了第三名,那是非常关键的一次,从那时候我觉得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好结果”(H3)。
“全国选拔赛时,第一次一直有别的教练盯着我比赛,特别紧张,当时下料时看错了尺寸,比赛过一半才发现材料短了十毫米,重新画料组装时用到的十毫米圆棒又失手掰断,我就继续做,后来世赛的时候,突发情况比这还多,就适应了”(H4)。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可知,世赛选手在大大小小的挫折中愈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技能水平上的不足之处,明白只有乐观面对、积极总结和踏实付出才能精进技艺,进而将负向生命事件转化为正向生命事件,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悄然接受了生命历程的馈赠——以此为契机,在技术、经验或心态层面上不断点滴累积,从而为今后应对新挑战打下了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世赛选手的主体创造性。
世赛选手在集训中惊人地表现出相似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根据个体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现将世赛选手的主要个体特质划分为人格、能力和情绪调控。
首先是人格,人格是个体的一种内在品质,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所具有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组合系统,根据中国大五人格,世赛选手的人格特质是尽责性、宜人性和外倾性。“我一集训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我要求自己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一个,吃饭只用一个小时,其余都在训练,一有空就抓住师兄问各种问题,大家说我是‘十万个为什么少年’”(H1)。“每天都早出晚归的训练,晚上拿着一本书就在路灯下背,困了脑海里都是知识点,每天不是在训练,就是在训练的路上,我又较真,工件做的不好就特别不舒服,就想着做好”(H2)。从对选手的访谈结果来看,他们的尽责性最为突出,主要体现在胜任、尽职和自律,他们从集训开始就经历着披星戴月、日复一日的训练,其间陆陆续续有选手自愿退出、被淘汰,他们依然坚持了下来,平日的训练时长近十个小时,尽自己所能,精益求精地把每一个步骤做到最好。外倾性主要体现在社交、果断和乐观,他们和周围联系的生命个体保持良好的支持关系、遇到困难时既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又能毫不犹豫地抓住机会改变境况,宜人性体现在共情、利他和信任,他们能体会到家人的不易和感激教练的坚持、能热心的帮助同伴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其次是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些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特征[32],四位世赛选手展现出了高度相似的竞技能力,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反思总结能力、专注力、创新力。“有一次看着队友做得又快又好,我就开始反思,然后学会他们的方法,用到我的程序上,以后就经常反思,训练进入状态后,我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H3)。“集训初期就每天写总结日志,出现一次的错误绝不会再重复第二次,好几次训练太晚忘记回宿舍,一看时间都凌晨了,每场比赛中我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操作的内容进行创新”(H4)。反思总结能力是指思考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从中归纳出应对类似情况的方法或策略。世赛选手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发现先前忽视之处或思考欠缺的操作步骤,进而在头脑中构建完善的解决策略,从而鉴往知来,使自身认识协同于实践操作。专注力是指全身心投入比赛、注意力高度集中,世赛选手一旦进入状态几乎听不到任何外界的声音,不管外界多么地嘈杂,都能集中注意力于眼前的工作,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创新力是指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发展,是精进工艺和精雕细琢的体现。H1在设备的原有基础上,做了多处改动,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H2在集训时发明了一系列辅助训练的小工具,钢板上辅助割圆的小发明以学校的名义申请了专利。H3改进了设备的运行路线,耗时更短。H4则在每场比赛中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操作内容进行创新。
再次是情绪调控,情绪调控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目标,改变或修正自身情绪反应(行为、体验和生理)的强度和方向[33],从而适应外部情景和人际关系,世赛选手的情绪调控体现在平稳、冷静地调整状态或解决问题。初入集训时H1、H3和H4的心态就较为平稳,他们有自己的情绪调控方法,如劳逸结合——划定休息和工作的边界、倾诉或者是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值得注意的是,H2在首次集训时不能以平常心面对比赛,每一次比赛中由焦虑引发的失误加剧自我不认同,进而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而经历第一次集训落选的挫折后,H2再次集训时心态平和而坚定,迅速地重振旗鼓。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培养情绪调控,有助于提升选手夺奖的机会。“我的心态一直都比较平和,我和教练都说,把平时训练的展现出来就可以,对手怎么样,我不太在意”(H1)。“工作的时候结交和见识不少人,跟着师傅也学了一些技巧,后来再集训的时候,我就不紧张了,我觉得是这段经历教会我的,喀山世赛出现了重大失误,那天凌晨三点我才平静下来,第二天比赛时我反反复复地量了十几次尺寸才放心,我想就算拿不到金牌,也要为中国拿个优胜奖回去”(H2)。
世赛选手成长轨迹中的第三个转折点为参赛得奖,即参加世赛后斩获金牌、银牌、铜牌和优胜奖项,四位世赛选手的集训时间最短为一年零七个月,最长为三年零十一个月,年龄最小的选手H1集训时间最短,但获奖的等级最高,将参赛得奖置于历史时间中,来探寻得奖早晚与历史情境的关系,可以发现,中国自43届世赛首次夺金后,奖牌数持续上升,尤其金银牌数增加迅猛,表明中国已经在参加世赛的过程中,积累了对标国际技能标准提升技能人才综合素养的成功经验[34],此后选手在集训中所走的弯路较少,保障条件充沛。当然世赛选手的个人能动性是斩获奖牌的重要因素,集训之路虽道阻且长,但世赛选手不畏困难、日夜兼程地披荆斩棘,直至行则将至。
集训至斩获奖牌的阶段中,教练和同伴等相互联系的生命个体,为他们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世赛选手的个体主观能动性不仅得到重要体现,而且高度相似,主要包括人格、能力和情绪调控三种。生活的时间性中,负向挫折事件的发生在其主体创造性下转化为正向生命事件,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应对今后挑战的累积,斩获奖牌这一重大生命事件受一定时空中的历史情境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双重影响。
回国后的他们在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变化,其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机会、拥有的权利和得到的回报也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收获丰厚的免税奖金和职业资格晋升机会。依据《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管理暂行办法》,世赛选手在各地政策支持下获得数额不同的免税奖金,金牌奖金累计逾150万元,银牌奖金累计近百万元,铜牌奖金累计50余万元,优胜奖金累计30万元左右。获奖牌选手均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职业资格对应地上升为高级技师或技师,高级技师或技师作为技能高水平的证明,考取时间通常十年起步,凭借奖牌,在职业资格的晋升上至少提前同龄人十年。同时,2018年以来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逐渐进入优化建设期,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力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地位,畅通人才成长通道,选手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无后顾之忧。世赛选手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生命事件后,对未来的规划不尽相同,主要分为本科深造和留校任教,有三位选手选择本科深造,但由于参赛届数所处的历史情境不同,拥有的机会不同,因而就读的途径也不尽相同。H3参赛较早(第44届),当时没有出台关于世赛选手保送的政策,通过中职生单独招生考试才获得就读名额,奖牌为其加分100分,而H1和H2参赛的同年,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35],2020年4月《关于做好有关高校保送录取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工作的通知》正式出台,规定符合条件的中国国家队获奖选手可保送至高校相应的高职或本科专业就读[36],H1和H2搭上政策的“顺风车”,享受直接保送本科院校就读的待遇。
“政策一出台,我就直接保送了,很多世赛选手得奖后都去当老师,我的文化知识弱一些,我就来继续读本科了,是对以后的学生负责”(H1)。
“当时刚比赛完,我就直接保送过来读书了,不用考试,比赛前我入职了Z集团,它是一家国企,看中职工的学历,本科文凭对以后的工作晋升有帮助,另外,我觉得有机会还是要读书的”(H2)。
“当时没有保送政策,我和另外一位选手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希望能有世赛选手读书深造的政策出台,我也没放弃,通过中职单独招生考试也能到本科院校就读,我上了一年的辅导班,奖牌帮我加了100分”(H3)。
H4则在赛后凭借优胜奖牌得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和当初指导自己的教练一同,把培养出金牌选手作为前进的方向。“我想尽一份力让我的学生拿到奖牌,现在我正在申请大师工作室”。
斩获奖牌后,在一定时空中他们恰逢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逐渐进入优化建设期,世赛选手对未来的选择主要有继续深造和留校任教两种,这两种选择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相连。
本研究以第44、45届中的部分金、银、铜和优胜典型选手为研究对象,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关照,深描其成长轨迹,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解构和重塑,探寻其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成长为世赛奖牌获得者。采用生命历程理论考察,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维度,扩宽了世赛选手成长轨迹的研究范畴,从社会、个体、他人、时机的视域审视成长中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遵循社会、个体、他人、时机的共生关系,寻求充分融合的路径。本研究发现,世赛选手的成长轨迹是动态演进的,在这个过程中,特定历史时空的架构、社会网络中相互联系的生命、个体主观能动性和生命事件发生的恰当时机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在不同的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个体充沛的主观能动性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断催化和调节,促进成长轨迹的正向发展,这在其他的研究中较少涉及。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仍存在如下缺陷:一是难以对第41至45届世赛的所有选手进行访谈,由此可能导致访谈样本不全面,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二是本研究是以生活史和生活事件作为半结构式框架的深度访谈,生活史研究是以访谈或对话使受访者回顾个人的生平经历,说出他们如何看待自身成长的世界,不足在于可能存在受访者对生活经历的加深理解或“理性反思”,因而不能“完完全全”地呈现当时的所想所感。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针对世赛选手成长轨迹中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对今后的世赛选手培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促进人与时空情境的协同。继续扩大世赛影响力,完善选手发展的配套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成效颇丰,但总体来说,各省市的奖励表彰政策不一。五届世赛广东省获得金、银、铜牌数38枚,远超排名第二的上海,背后推动力之一是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高待遇的人才引进、在聘高级技师享受副教授同等待遇等晋升条件吸引世赛选手落户,多项举措为增强选手参赛竞争力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为其他省市增强世赛选手参赛竞争力提供了借鉴。
二是加强人与相互联系生命的合作。良好的首、从属关系对个体的向上促发起到积极助推作用,建立家人、教师、教练、同伴四位一体的支持系统,世赛政策的制定者、生命历程研究者、世赛选手和教练员等实践者同样是相互联系的生命个体,应建立共生共长的三角合作关系,从而将生命历程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政策制定和实践中。
三是尊重选手的主体性,实现自我增能。世赛选手的个体能动性主要为兴趣、人格、能力和情绪调控四个方面,对选手兴趣的关注与识别,有助于兴趣加深,使用中国大五人格量表筛查人格特质,将尽早了解集训的学生是否胜任选手的角色、科学训练增强选手的能力、以正念冥想缓解竞赛压力,帮助选手进行情绪调控。
四是把握生命事件的发生时机。时机原则指向个体、社会、历史三者融合的复合时间观[37],即生命时间、社会时间与历史时间在世赛选手成长轨迹中的相互作用[38],生命时间上世赛选手应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把握和促进重要生命事件的发生。社会层面应继续营造尊重技能、平等对待职业教育的氛围,为潜在世赛选手选择技能发展扫清社会文化上的滞碍。历史情境上,政策扶持在谋求历史情境和个体选择的和谐统一上仍大有发展的空间,不仅应在奖金、晋升的奖励政策方面有充分引导,还要在产业学院和区域性职教集团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制度化、搭建贯穿世赛选手终身职业生涯的技能培育体系和畅通世赛选手创新创业途径等方面发力,促进世赛选手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