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静娴 赵杨春 陈景君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手术室 450001
创伤性脊柱骨折属脊柱外科常见危重疾病之一,临床一般推荐采取手术治疗[1]。体位选取为手术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且舒适的暴露手术体位,可促进手术顺利进展、保障手术安全性[2-3]。有研究报道,手术体位造成的并发症位居手术安全隐患第4位[4]。俯卧位为创伤性脊柱骨折常用体位,可充分暴露术野,方便手术操作,但体位改变可造成机体生理学变化,引起皮肤压力性损伤、呼吸及血流循环障碍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造成神经系统损伤[5]。因此,俯卧位安置为难度大、风险高的护理操作,合理安置体位对手术成功与否尤为重要,也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旨在观察滚动法轴线翻身安置护理在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手术室体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10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滚动组和常规组,各52例。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脊柱骨折;有明确外伤史;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伴有严重骨质疏松、脊髓神经损伤者;合并急慢性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者;肝、心、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滚动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46.85±6.74)岁;体质量指数(BMI)19~27,平均BMI 22.74±1.86;手术时间2~5 h,平均手术时间(3.29±0.68)h。常规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7.72±7.96)岁;BMI 20~27,平均BMI 22.94±1.63;手术时间2~5 h,平均手术时间(3.41±0.73)h。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常规组以常规护理方法安置俯卧位:患者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医护人员上肢紧贴体侧部,由3位护士分别按扶住患者肩胸部、腰臀部、下肢,1位麻醉师按扶患者头部,安置患者在手术台一侧,放平后检查其腰椎、胸椎、颈椎是否处于同一轴线,进行微调,而后将患者翻转成俯卧位,头部悬空;在身体下方置体位垫,使患者胸部与腹部悬空,并在脚踝、膝盖等易产生压力性损伤部位以软枕作为垫层;患者肘部呈弯曲状放在托手板上置于头部双侧。滚动组以滚动法轴线翻身干预安置体位:入手术室先不过到手术床,躺在平车上,平车与手术台平行放置,参考患者身高、BMI等基本信息将体位垫放置在手术床恰当位置,下垫处于双侧髂前上棘,上垫处在双肩间;在平车上采取气管插管全麻,麻醉起效后麻醉师用手托住患者头部防止气管脱落,护士防止静脉输液通路脱落;两旁医师将患者翻转侧身成90°,而后3位医护人员分别托住患者背部、腰骶部、下肢,确保患者脊柱维持水平位,应用滚动法同时翻转90°呈俯卧位,多人合力下将患者缓缓放置到手术台体位垫上,使头部放置在C型头圈内;视患者情况调整垫层,注意上段垫层上缘与锁骨维持在同一水平,避免气管受压;同时,下段垫层下缘维持脚趾位置悬空,并悬空中间腹部、胸部位置;检查脚踝、膝盖等部位软枕位置合适与否;注意上臂外展角度应<90°,前臂以约束带固定,保障尺桡神经与臂丛神经免受损伤。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入手术室时、俯卧位0.5h时、术毕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收缩压(DBP)、心率(HR)]水平。(2)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3)比较两组导管异常发生情况,如导管脱落、扭曲、折叠等。(4)比较两组体位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皮肤破损、压痕、局部红斑等。
2.1 两组入手术室时、俯卧位0.5h时、术毕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入手术室时两组SBP、DBP、HR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手术室时比较,常规组俯卧位0.5h时、术毕时SBP、DBP、HR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滚动组各时间点SBP、DBP、HR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滚动组俯卧位0.5h时、术毕时SBP、DBP、HR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入手术室时、俯卧位0.5h时、术毕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2.2 两组体位摆放时间、导管异常发生情况比较 滚动组体位摆放时间较常规组短,导管异常情况发生率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体位摆放时间、导管异常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体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滚动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2,P=0.012<0.05)。见表3。
表3 两组体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为外科大手术,手术用时长,术中体位处理对手术顺利进展尤为重要[6]。临床实践中发现,合理的体位护理可改善术野,提升患者舒适度,保障手术顺利进展[7-8]。常规体位安置是入手术室后由医生、护士、麻醉师相互协作将患者平放在手术台上,麻醉诱导后再通过翻转由仰卧位转换成俯卧位,此种体位安置方法一般需多位医护人员一同协作,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且不同医护人员操作时由于力道与手法差异,会增加操作难度,延长体位摆放时间,增加导管异常情况发生风险;同时,此种方法一般是将患者翻转为俯卧位后再抬起患者垫体位垫,易造成床单不平整,产生较多褶皱,增大对皮肤的摩擦力,致使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提高[9]。
滚动法轴线翻身安置护理可在平车上完成麻醉诱导,视患者基本信息按照力学原理预先放置软枕与垫层,而后以滚动轴线法采取轴线翻身实现体位安置。本文结果显示,滚动组体位摆放时间短于常规组。表明应用滚动法轴线翻身安置体位可缩短体位摆放时间,省时省力。原因可能为,滚动法轴线翻身安置体位可同步实现过床和体位安置,简化操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保障患者舒适性与安全性,也减少了医疗资源浪费。本文结果显示,滚动组导管异常发生率及体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说明滚动法轴线翻身安置体位可减少导管异常与体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报道,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受到潮湿、摩擦力、剪切力、压力4种要素影响,其中主要与摩擦力、压力有关[10-12]。而滚动法轴线翻身安置体位可预先在手术床单下放置体位垫,患者由平车轴线翻转到手术床后,一旁护士能整理平整床单,减少由于床单褶皱对皮肤产生的摩擦力,并利于使体质量压迫分布更均匀,减轻局部压力,进而减少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同时,在进行轴线翻转时一旁巡回护士可先检查导管是否被悬吊在推床下或者被压住,观察完好后,再发出翻身口令,可有效减少导管脱落、扭曲、折叠等异常情况。此外,本文结果发现,滚动组俯卧位0.5h时、术毕时SBP、DBP、HR水平高于常规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更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分析原因为,滚动法轴线翻身安置体位可减少机体局部压力过大现象,受力更均匀,避免了对动脉与大血管的压迫,利于降低压迫出血发生情况,增加回心血量,进而减少心率与血压波动。
综上所述,滚动法轴线翻身安置护理应用于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手术室体位护理中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情况,缩短体位摆放时间,减少导管异常情况与体位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