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康养旅游发展评价
——以福建省闽清县上莲乡为例

2022-07-13 04:59薛秋华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康养共生效率

侯 健,薛秋华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在健康中国及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背景下,乡村康养旅居作为健康产业与乡镇特色经济体融合而产生的复合型产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提升乡村产业、拉动地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均明确表达了发展休闲健康产业的重要性。乡村康养旅游具备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优点,能够强有力的推动乡镇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带的地区产业调整与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良产业。

由于受到旅游产业经营性思维的影响,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往往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不恰当利用,从而破坏当地景观风貌,尤其在建设初期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面临较大冲突。

共生理论作为解决区域发展矛盾与协调系统运作的优良机制被广泛运用,国内早有学者使用共生理论探讨区域旅游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文化与环境问题。李向农等人针对旅游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不可逆性破坏提出建立政绩评价体系,创新环保制度,培养生态环境道德与完善旅游融资机制;吴更敏等人建立了旅游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从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政府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出发,避免旅游产业前期粗放建设所带来的“双输”局面;成竹将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介体和载体作为相应的共生系统,并进一步构建了滇越国际区域旅游共生系统,拓展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引用共生理论的研究框架探讨康养旅游建设过程中村民、游客与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避免上莲乡康养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破坏与地域文化丧失,并在乡村康养旅游开发过程中兼顾康养景观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两方面的平衡,减少乡村康养旅游项目开发对原有自然景观风貌产生的负面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上莲乡隶属于福建省闽清县(26°04′-25°97′N,118°52′-118°68′E),包含上莲、卑溪、大墘、街中等18 个行政村,全境行政面积126 km,是闽清县的西南门户,东、北与池园、省璜镇相邻,与福建省重点旅游县永泰县和尤溪县交界,距福州76 km、闽清县城39 km,距永泰嵩口古镇30 km、距尤溪侠天下和古溪景区13 km。其所在的闽清县作为福州后花园历史氛围浓厚、景观资源丰富,与永泰嵩口古镇和尤溪侠天下景区形成旅游定位互补,并沿闽江横向经济发展轴串联南平、福州中心城区向滨海新城延伸,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实现联动发展,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及产业示范效应。

闽清县上莲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质量全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大部分时间适宜户外健康活动,境内自然景观丰富,有福建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千年红豆杉群,穿插高海拔山地、梯田、古寨、山涧等景观,曾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具备现代旅游资源的绝佳优势。近年来,上莲乡党委政府致力于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小镇,坚持“农旅立乡”定位,通过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特色小镇,传播古寨、农耕、古厝、知青、等多种特色名片,将新村区域建设成为以农耕体验与田园艺术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同时以佳头片区为中心建设知青文化农场、以后佳片区为中心发展村落民宿体验、以丰达片区为中心打造智慧农业展示、以上丰片区为中心弘扬古村落风貌等五大中心发展乡村休闲产业。

1.2 研究方法

1.2.1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AHP)的主要理念是通过将繁复的题目拆分为多个层次和相对应的要素,获取相关领域专家的共识以及汇总各方意见,通过对两两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作出比较评判,得出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关系。本研究中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乡村康养旅游共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向相关专家学者发放问卷,进而确定上莲乡康养旅游各发展界面中影响因子的评价权重。

1.2.2 Z-Score 标准分数法

Z-Score 标准分数法是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公式为:(x-μ)/σ,通过数据标准化运算为无单位的Z-Score 数据,统一得分标准同时将数据间可比性提高,即对某一原始分值进行转换,变成的一个标准分值,该标准分值可使得原来无法比较的数值变得可比。

2 上莲乡康养旅游共生评价体系构建

2.1 乡村康养旅游共生要素分析

乡村康养旅游共生系统为一个复杂的多重共生系统,内部包含多个共生子系统,并由各自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组成,每个共生子系统均处于自身所在的共生界面并产生相应的共生作用机制以相互影响。在乡村康养旅游共生系统中,与乡村康养建设密切联系的作用要素主要包含康养产业发展、乡村生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三者组成乡村康养共生系统多要素共生界面,乡村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在不同阶段所依附的共生界面有所区别,所处的共生模式也不相同。共生模式分两种,从行为方式上来说存在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互惠共生模式,从联系程度上说有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性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模式。在乡村康养旅游建设初期,通常以康养旅游产业为主界面,以促进产业的迅速汇集和布局优化整合的方式,使乡村取得发展资本,此时居民生产界面与自然生态环境界面发展较为缓慢或受到破坏。当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侧重点需逐渐向居民生活、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完善与优化方面倾斜,但基础建设阶段所带来的破坏与不可逆性开发会致使后续在居民生活与自然生态方面的修复与建设成本提高,因此乡村康养旅游共生系统中需根据不同时期的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调整发展策略,保证各共生界面协调发展。本文所构建的乡村康养景观共生系统中,康养旅游产业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居民生活发展是乡村建设的主要目的,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2.2 乡村康养旅游共生发展评价系统构建

通过国家及福建省对乡村康养产业的要求和目前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方面理论深入探析,并对上莲乡康养旅游建设情况开展调研,综合乡镇工作人员与地方村民的建议,同时参考《国家康养旅游基地示范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972-2017)》等相关规范,选择各子系统的共生单元作为指标层评价因子,以求全面且有条理的反映上莲乡康养旅游发展各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和架构,建立以康养旅游发展、乡村生活发展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为准则层以及20 个相应共生单元为指标层的乡村康养旅游共生发展评价系统(图1)。

图1 乡村康养旅游共生发展评价系统

2.3 评价系统指标权重计算

采用德尔菲法,向相关专业教师、学者以及上莲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发放专家调查问卷,以打分的方式采取1-9 比例标度法对评价因子两两对比进行赋值,得出不同指标层下因素比较矩阵。共发放问卷20 份,收回20 份,其中有效问卷18 份,运用YAAHP10.0 软件对该18 份问卷数据进行加权几何平均,构建判断矩阵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最终取得各准则层及指标层权重(表1)。

表1 指标层各因子权重

3 乡村康养景观共生效率水平计算

3.1 数据来源

上莲乡康养景观共生效率数据来源基于李克特5 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数据计算,量表值1-5 分别表示不满意、较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调查于2021 年6-9 月进行,根据表3 至表7 中乡村康养旅游共生发展评价系统中指标的内容直接将其转化为相应问题,邀请福州市上莲乡所归属的乡镇管委会、福利机构等行乡镇工作人员、地方村民、社会实践学生与游客填写评价问卷,总数340 份,有效问卷318 份,有效率94%;问卷结果使用SPSS 25.0 软件,运用统计性描述方法进行数据初步处理与解析,得到问卷中每个指标因子的平均分并进行信度检测。检测结果为问卷调查的Alpha 值为0.894,大于0.8,说明该问卷的可信度较好。

3.2 评价指标等级赋分

将问卷评价数据百分化,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平均分、标准差并依据权重比例获得相应的指标层运算得分作为标准化运算的基础,同理获得准则层运算得分(表2)。

表2 指标层和准则层得分

3.3 上莲乡康养景观共生效率水平计算

共生效益水平是指标层的标准分数与相应权重的乘积,它能够展现某一组数据的相对能量程度,采用互相对比展示结果的能量高低,共生效率水平由负值到1.0 以上分别对应其在共生系统中不同的共生作用(表3)。先计算准则层Z-Score 分数,随后得出共生效率水平,公式如下:

表3 共生效率划分标准

式中:Z-Score 为标准分数,W 为权重,I 为共生效益水平。

通过上文中共生效率的划分标准对比各准则层与指标层中各要素的共生效率水平计算结果(表4至表7),能够明确表达共生系统中各个要素所处的进程,同时确定在共生系统中起遏制作用的低效率要素,并梳理提升系统中的不共生或低共生要素,以优化上莲乡康养旅游共生系统的共生水平。

表4 上莲乡乡村康养景观共生系统准则层因子共生效率水平

4 结果分析与优化策略

4.1 上莲乡康养旅游共生模式分析

通过对上莲乡康养旅游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指标量化,可以发现在上莲乡康养旅游共生发展系统当中,三类共生子系统在形态上比较接近,关联度较高并以各自功能为基础产生较强连续性的新能量,且产生的能量随共生界面的相互影响形成多边且不均衡的能量分配,表明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广泛但非对称的作用机制。由此得出上莲乡康养旅游发展在共生模式中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阶段,处于整体共生模式的优化阶段。

4.2 上莲乡康养旅游共生效率水平分析

在(表4)中,旅游康养发展(B1)、生态环境(B3)为正值,居民生活发展(B2)为负值,说明了上莲乡旅游康养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上莲乡乡村康养旅游共生发展系统中相对积极的要素,在上莲乡乡村康养旅游发展中起正向作用。其中居民生活发展B2 共生效率水平为-0.3236,说明在上莲乡康养旅游共生发展建设过程中需着重留意居民生活发展问题,在以后的规划安排中重点关注并加强调整力度。

在(表5)中,共生效率水平C5>C3>C4>C7 >C2 >C1 >C6。其中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度(C2)、地理区位(C1)、配套设施完善度(C6)三项因子为负值,位于不共生状态,对旅游康养发展子系统整体共生情况产生阻碍作用,需着重优化以提高康养旅游共生子系统的共生作用。康养旅游资源丰富度(C3)、政策环境支持度(C4)、气候条件(C7)共生效率为正,但数值较低,处于低度共生状态;康养旅游项目吸引力(C5)共生效率位于拮抗进程,证明其对康养旅游发展共生子系统激励作用较大。

表5 准则层B1 中的指标层因子共生效率水平

在(表6)中,共生效率水平C14 >C12 >C9>C11>C13>C10>C8。其中乡镇内部空间联系性(C11)、乡村休闲生活丰富度(C13)、与主城区联系性(C10)、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度(C8)对应的共生效率水平为负值,处于不共生进程,阻碍了上莲乡居民生活发展共生子系统的发展,需优化提升来增强共生系统共生效率水平。乡村公共空间丰富度(C14)农产业发展度(C12)乡镇内部空间布局(C9)指标共生效率为正值,但分值较低,处于低度共生阶段。

表6 准则层B2 中的指标层因子共生效率水平

在(表7)中,共生效率水平C19>C17>C15>C16>C20>C18。其中乡镇内部空间布局空气环境质量(C15)分值最低,声环境质量(C16)、旅游区面积比例(C20)、动植物资源(C18)发展滞后,相对的共生效率水平为负值,处于不共生阶段,在上莲乡生态环境共生子系统产生阻碍作用,需优化提升来改善共生系统共生效率水平。自然植被覆盖率(C19)与水环境质量(C17)因子共生效率为正值,但数值较低,处于低度共生阶段。

表7 准则层B3 中的指标层因子共生效率水平

4.3 优化策略

4.3.1 协调区域发展,打造康养品牌

通过建设以具备地域特色的乡村康养项目对上莲乡周边旅游资源与形成互补的协调关系,注重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效应,加快开通与周围尤溪县、永泰县旅游景点的快速旅游沟通网络,增强旅游便捷性,从而使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成一种协调互动效应,完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链。打造以康养为核心的“心上莲”地域品牌,并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智慧农业产业化基地、绿色农产品产业园区,依托智慧农业的AI 技术、农业大数据与远程操控,实现土地认领、云种植、线上下单、随时收采的功能,增加旅游项目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实现农业直接增收和旅游康养体验收益的双获益模式。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优质的康养服务是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的前提,针对上莲乡目前建筑空置率高的现状,通过专项设计与利用改造,将上莲乡目前闲置的如仰高厝、知青公寓等古寨古建开发为具备独特地理风貌与完善服务的民宿场所,并设立游客集散中心以及观光摆渡线路等一定数量、主题明确、服务优良的康养旅游设施以提升配套设施完善度。

4.3.2 优化聚落空间,丰富居民精神生活

村落空间混乱建筑面貌杂糅的现象在上莲村、新村区域尤其明显,需在规划当中首先明确功能分区将街巷空间进行整合,并合理利用破碎空间以优化内部交通。考虑到康养旅游需求、地域文化、场地需求等因素,将现有聚落空间划分为传统建筑空间、新建筑空间、康养旅游空间及商业集散空间,阻止聚落的无序化发展。针对上莲乡乡村休闲生活丰富度共生效率水平较低的现象,需以居民生活需求出发,建设符合乡镇休闲生活的功能场所,在新村区域及后佳、佳头片区建设具有上莲乡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专项规划的活动场所如聚会、集市、戏曲、乡宴、晾晒谷物等乡村活动并配套设置活动设施,营造日常可逗留空间,利于村民停留和聚集引导居民聚集交流。通过含有文化性、娱乐性活动的大众参与,形成集体记忆,增加村民认同感,同时可以为村民构建公共集会和观演的场所,促进村民公共交往,加强乡村凝聚力。面对上莲乡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除优化校园配套设施、提升教学质量外还应关注学生精神生活,需围绕学校与主要聚落空间设置各类满足科普教育与休闲玩耍功能的活动场所,满足学龄段儿童丰富的求知欲与探索欲。

4.3.3 发展绿色康养项目,优化生态景观格局

上莲乡康养景观设计在生态资源利用方面应采用构建科普站点、定时检测普查生态资源、针对不同动植物资源分区开发,规划应遵循“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原则,避免掠夺式与商业化的开发。在确保自然资源品质不降低的前提下,依托上莲乡独特的地理资源环境开发上莲山地运动项目、自行车道、星空营地、自然科普、中药采收,林地探索等低影响旅游项目,在取得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推动乡村康养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针对上莲乡当前存在的生态景观破碎化问题,需修复生态整体联系性,优化乡村景观潜在的空间格局。目前上莲乡随着道路、河流以及山脊线部分地段的开发,生态系统廊道功能部分缺失,需着手对已硬化的河道部分优化改造,选取宽阔处部分填充砂石或矮坝、阶梯为两栖动物、幼年鱼虾、涉水鸟类建立浅滩栖息环境,对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处可设置部分障碍减缓水流,为上莲乡独特的高山溪流洄游鱼类建立适宜生境。在山脊处,可种植茂密灌木,防风固沙并为小型动物提供迁徙通道。道路周围补充绿化,并在野生动物密集区设立指示牌提示驾驶员此处有动物可能穿越道路并注意安全行驶。

猜你喜欢
康养共生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推进康养产业党建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