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种杀菌剂对柑橘黑点病的田间药效评价

2022-07-13 04:59曾凤花龙艳艳林珊宇覃丽萍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黑点供试柑橘

曾凤花,张 艳,龙艳艳,林珊宇,覃丽萍,谢 玲

(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7)

柑橘黑点病也称为砂皮病或树脂病,该病遍布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柑橘种植区,是世界上大部分柑橘产区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为柑橘间座壳菌[(Fawcet)t Wolf],无性态为柑橘拟茎点霉菌(Fawcet)t,病菌可侵染嫩叶、嫩梢和幼果,幼果被侵染后形成散生或连片黑色隆起小点呈泪痕状,严重时果面病斑呈“泥饼状”,对果实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影响较大。近年来推广密植栽培、晚熟采收、设施延后等措施导致果园树势变弱,加上劳动力成本增加,果园疏于剪除枯枝而利于病原菌在枯枝上不断积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该病在国内各柑橘主产区普遍发生,严重时可引起大面积的毁园,严重阻碍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抗病品种选育进展缓慢,推广种植的柑橘中缺乏抗病品种。在生物防治方面,生防制剂田间防效欠佳,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化学防治仍是当前生产中柑橘黑点病的重要措施。

不同的生态环境、气候状况、种植模式、防治时期等因素对药剂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影响。广西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全年的温、光、水、蒸发等气象条件利于柑橘感染黑点病并流行发生,导致近年来该病在广西柑橘园呈逐年加重发生态势。自2018年以来,广西柑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每年防治期对柑橘黑点病的用药量大,但鲜见针对广西产区柑橘黑点田间防控的文献报道,科研明显滞后于生产。为进一步扩充防治柑橘黑点病的药剂库,本研究选用6 种药剂对广西主裁品种沙糖桔上的黑点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其防治效果,以期为广西乃至全国柑橘产区的黑点病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共6 种,药剂浓度为厂家推荐浓度,其信息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信息

1.2 供试作物

供试柑橘品种为沙糖橘,试验沙糖桔树龄5 年。

1.3 试验设计

试验在广西来宾市金秀县桐木镇鹿鸣村果园进行,栽植规格3.0 m×4.0 m。试验果园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条件好。试验共设7 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4 次重复,共28 个小区,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3 株树。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沙糖桔幼果期前进行,2021 年8 月10日第1 次施药,之后间隔11 d(8 月21 日)再次施药,共计施药2 次。施药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型号:3WBD-16HBA)。供试药剂配制采用两步配药法:喷雾器中注入1 L 水,分别加入各处理用药量(预先在实验室量取或称量好),用少量水将盛药容器中残余农药洗入喷雾器中,拌匀后补足水量,再搅拌直至药剂完全溶解并分散均匀。采用喷雾法对枝条及其上的叶片、果实进行均匀喷雾,在小区边际喷药时,将喷头朝向小区内部。每小区药液喷雾量为9.0 L,折合每处理药剂兑水量为3600 L/hm。两次施药当天无降雨。

1.5 调查与统计方法

第一次药前病情基数调查(8 月10 日)时,用红色宽口夹在当年春梢夹稳便于后期定梢调查。第二次调查为第1 次药后11 d(8 月21 日),第三次调查为第2 次药后14 d(9 月4 日)调查试验防治效果,每次药效调查同时,目测观察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影响。调查取样和分级标准参考《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三)》,每小区调查2 株,每株按照东、西、南、北、中5 点取样,每点调查2 条枝梢的所有叶片和果实。病情分级标准如下,0 级:无病;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果实)面积的5%及以下;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果实)面积的6%~10%;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果实)面积的11%~25%;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果实)面积的26%~50%;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果实)面积的51%及以上。

药效计算公式:

式中,CK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1.6 数据处理分析

每个处理各重复的防效利用DPS 7.05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反正弦转换,使用Duncan's 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在整个试验期间的调查观察中,供试剂量下未发现供试药剂对柑橘及环境中其它生物产生药害影响。

2.2 药效分析

第一次药后11 d 对叶片的调查结果显示,6 种药剂处理对叶片的防效在62.88%~70.23%,对果实的防效在64.42%~69.63%。第一次药后11 d 供试浓度下所有药剂处理之间在对应叶片上或果实上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见表2)。

表2 6 种药剂对柑橘黑点病(叶片)的田间防效

第二次药后14 d 对叶片的调查结果表明,6 种药剂对叶片的防治效果在70.42%~80.08%,各药剂处理之间对叶片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第二次药后14 d 对果实调查结果显示,80%代森锰锌的防效最高(83.10%),与 41.7% 氟吡菌酰胺(75.30%)、50%肟菌酯(75.70%)对果实的防效相比差异显著,除80%代森锰锌外各供试药剂对果实的防效,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见表3)。

表3 6 种药剂对柑橘黑点病(果实)的田间防效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供试药剂中,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属于苯醌外部抑制剂(Qo)I,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属于14α-脱甲基化抑制剂(DM)I,氟吡菌酰胺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代森锰锌属于丙酮酸氧化抑制剂(PO)I。其中,氟吡菌酰胺(SDHI 类)和戊唑醇(DMI 类)首次报道被用于广西产区柑橘黑点病的防控,在叶片和果实上的防效均超过70.00%。虽然这两种药剂的作用位点相对单一,比具有6 个作用位点的代森锰锌(POI 类)防效相对较低,但对进一步扩充药剂库,丰富轮换药剂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中苯醚甲环唑(叶片防效为78.68%、果实为79.59%)、代森锰锌(叶片防效为80.08%、果实为83.10%)、肟菌酯(叶片防效为72.06%、果实为75.70%)田间第二次药后14d 的防治效果,与邓光宙(苯醚甲环唑防效为71.01%~82.45%、代森锰锌防效为76.09%)、李伟龙(代森锰锌防效为81.27%~83.24%)、吴定红(代森锰锌防效为89.26%、肟菌酯防效为76.3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QoI 类杀菌剂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但该药作用位点单一,对小麦白粉病、大豆灰斑病、黄瓜霜霉病、芒果蒂腐病等多种作物病害进行防治后产生抗药性菌株的问题。吡唑醚菌酯(QoI 类)对广西产区黑点病的防效呈下降态势,2018 年在金柑上的田间防效为90.96%,2019 年在金橘上的田间防效为85.00%,2021 年本研究中对沙糖橘叶片和果实的防效分别为75.00%、77.15%,5 年内的防效下降超过13 个百分点,这究竟是广西产区菌群对吡唑醚菌酯(QoI 类)产生了抗药性,还是供试柑橘品种不同导致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有必要加强监测早期出现的抗药性菌株和抗药性群体的发展动态,为各产区针对的选择药剂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病原菌群遗传分化与栽培模式、生态条件及寄主等有关,我国各地柑橘产区的气候因子、环境地貌、种植历史和模式各异,菌群的交配型分布和生殖模式存在遗传分化。属异宗配合真菌,有性生殖的交配型和生殖模式多样化且频繁发生,利于其子囊孢子和无性态的分生孢子在侵染循环中生存竞争,这可能也是柑橘黑点病难以防治的原因之一。针对柑橘黑点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切断传播途径中的初侵染来源,枯枝是病原菌分生孢子繁殖、越冬越夏的重要场所和初侵染来源,应及时修剪清除带菌枯枝,再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鉴于消费市场对果实内在质量和外在品质提升的需求,化学防治的重点是保护果实避免受到的侵染,前期防控选择多作用位点的保护性为主的POI 类杀菌剂如代森锰锌,之后选择具保护和治疗作用的DMI 类杀菌剂进行轮换施用,以达到提高防治效果并延缓药剂陶汰时限的目标。

猜你喜欢
黑点供试柑橘
小麦全程绿色防控用药试验分析
小麦全程防控应用拜耳公司农药产品试验
“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生姜上的肥效试验
柑橘家族
自制咸柑橘润喉去火
有黑点的珍珠
白纸上的黑点
阿尔及利亚将实现柑橘自给自足的目标
印度柑橘产业不景气
白板上的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