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2 年11 月至2013 年1 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翼城县城北部1 千米处的唐霸大道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汉墓23 座、宋金墓13 座、元墓4 座、明墓6 座、清墓8 座。 发掘地点位于老君沟村东2 千米, 是苇沟-北寿城遗址的一部分。 (图1)本文对其中4 座元代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1 老君沟墓地位置示意图
1.墓葬形制。M4 为竖井墓道单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封门砖和墓室组成,方向182°。 该墓曾被盗扰,墓室顶部无存。 (图2)
图2 M4 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甬道南部,长方形,直壁,平底。 长1.6 米,宽0.55 米,深1.04 米。
甬道 位于墓室南壁中部, 长方形。下部平砖顺砌,0.72 米起券,上部拱顶,仅留北部顶砖。 宽0.43 米,高0.92 米,进深0.45 米。
封门砖 青灰条砖封堵于甬道后部,封堵方式为一丁一伏,残留9 层,高0.75 米。
墓室 近方形。 南北长1.8 米,东西宽1.86 米,残高1.06 米。墓底纵横铺砖,甬道及其以北区域低于墓底0.28 米,使其成为“凹”字形砖床。东、西壁在距棺床0.6 米的地方各砌一小龛。 东龛距南壁0.78 米,宽0.12 米,残高0.08 米,进深0.13 米。 西龛距南壁0.4 米,宽0.15 米,残高0.08 米,进深0.13 米。 棺床上未见葬具及尸骨,西南角出土铁兽2 件、铁灯盏1 件。
2.出土器物。 有铁兽、铁灯盏共3 件。
铁兽 2 件。标本M4:2,双立耳,五官不可辨,腹部扁瘦,短尾翘起,四肢直立于底座上。 长7.3厘米,通高6.2 厘米。(图3-1)标本M4:1,足残,头上有耳,五官不可辨,尾部粗大。 长7.5 厘米,残高4.7 厘米。 (图3-2)
铁灯盏 1 件。 标本M4:3,圆形,一侧有半圆捉手。口径10 厘米,通高4.8 厘米,足径3.4 厘米。(图3-3)
图3 M4 出土物
1.墓葬形制。 M19 为竖井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方向190°。 (图4)
图4 M19 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甬道南部,近长方形,直壁,平底。长1.9 米,宽0.6~0.68 米,深1.72 米。
甬道 位于墓室南壁中部,长方形,拱顶。 宽0.68 米,高1.1 米,进深0.5 米。
墓室 大致呈抹角梯形,拱顶。 墓壁斜直,壁面平整。 长1.3 米,南宽1.2 米,北宽1.48 米,高1.1 米。 (图5)墓室中东部并列堆放两具尸骨,头东面上。 经鉴定南侧人骨为男性,年龄18~19 岁。北侧人骨为女性,年龄20~23 岁。 未见葬具。 南侧人头附近出土铜镜1 件。
图5 M19 墓室
2.出土器物。 有铜镜1 件。
铜镜 1 件。 标本M19:1,圆形。 背面平缘,圆纽,无座。 纽周围有3 个高浮雕式的猛兽,呈逆时针环绕,首尾相连。其一似狮,短首,有头鬣,弓背,散尾,伏于地。另两个形象相同,龙首,吐舌,露齿,一个头鬣前伸,一个头鬣后扬,弓背甚高,腹中部俱有一眼,鱼尾,或为鱼龙。 外围由内及外呈阶梯式三周纹饰,依次为短线纹、锯齿纹、三角纹。直径14.5 厘米,缘高0.5 厘米,厚0.3~0.4 厘米。 (图6)
图6 M19 出土铜镜(M19:1)
1.墓葬形制。 M22 为竖井墓道砖券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封门砖和墓室组成,方向173°。 (图7)
图7 M22 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甬道南部,长方形,直壁,平底。 长1.8 米,宽0.7 米,底部北宽0.9 米,底距现墓口2.85 米。 东、西两壁中部各掏挖4 个脚窝,上下错位,间距不等,脚窝口宽0.15 米。
甬道 位于墓室内壁中部, 前端为生土过洞,后端砖砌拱顶。 前端宽0.9 米,高1.38米,进深0.2 米;后端宽0.63 米,高1.16~1.24米,进深0.4 米。
封门砖 青灰条砖封堵于砖砌甬道口,封堵方式为3 丁13 伏, 顶部插乱砖。 砖高1.38 米。
墓室 于地面开挖边长2.4 米的方坑,在坑内砖砌墓室。 墓室近方形,八角穹隆顶。东西长2.12 米,南北宽2.08 米,高2.45 米。(图8)墓底纵横铺砖,甬道及其以北区域低于墓底0.35 米,使其成为“凹”字形棺床,棺床侧面砌须弥式床腿。 墓壁平砖错缝平铺。北壁中间砌板门,高0.41 米,宽0.36 米,由门砧、门槛、立颊、上额组成,无门扇。 板门两侧各砌直棂窗一个,高0.36 米,宽0.41 米。南壁甬道西侧砌一檠灯,凸出壁面,上部留一砖窝,内置铁灯盏。 墓壁四角上部叠涩回收,兼具斗拱作用。 墓室未见葬具, 东西两侧各置尸骨一具。 西侧人骨, 除头骨和部分胸骨外,余皆呈粉状,性别、年龄不详,头北面上。 东侧砖床上人骨残缺不全,经鉴定为男性,35 岁左右,头北,面向不详。 西侧人头旁见一铜簪,东侧人头北见铜镜1 件、铁兽2 件。
图8 M22 墓室
2.出土器物。 有铜镜、铜簪、铁灯盏各1 件,铁兽2 件。
铜镜 1 件。 标本M22:1, 纹样同前镜。 直径14.5 厘米,缘高0.5 厘米,厚0.3~0.4 厘米。(图9-1)
铜簪 1 件。 标本M22:3,略残,“U”形。 长10厘米。 (图9-2)
铁兽 2 件。 标本M22:2-1,耳、尾俱残。 椭圆形脸,腰略显瘦长,四腿直立于底座上。 长6.5 厘米,通高6.3 厘米。 (图9-3)标本M22:2-2,耳残。椭圆形脸,头高昂,平背,短尾上翘,四腿直立于底座上。 长6 厘米,通高6.3 厘米。 (图9-4)
铁灯盏 1 件。标本M22:4,形状同前盏。口径10.2 厘米,通高4.8 厘米,底径3.4 厘米。(图9-5)
图9 M22 出土物
1.墓葬形制。 M27 为竖穴墓道砖券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封门砖和墓室组成,墓道与墓室之间呈弓背“刀”形,方向175°。墓室顶部无存。 (图10)
图10 M27 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甬道南端,向西南折曲。 近长方形,直壁,平底。长1.85 米,南宽0.5米,北宽0.65 米,深1.4 米。
甬道 位于墓室东侧,东壁和墓室东壁在一条直线上,前端为生土过洞,宽0.62~0.95 米,高1.12~1.17 米,进深0.45 米。 后端砖砌拱。 宽0.62米,高1.17 米,进深0.37 米。
封门砖 两重, 青灰条砖丁立, 外侧残存4 层,高0.68 米。 内侧下部五层丁立,夹1 层伏砖,高0.83 米。封门砖长0.33 米, 宽0.16 米,厚0.05 米。
墓室 平面近方形。 南北长1.94 米, 东西宽1.83米,残高1.3 米。 墓室纵横铺砖,甬道北1.62 米×0.62 米的区域低于墓室0.37 米,使其余部分成为棺床。 墓室条砖错缝平铺。 北壁中间砌板门,由门砧、门槛、立颊、门额、门簪、门扇组成,西侧门扇半掩,门额上雕菱形门簪两枚。板门东侧壁上砌一方形壁龛。东、西壁中部各砌直棂窗一个,残存榑柱、立颊、下串,距棺床0.58 米,宽1.15 米,残高0.4米。 东窗有棂条13 根,西窗有棂条12 根。 墓室未见葬具及尸骨,东北角见瓷碗和铁兽各1 件,北壁东侧壁龛内有瓷碗1 件。 (图11)
图11 M27 墓室
2.出土物。 有瓷碗2 件,铁兽1 件。
瓷碗 2 件。标本M27:1,浅瓷胎。敞口,方唇,弧腹,圈足,挖足过肩。 内壁施酱釉,内底有涩圈,外壁施釉至上腹部。 口径9.4 厘米,通高3 厘米,足径3.4 厘米。 (图12-2)标本M27:2,白瓷胎。 器形同前。内壁施白釉,有开裂现象,内底有涩圈,外壁施釉至上腹部。 口径9 厘米,通高3.4 厘米,足径3.8 厘米。 (图12-3)
图12 M27 出土物
铁兽 1 件。标本M27:3,长脸,长耳,短颈,翘尾,身体较短,四腿直立于底座,尤显其长。 长6.7厘米,通高8.5 厘米。 (图12-1)
这4 座墓葬均未出土明确的纪年材料, 其年代可以通过与周边地区同类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进行比对而判定。
土洞墓M19 墓葬形制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元墓[1]相近,砖室墓M4、M22 墓葬形制与翼城原村元墓M1[2]相近。 M27 出土的瓷碗与侯马元墓[3]出土的器物类似。 M19、M22 出土的铜镜与侯马乔村元墓M58[4]、曲沃曲村元墓M6022:4[5]1124出土的铜镜较为类似,为金元时期作品。M4、M22、M27 出土的铁兽同长治地区元墓[6-7]中出土铁牛较为类似,同宋金时期出土的铁兽[8]相比形体较小,足部有一方形底座,反映了时代风格的变化。M22 出土的铁灯盏与曲沃曲村元墓M6241:3[5]1121相近。由此可判定这4 座墓葬的年代为元代。
老君沟墓地发掘的元代墓葬皆为方形单室墓,墓葬形制与整个北方地区相比差异不大。墓葬器物组合较为简单,数量较少,以铁兽及铁灯盏为主,个别墓葬有瓷碗、铜镜等,铁兽应是起镇墓作用。 本次发掘的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墓葬风格, 为该地区的元代考古及经济社会状况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执笔:王宇航 陈海波 王金平